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沈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沈阳满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5-01-01 12:56伊华丰倪金良沈阳建筑大学
大陆桥视野 2015年22期
关键词:满族民居民俗文化

郝 燕 伊华丰 倪金良/沈阳建筑大学

关于沈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研究
——沈阳满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郝 燕 伊华丰 倪金良/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清王朝的龙兴之地,在这里遗留下了相当多的满族历史文化古迹。沈阳作为辽宁的省会城市也将成为满族民俗文化的代表之一。在这里还遗存着清王朝的古都以及陵寝,这也是沈阳发展地域特色文化产业的优势资源。将居住文化作为载体辐射整个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融合进满族的服饰文化以及歌舞与游艺文化等等,形成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沈阳地域特色文化产业。

满族;民俗文化;地域特色

辽宁是满族的发祥地也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遗留下相当多的满族历史文化古迹。目前,辽宁满族聚集地较多,建有6个满族自治县。在一些历史文化古迹和满族聚集区至今保留着很多满族民俗,是开发辽宁满族民俗文化得天独厚的资源。

沈阳作为辽宁的省会城市有着重要的战略与经济地位,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被人们称之为盛京城。这一称呼唤起了人们对久远的历史文化的渴望。

作为沈阳要发展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还应该从满族民俗文化切入。满族民俗中有着诸多内容和体系。即满族的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嫁文化、歌舞与游艺文化、节庆文化这些均能反映出丰富的地域民族特色,若加以整理研究,终将会把满族民俗文化更好的进行传承,形成更加丰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这其中有几项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之中。例如我们所熟知的盛京宫殿(沈阳故宫博物院)、满族民间剪纸,还有从服饰文化衍生出来的满族民间刺绣,在满族游艺文化中出现的一种民间演绎形式——满族民间皮影。下面我们从居住文化、服饰文化、游艺文化这几方面来探讨一下满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居住文化

满族的居住文化承载和保留了满族民族自身的生活习俗,同时体现出其所在地域的多民族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交融。从建筑的角度看可以分为民居建筑和宫殿建筑。

(一)民居建筑

在相关的领域内,民居始终是主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存在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其建筑特点也各具特色。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独特的文化复合体,从民族学或人类学的角度去观察,民居建筑也是一种文化的复合体。

满族民居的建筑装饰有其特有的民族特色,也是满族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并没有使其丢失满族特色。口袋房、万字炕、烟囱落在地面上、影壁和索伦杆仍然没有被同化与融合。值得一提的是满族民居的“跨海烟囱”。满族民居的跨海烟囱,截面成方形或者圆形,与建筑分离,独树一帜。这种烟囱来源于自然界中的“空心倒木”的利用。当时的满族人生活在山地,这种空心树到处都是,搬来就用,简单方便。迁居平原以后,空心树难以寻觅,就取而代之的用草泥混合物模仿树的形状砌筑。后期逐渐改用土坯或砖砌成,。对于满族民居建筑装饰的探索研究对保护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是极其重要的。随着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旅游区的满族民居建筑装饰只注重形式上的开发,忽略了内容的原汁原味,当下我们更应该将丰富的满族民俗文化充分探索发掘出来并加以利用,带动区域经济的更快发展。建立沈阳地区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

(二)宫殿建筑

盛京宫殿建筑群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而闻名遐迩,她以精湛的建筑技术和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成为绽放在中国传统建筑大系中的一朵奇葩。而今的盛京宫殿已经成为人们所熟悉的沈阳故宫博物院,不断的向世界各地的人们讲述着悠久沧桑的历史文化,彰显着昔日的中华文明。盛京宫殿在历经了长达150余年的不断建造和修缮过程,形成了今天所见的规模。其宫殿建筑群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建筑装饰内容也十分丰富。

沈阳故宫博物院(即沈阳清故宫它是努尔哈赤及其后代统治中国长达268年中的一个重要产物,是满、汉、蒙、藏等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与明清北京故宫相比有着不同的鲜明特点,它是以满族民族特色最浓而见长。努尔哈赤在沈阳所建宫殿出现宫与殿分设两处的建筑格局表现出浓郁的满族风格。

