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 大逻辑

2015-01-01 21:24杨伟民
全球化 2015年2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发展

杨伟民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我国经济工作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会议系统阐述了新常态的思想,这不仅对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对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也具有纲领性的重大价值。会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一、认识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就是要认识新常态的九个趋势性变化。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九看”,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看我国发展面临的变化。

第一,从消费需求看。过去商品匮乏,在消费心理上大家都差不多,“你有了我也得有”;客观上来看,收入水平既低又均,“你能买得起我也能买得起”,所以拉不开消费档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此定义为模仿型排浪式的消费特征。现在虽然不排斥个别商品继续有排浪式消费,但更多的是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这在今后将会成为主流。这就要求今后的经济工作和宏观调控思路要与时俱进,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更多地通过供给来创造需求,通过创新供给来激活需求,发挥消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作用。

第二,从投资需求看。过去投资一直是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但经历了35年高强度、大规模的建设以后,三大投资领域都出现了减速趋向。制造业越来越多的产业呈现了相对饱和;住房消费热浪到了一个阶段后呈现投资减速,甚至出现了区域性、结构性过剩;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巨大,但是大的基础设施网络即将形成,如全国性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等,城市地上面貌也已发生很大变化,不过地下设施的投资空间还很大。未来农村、城市仍有许多投资空间,但这些新的投资空间,有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特点是公共性更强、投资回报率更低。靠过去的卖地、贷款,恐怕很难适应这种新的投资需求。现在推动创新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等投资机会大量涌现,但是我们的投融资方式、银行贷款方式、发放贷款要求、资本市场上市的规定条件等等,只适应于传统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很难满足新的创新活动需要。今后的政策要点,是消除这些投资障碍,创新投融资方式,有效破解公共设施投资从哪里来、创新活动投资从哪里来的难题。

第三,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全球需求主要依靠负债支撑,增长比较旺。我国有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制度红利,因此,出口曾经是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但现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总需求不振,去债务化还在发生,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有了很大转化,出口对增长的拉动力正在减弱。同时,过去我国对外开放主要是两个方面的诉求,一是国外市场,二是国外资金。但是,如果开拓国外市场和开放国内市场不同步,会带来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另外,国内的储蓄率仍然很高,产能和资金都有“走出去”的愿望和需求。因此,现在到了一个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同步发生的阶段。今后,要继续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资金和对外投资三大平衡,最后逐步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

第四,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曾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主要矛盾。当时,扩大投资、扩大产能,就能迅速形成有效增长。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超出了需求,甚至有的产业已经达到或接近最终消费峰值,也有些产业达到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所约束的峰值。产能过剩必然带来增长减速和结构调整的同步发生,而且容易形成两者之间的负循环,即产能过剩会带来减速,速度下降又会加剧产能过剩。今后,一方面要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生产相对集中;另一方面,要适应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带来的新变化,支持新业态发展,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定制化、分散化、小型化、智能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

第五,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有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低是一大优势。同时,我们的技术和管理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只要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并带来经济增长。现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减少,新生劳动力总量减少。而一般性技术和国外的差距已经大大缩小,能够引进来的技术差不多都引进了,也有很多技术无法引进。因此,靠要素规模驱动发展的动力已经明显减弱。今后,要更多依靠质量,靠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技术创新来提高、增强发展的动力,实行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新的发展引擎。

第六,从市场竞争特点看。过去,在短缺和排浪式消费情况下,竞争更多依靠规模、价格。现在,竞争正在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对地方政府而言,过去在不合理的政绩观和唯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指挥棒下,竞争主要比政策、比优惠,甚至比帽子,如各类试点、试验区、示范区等,看谁戴的帽子多。这导致政策的碎片化和市场的分割化,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带来全社会成本高企。我国这方面的成本在世界上是比较高的,特别是物流成本。今后,要打破地区封锁,形成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第七,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水、土地、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的空间相对较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放开手脚,不受约束地大发展、快发展。现在,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同时,人民群众的需求也在变化,对改善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了。我们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现在人民群众的需求变了,就要与时俱进调整发展重点。比如,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就是希望能带来更多的“APEC蓝”。今后,要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有效约束开发行为,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方式。

第八,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过去,高速增长、做大产业,再加上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不当干预,使很多领域的风险被掩盖了。现在,随着增长减速、结构调整深化,各类风险逐步显现。对于风险的总体判断是,风险总体可控,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不是短期之内就能够解决的。今后,要标本兼治,有些要采取外科手术的办法,有些要用保守疗法,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机制,坚决防止出现区域性、系统性的风险。

第九,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过去,在需求管理方面,因为当时潜在增长率较高,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较大,产能过剩并不十分突出,所以当增长出现减速时,采取增发货币、增加债务、扩大投资等刺激需求的办法,很快就能收到稳增长的成效。这是我国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的主要办法,当时都收到了比较明显的效果。现在,尽管增长也在减速,但上述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递减。在供给管理方面,过去很容易看清楚我国某一个产业和国外该产业的差距,按照发达国家走过的路,采取对特定产业扶持这样一种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可以起到支持这些产业尽快成长的作用。现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了,产业分工转化为产业链条分工,我国要占领微笑曲线的高端,靠差异化的产业政策不再灵验,效果大打折扣。今后,在需求管理方面,要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的变化,科学地进行宏观调控;在供给管理方面,既要全面化解过剩产能,也要通过市场机制来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

以上九个趋势性变化,既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直观表现,也是新常态形成的内在动因。正是这些趋势性变化,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需要认识的是,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结果,是35年来经济不断成长,从量的积累发展到质的变化的结果。新常态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这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二、适应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就是要适应新常态的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三是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四是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面对这种新常态,观念上必须要适应,做法上也必须要适应,要顺应大势,顺应规律来做工作。产业的发展、区域的协调、城镇化的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等各方面,都要适应增长减速、增长动力转化等变化趋势。

三、引领新常态

引领新常态,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心”和“八个更加注重”的工作思路。“一个中心”,就是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八个更加注重”,就是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而不是为了速度推动发展,人民需要什么就应该发展什么;二是更加注重市场和需求心理分析,不能不顾市场需求和消费的变化,再进行盲目扩大产能、招商引资等;三是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市场运行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逆市场和社会的预期而动,要顺应市场心态来进行调控,市场心态也是这次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四是要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要给创新者、创业者产权和知识产权的保护,这是最大的激励;五是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企业才是市场主体,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同时企业家也是重要的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有效组织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既要有发明家,更需要有一大批拥有创新精神的职业化企业家;六是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七是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目标不断前行;八是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以德树人 推进学雷锋常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