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客运专线卫生防疫应急机制研究

2015-01-01 02:31施红生刘小闪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15年3期
关键词:传染病铁路应急

施红生,刘小闪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节能环保劳卫研究所,北京 100081)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交通工具现代化,致使国际贸易广泛庞大,地域之间人员往来、物资流通十分频繁,增加了传染病通过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的危险。铁路客运专线发车密度高、停车时间短、快速通达的运营模式,极易导致突发传染病借铁路交通快速远距离传播流行,使得迅速果断处置突发传染病的难度加大,传统的站车传染病检疫措施,已不能满足客运专线铁路传染病防控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实现铁路传染病防控理念的重大转变,研究建立适应高速铁路运行特点的应急防控机制,从而针对性地采取预制防控措施,最大程度地避免和降低传染病借铁路传播带来的危害。

1 铁路客运专线卫生防疫面临的形势

随着客运专线的兴建,高速铁路舒适快捷的运营特点,进一步推动和强化了国人优先选择铁路的旅行方式。由于铁路交通具有人员高度密集,环境空间密闭,运行时间长等特点,为传染病的发生流行提供了条件。通过调研近10年铁路站车旅客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对铁路站车传染病发生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认清当前铁路突发传染病发生规律和防制形势。

1.1 铁路交通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分析

根据铁路交通近10年来传染病疫情统计资料,发生在旅客列车上的传染病事件约1~1.5件/年,P25~P75=1~3.2件,食物中毒事件约1.5起/年,P25~P75=0.2 ~4.5 起/年。主要为以空气飞沫传播方式的呼吸道传染病,如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以食物饮水传播方式的消化道传染病,如霍乱、菌痢和感染性腹泻等,见表1、表2和图1、图2。

表1 近10年铁路站车突发传染病公共卫生事件基本情况

表2 近10年铁路站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

图1 近10年铁路站车突发传染病与食物中毒事件比较

图2 近10年铁路站车传染病突发事件构成

1.2 铁路客运专线传染病发生可能性评估

根据2000年以来铁路交通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资料,采用德尔斐(Delphi)专家评价法,对铁路站车传染病疫情事件开展了风险识别与评估[1]。按照传染病在铁路交通发生可能性极高10分、高8分、中等6分、低4分、极低2分,分为5个风险等级进行评估。评估结果显示,铁路交通最有可能发生的传染病,排在前10位的依次为流行性感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感染性腹泻、霍乱、肺结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细菌性痢疾、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其中有呼吸道传染病5种,肠道传染病4种和体表传染病1种。评分均值超过6分为中度以上风险,应当重点关注,从而确认流行性感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感染性腹泻、霍乱、肺结核属于铁路站车须要重点控制传染病,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细菌性痢疾、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也有一定发生风险,应当充分注意,列为铁路站车监测传染病。

2 铁路客运专线卫生防疫应急机制设计

依据铁路交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分析,铁路客运专线传染病发生风险评估结果,针对上述重点传染病种,须要积极适应铁路客运专线运营特点,坚持早期预防、及时预警、快速反应、有效控制原则,以呼吸道传染病和消化道传染病防控技术措施为着力点,加快建立铁路交通系统突发传染病防控体系,构建快速高效的客运专线传染病防控应急机制。

2.1 建立铁路交通突发传染病防控体系

2003年以来,铁路卫生防疫部门研究总结了国内重大传染病疫情铁路防控经验,陆续出台了《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办法》、《铁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铁路系统应对甲类管理的重大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理预案》、《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管理办法》、《铁路交通突发传染病疫情处置工作指南》等文件方案,逐步形成了铁路总公司领导、专家参与、铁路局管理、分级负责、专业机构实施、部门配合的铁路交通系统突发传染病防控体系,为铁路客运专线传染病防控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如图3。