八角殿和十王亭在建筑布局上是一组完整的亭子式八型院落宫殿建筑,是迁都沈阳以后的新设计。

在大政殿御路两侧,对称依序排列十座亭殿,近大政殿向前略微突出的两座亭殿为左右翼王亭,其余八亭则按八旗序列成雁翅状排开。合称“十王亭”或“八旗亭”。这些建筑的整体布局的艺术风格明显的体现了清初八旗制度、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和君臣合署办公的政体,同时也体现满族固有的民族特色和其他民族建筑艺术风格在宫殿建筑上的不同。

二、满族民族服饰及其刺绣

旗袍是满族最有特色且最具代表性的服装。满语为“衣介”,也就是长袍的意思。男子的旗袍是无领(也有圆领的)捻襟、窄袖(也称箭袖、马蹄袖)扣绊、两面或四面开衩、束带。衣服的开衩最初本是为了上下马方便,后成逐步演变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衩。还有一种便服,不开衩的袍,俗称“一裹圆”。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有单、夹、棉、皮等几种。满族坎肩的样式也很多,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还有一种多纽扣的马甲,称为巴图鲁坎肩。坎肩也正是以这种独有的魅力,流传至今,成为各民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服饰。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一种特有的、蕴含民族味十足的女式服装。

满族刺绣已有近600年的历史,明朝中期,满族改为农耕生活,在此之前过着渔猎游牧的生活。进入农耕生活以后,皮革绣被纺织品刺绣所替代。在清代,满绣得到繁荣发展,无论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服饰和日常用具上都可以看到满绣的影子。

满绣是民间绣和宫廷绣的成功结合,它从民间最底层走向皇宫最高层,既保持了东北民间刺绣的粗狂特色,有借鉴了苏绣、湘绣等江南姊妹刺绣艺术的婉约之处,并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部分针法,成为东北地域满族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满族服饰和刺绣蕴涵了十分丰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和习俗的“活化石”。保护、传承、开发满族服饰和刺绣,可以丰富民艺学、民俗学、工艺人类学的理论,对于保护人类精神与文化的多样性、创造性、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满族游艺文化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满族人民能歌善舞,祭祀、喜庆、节令无不歌舞之。歌与舞紧密相连,故歌舞音乐是其音乐的主体。

民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由特定的人群在生产、生活和生存发展中所形成的行为和思想的习惯性事项。任何一个民俗文化元素,一旦被民俗主体的人所认定、接纳并取得共识,就会成为约定俗成。当这个民俗文化元素被广泛运用到物质与精神的重要层次时,就会渗透到民俗领域并产生有效的文化功能。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与民俗文化密切相连,剪纸作为民俗文化的物象载体,它与民俗相辅相承,彼此促进。满族民间剪纸活动是一种民俗文化,是满族民间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展示了民俗的内容。满族民间剪纸具有巨大的民俗文化价值。

满族民间剪纸是广泛流传于满族地区的一种特定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满族先民生活的需要,来源于对美的追求。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依附于满族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以特有的普及型、实用性、审美性满足了本民族人们的心理需求。

满族剪纸艺术以满族人原始的自然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满族风俗为主要表现内容。满族是一个善骑射、喜渔猎、勤劳勇敢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灿烂文化。满族民间剪纸艺术是留存于民间的民族遗产,虽然没有留下文字资料,但通过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1]朱华;;从《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看满族服饰文化[J];辽宁丝绸;2006年03期.

[2]孙雅致;;满族服饰文化中的灵物崇拜[J];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3]彭静;;京剧服饰审美中运用满族服饰元素搭配的意义[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4]孟祥义;满族服饰浅论[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03期.

[5]彭静;;浅析满族服饰的审美特征[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6]杜晶;孙合秀;;浅析历史地理环境与满族服饰关系[J];黑龙江史志;2010年15期.

[7]徐万邦;;研究满族服饰应关照的文化视角[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谢佳忆;;浅谈满族服饰的文化特点[J];青年文学家;2013年29期.

[9]竺小恩;;论清代满、汉服饰文化关系[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10]于佐君;罗旭颖;;谈婚礼服文化的变迁[J];纺织导报;2008年11期.

猜你喜欢
满族民居民俗文化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民居摄影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满族服饰元素在现代女装设计中的应用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