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见气候与精神空气

2014-12-31 06:56魏晔玲
前线 2014年12期
关键词:保持沉默伤者贪官

魏晔玲

10月11日凌晨,某省国土资源厅一行人在处理滑坡事件途中车辆侧翻,致2人重伤2人轻伤,包括一位副厅长。

让笔者惊讶的是这则新闻的网友跟帖。因公负伤,至少不是什么坏事,却因伤者的官身“坏了事”。打开跟帖,竟是满屏的谩骂之词:什么必定是贪官啦、什么现世报啦,甚至连伤者的祖宗十八代都被顺便“问候”了一下。

笔者无意为官员辩护。可骂官员不等于不分青红皂白地乱骂。这则新闻中受伤的官员,没有在受灾现场微笑、没有戴天价豪表,至今也还未听说有什么搜刮民脂民膏的证据……却在网友“逢官必贪”条件反射的谩骂声中形象坍塌。这样的骂声,不仅不能起到惩戒贪官、警戒官员的作用,反而冰冷了所有有正义感的、善良人的心。正如一位网友评价的:在他还贪不贪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对于一个伤于救灾路上的人来说,滥骂真得适合吗?

但我们就此认为网友都是如此偏激、大多数人都失去理智也有失偏颇。笔者浏览这则新闻时,发现共有1.2万人关注,只有800多人评价,起哄嘲笑者不足十分之一,大多数人还是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状态——沉默。这种沉默状态,其实由来已久。在鲁迅笔下,被称为“看客”;在王小波那里,他们又有一个颇富哲理的名字——沉默的大多数。

考虑到网络与现实社会的不同,在网络上仍保持沉默,原因大抵有两个:不敢说话和不屑于说话。想说话但又不愿意“蹚浑水”,是许多不敢开口说话的网友的真实想法。这种想法,乍一看,确实没有错。可仔细咂摸咂摸,有点不对劲儿。假如这个世界堕入黑暗,那么,吹灭最后一盏灯的,不是坏人的嚣张气焰,而是好人的忍气吞声。一般说来,大多数人的看法会形成对某事件的“意见气候”,一旦某种看法成了“气候”,那就相当了得了。持有这种看法的人就会占据“主流”,遇到合适的场合就愿意把自己的主张大声嚷嚷出来;而持不同意见的人因担心被孤立更倾向于保持沉默。殊不知,越沉默、说话的人越少,形成“气候”、占据主流的可能性就越小。其实,占据主流的言论未必是真理,有句老话说得好“有理不在声高”,重要的不是声音的大小,而是在理不在理。这么看来,除非打定了主意沉默一辈子,否则,该说话时就说话,只要说的是良心话、真心话。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可一遇到实际问题,人们就立马把这个故事抛到脑后,只要觉得跟自己没关系的事情,就把事不关己的“灯笼”挂得高高的。跟前面所说的那种人不同,这部分人压根就没有说话的愿望。只看眼下的话,这部分网友的做法不失为明哲保身的上上策。可长远来看,却是出卖自身利益的愚蠢之举。那位受了伤的官员,或许与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可谁也不能保证自己能“驶万年平安船”,保不齐哪天,摊上事的就是自己。再说,如果没有人站出来对这种随便“扣帽子、甩棍子”的做法说说话,实际上是在助长这种社会心态的壮大,结果,社会心态、社会风气就会“受了伤”。社会风气是我们生存的“精神空气”,每天都呼吸着病态的空气,谁又能保证自己的身体永远健康?

其实,骂与不骂,说话与不说话,都只是形式。重要的是,正义的、理智的声音成为主流,才能维系一个社会的正常状态。

猜你喜欢
保持沉默伤者贪官
腹部创伤并发症,腹部创伤会引发什么疾病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诗歌
2016贪官墙
伤者的儿子
贪官内斗如宫斗戏
特赦,对贪官说不!
保持沉默
记得与记不得
车祸伤亡者35%可救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