坚持标本兼治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

2014-12-31 02:31谢鸿鹤谢鸿仕
声屏世界 2014年12期
关键词:假新闻实事求是舆论监督

□谢鸿鹤 谢鸿仕

栏目责编:陈道生

2014年10月,上海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以涉嫌敲诈勒索、强迫交易罪等依法分别对21世纪网总裁刘冬、副总裁周斌等25人批准逮捕。据侦破此案的上海市公安局称,刘冬、周斌等犯罪嫌疑人对于愿意做“正面宣传”的企业,在收取高额费用后,通过夸大正面事实或掩盖负面问题进行“正面报道”;对不与之合作的企业,则在21世纪网等平台发布负面报道进行恶意攻击,并以此要挟企业投放广告或签订合作协议,单位和个人从中获取高额广告费或好处费。这件案子的处理在新闻界引起强烈反响。事实上,自今年3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以来,有关部门坚持治标治本一起抓,“苍蝇”“老虎”一起打,查处了多起典型案例,这一新闻界病害得到有效治理。通过一些案例来分析,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依法从严处理和严厉打击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要治标更要治本,根除这一病害的关键和根本在于从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自身做起。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旗帜鲜明地反对新闻敲诈和假新闻。

业界都知道,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新闻的力量也在于真实。马克思早就说过:“报刊的本质是真实和纯洁的”,认为“好报刊”“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坏报刊”往往“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毛泽东主张报纸“要根据事实说话,不可专谈空洞的大道理”,并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正是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的新闻事业才不断发展壮大,不断创造辉煌。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在这个人们容易浮躁的年代,一些新闻媒体和部分新闻工作者,不注重新闻传播理论方面的修养,更谈不上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来武装头脑,思想认识本来就不高,自然难以抵御新闻病害的入侵。

无数事实证明,新闻敲诈大多是以舆论监督为幌子,或瞒天过海隐瞒事实真相,或添油加醋甚至篡改基本事实,或捕风捉影编造子虚乌有的事情,或吹毛求疵钻山打洞去寻求所谓的“真相”,常常以失实报道为手段,以达到索取公私财物,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目的。刘冬、周斌他们是这么干的,陈永洲等人也是这么做的。据陈永洲交代,他炮制的有关中联重科的十多篇报道,他压根儿就没想到要到中联重科和有关单位去深入采访,除少数几篇是有人提供过材料,大多是自己凭空捏造;自称网络第一狂人的朱光岳自曝两年内炮制过80多篇假新闻,有的还被多家媒体转载。现在假新闻“生产线”常常是这样的:一些网络水军通过网贴先制造假新闻,而部分都市类媒体不加求证予以转载或播出,网络媒体再跟进炒作。都市类媒体利用网络媒体的话题制造力和影响力,而网络则利用都市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于极少数新闻媒体和一些新闻从业人员而言,正是由于思想认识有偏差,理论修养不够,忽视新闻传播规律,忘记社会责任,也就不可能规范自己的采编行为。现在我们强调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实事求是思想作风,很有必要。

二、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职业操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新闻敲诈和假新闻。

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发布失实报道是违背新闻传播规律的,更是违反新闻职业伦理道德底线的。而利用失实报道去进行新闻敲诈,是典型的权力寻租和新闻腐败,是赤裸裸的违法和犯罪,历来为中外同仁所不齿。一百多年来,中外媒体都将忠于事实、追求新闻报道真实可靠作为新闻伦理道德的最重要的一条准则,视客观报道为新闻职业最重要的道德标准。普利策说:“只有最高的理想、兢兢业业的正当行为,对于所涉及的问题,具备正确知识以及真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使报刊不屈从于商业利益,不寻求自私的目的,不反对公众的福利”。①在国内,徐宝璜也早就提出:“新闻事业为神圣事业;新闻记者,对于社会负有重大之责任。被以颠倒是非、博官猎贿,或专业以致富为目的而办新闻纸者,乃新闻事业之罪人也”。②他在《新闻学》谈到新闻要“提倡道德之责任”时强调说:“此于记者之道德,亦大有关系。因迎合社会,乃贱者之所为,与敲诈同为不德也”“新闻既不可因威逼利诱或个人关系,以非新闻而假充新闻,亦不可因一种关系而没收重要新闻,致社会无研究与言论之根据”。③当代学者方汉奇教授认为徐宝璜“有关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的论述,以及对广告新闻、有偿新闻和新闻记者收受贿赂‘以非新闻而假充新闻’等新闻界丑行的谴责和批评,虽时隔多半个世纪,仍如云雷惊电,发人深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④