2.2 构建铁路客运专线突发传染病三位一体联控机制

铁路系统突发传染病防控体系预案文件明确提出了防控体系针对的目标范围,主要包括:(1)铁路行车过程中发生的甲类管理的重大传染病疫情;(2)铁路行车过程中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列车旅客和工作人员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3)铁路行车过程中发生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4)其它需要开展应急卫生救援的突发传染病事件。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建立疫情应急处置的快速联控机制,建立铁路局劳卫处、疾病预防控制所、卫生监督所、运输客运公安部门的疫情防制联动机制,实现疫情监测报告、应急响应、信息发布、应急处置、应急终结评估有效链接。同时,还需建立铁路沿线地方省、市卫生部门和疾病医疗控制单位在疫情信息沟通、实验室检测、现场处置、应急医疗救治方面的协作机制。形成铁路站车查验、实验室检测、快速联控三位一体的突发传染病铁路防控模式,如图4。

图3 铁路交通系统突发传染病防控体系

图4 站车查验检测快速联控三位一体机制框架

2.2.1 铁路站车查验机制

铁路站车查验机制是在铁路交通日常监测检疫和国内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对站车旅客可疑病例或疑似病例排查确认;突发疫情时查明病因,识别危险因素,判断疫情程度范围,以利及时控制疫情,阻断借铁路交通传播途径。其基本环节包括疫情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快速检测和疫情风险评估几个方面。

2.2.1.1 疫情监测报告

疫情监测报告是发现可疑病例从而启动站车查验机制的关键环节,通过旅客症状监测、医学巡查、站车责任人报告、旅客主动申报、地方或铁路部门通报等方式进行。可分为日常监测报告和传染病流行期间报告两种状况。

(1)日常监测报告。国内传染病非流行期,铁路传染病日常监测的重点,在于发现铁路行车过程中出现的甲类管理急性传染病人,重大突发传染病疫情,以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研究确认疫情监测报告的范围与标准如下:

①旅客列车上发现1例及以上甲类管理的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或可疑病例,如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以及其它要求甲类管理的传染病。

②旅客列车发生的10人以上感染性腹泻病人或食物中毒事件。

③旅客列车发生的10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2)传染病流行期间报告。国内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通过疫区或流行区域的列车可能携带传染病人,导致传染病借铁路发生传播蔓延,铁路监控机构可在车站或列车上设立查验机制,通过症状监测、医学巡查、旅客主动申报等方式,及早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例,阻其乘车或实施隔离下送。发现疑似病例或可疑病例症状监测报告的要点为:

①经呼吸道途径传播的传染病。发热(>37.5℃),伴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症状:咳嗽、咳痰、咳血、胸痛、盗汗、呼吸困难等,或肺部听诊有干湿啰音。

②经消化道途径传播的传染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4小时内大便3次或者3次以上,或大便性状发生改变)、血便等,伴或不伴发热,或查体发现有脱水征,包括口唇干燥、皮肤弹性差、少尿等。

③经蚊媒传播的传染病。发热伴有以下一个或多个症状: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瘀点、瘀斑、皮疹、黄疸(自然光线下皮肤和眼睛不正常的黄色)等,或查体时发现三红征(面红、颈红、胸红,即醉酒貌)、淋巴结肿大等。

2.2.1.2 流行病学调查

接到疫情监测报告后,对旅客可疑病例或疑似病例须通过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方法进行病例排查确认,追踪密切接触者。在食源性、水源性传染病疫情暴发状态下,除对可能患病旅客进行个案调查核实诊断外,还须对整个疫情进行专题调查,查明病因或传播的可能因素,界定传染病疫情性质,查明波及范围和严重程度。