1991年1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要求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要“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要“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新闻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新闻媒体常常因此被人民群众视为神圣殿堂,新闻工作者也一度被誉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很多时候被视为“无冕之王”。但如今许多地方流传的却是“防火防盗防记者”的俗语,反差太大,让我们倍感汗颜。俗话说,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正是由于极少数丧失伦理道德搞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蛀虫让整个新闻界蒙羞受辱。在依法治国、以德兴业的今天,只有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职业操守,规范职业行为,才能自觉抵制新闻敲诈和假新闻。

三、坚持实事求是工作作风,坚持“三贴近”,坚决屏弃新闻敲诈和假新闻。

前辈范长江主张新闻记者“要有健全的人格”“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要能坚持真理”。他说:“新闻必须是事实,谣言不是新闻,感想不是新闻,一定是事实”。当年他为了真实地记录中国西北人民生活的困苦,从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耗时10个月,行程2000多公里,历尽艰难险阻,走进每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写下一系列脍炙人口真实感人的通讯。一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人民记者”穆青强调:“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是一天也不要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他60年记者生涯的体会就是“深入基层,扎根人民,调查研究”“多看、多问、多想”。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他六访兰考、八下扶沟、四去宁陵、八进辉县、两上红旗渠……正是坚持“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人民的疾苦,用自己的心声去体会人民的需要”,永远“勿忘人民”,他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许多新闻作品才能“极其真实地报道人民的心声”,集“思想性、真实性、可读性”于一体,篇篇堪称经典。前辈们身体力行,用成功的采编实践诠释了“脚板底下出新闻”的真谛。时至今日,一些新闻工作者热衷于在文山会海里游走,在互联网上瞎扒,在通讯员来稿里修改……而要下基层采访,还得靠主管部门号召组织、授旗动员。与前辈比,吾辈情何以堪?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自觉去思考和探讨社会转型期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舆论监督,做一些问题性报道(或称为调查性报道、揭露性报道)是社会责任所在,无可厚非。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新闻媒体做问题性报道更易吸引受众眼球,造就媒体影响力和公信力,增加媒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很多时候,在社会功能上也起到了缓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减压阀”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我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为了“直面问题,研究问题,回答问题”,目的是“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只有做到真实、客观、全面、公正,只有富有建设性、集聚正能量的问题性报道才能收到舆论监督的效果,起到“监视社会环境”的作用。舆论监督效果明显,影响巨大,深受读者喜爱。始终坚持 “忠实地调查事实”“用事实说话”“对事实负责”的《焦点访谈》,多年来成功的实践说明“真实是一切舆论监督的基础和根本,是保证舆论监督力量的前提和保障”,因为他们深知“只有事实准确无误,舆论监督才能成立,也才有力度”。⑤能“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集聚推动发展的正能量”的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追求社会效益、体现社会责任、富有良知、敢于担当的表现,也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

随着新闻战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入开展,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坚持不懈“走转改”,采访更深入,调查更全面,作风更实事求是,新闻作品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也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坚持标本兼治,严厉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利于维护新闻队伍形象,有利于形成健康的新闻传播秩序,有利于增强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而有公信力才有传播力,有传播力才有影响力,才能让新闻宣传更好地起到“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

栏目责编:陈道生

注释:①普利策语,转引自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16页。

②③徐宝璜:《新闻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④徐宝璜:《新闻学》方汉奇《序》,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⑤引语均来自梁建增著《<焦点访谈>红皮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

猜你喜欢
假新闻实事求是舆论监督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实事求是”定乾坤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