(1)病例排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和症状体征,对照已掌握的国际、国内疫区分布及传染病流行发生情况,首先排除甲类管理传染病及重点控制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开放性肺结核、感染性腹泻等;其次排除有公共卫生危害风险,须要引起充分注意的铁路监测传染病,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性感冒、细菌性痢疾、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递次进行排查。对于高度怀疑的疑似病例需要进一步医学排查,首先在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前提下,将疑似病例转至列车临时留验备用位置或车站隔离观察室隔离,采集病人标本送检或进行现场快速检测,开展详细流行病学调查,报告铁路局安排转移下送指定医院诊疗。同时划分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做好自身防护,严防交叉感染。密切接触者须进行同样的医学排查或在指定地点进行医学观察。一般接触者登记个人信息、给予健康建议后放行。

(2)暴发疫情专题调查。食源性、水源性传染病暴发疫情除了对病人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外,还须进行与暴发有关的专题调查。要点为调查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影响范围、病因等疫情基本信息。建立病例定义,核实诊断,估算危害影响人群数,确定传播强度和环节,建立假设,评估危害程度范围。根据假设,采集相关标本送实验室检测,迅速提出初步控制方案,采取控制措施。暴发疫情调查基本程序如图5。

图5 暴发疫情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流程与步骤

2.2.2 实验室联检机制

建立层级分明的铁路实验检测技术体系,形成铁路卫生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兰州、沈阳铁路枢纽局疾控所中心实验室网络,发挥重点、中心实验室的全路辐射效应,实现实验技术、信息交流互换机制。建立铁路重点实验室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铁路局疾控所实验室与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联检机制。铁路站车查验发现的甲类管理传染病、国内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须要监控检疫传染病等疑似病例,以及新发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病例,应当实施联检机制,迅即查明病因,图6。

图6 实验室快速联检机制

2.2.3 快速联控机制

建立与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质检总局、地方省市卫生部门在疫情信息沟通、实验室检测、现场处置、应急医疗救治方面的协调合作机制,及时获取国内外疫情动态,共同研究重大突发传染病的防控对策,形成联防联控工作格局。建立铁路局劳卫处、疾病预防控制所、卫生监督所、运输客运公安部门的疫情防制联动机制。建立铁路沿线地方省、市卫生部门和疾病医疗控制单位在疫情信息沟通、实验室检测、现场处置、应急医疗救治方面的联动协作机制。图7。

图7 列车发现甲类管理传染病快速联动处置机制

2.3 实施疫情风险评估机制

铁路客运专线发车密度高、停车时间短、快速通达的运营模式,使得突发传染病借铁路快速传播引发疫情的风险增加。引入风险分析理论,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从被动屏障应对,转向积极主动的风险预警战略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传染病疫情铁路传播风险评估,从而针对性地采取预制防控措施,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和降低传染病借铁路传播带来的危害。见图8。出现以下情况时,可进行铁路站车传染病风险评估。

(1)我国某一省/地区发生传染病局部暴发,可能通过铁路交通传播;

(2)国内发生重大传染病流行时;

(3)铁路重点传染病流行季节,对传染病发生风险进行评估;

(4)铁路突发传染病疫情,对其后续发生情况进行风险评估;

(5)国家举办大型活动(重大体育赛事或重大会议),或重要时间节点期间(铁路春运、暑运),对铁路站车传染病发生风险进行评估;

(6)其他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情况。

图8 铁路突发传染病疫情事件风险识别评估

3 铁路客运专线卫生防疫应急机制技术条件配制

根据铁路重大传染病疫情危害风险分类分级标准,铁路交通突发传染病传播规律和控制关键环节,围绕建立预警机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铁路职工的技术需求,以甲类管理传染病、新发传染病和感染性腹泻暴发为重点,研究满足铁路站车传染病防控查验、隔离、留验、检测、转移、处置必备配套场所、设施、装备技术条件。

3.1 铁路卫生防疫应急管理平台建设

以“四纵四横”客运干线为框架,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西安、成都、沈阳为节点,建立以干线铁路为基础辐射全路的传染病防制信息传输系统,形成以区域为中心的全路疫情信息共享平台。如图9。

图9 铁路卫生防疫应急管理平台

3.2 铁路卫生防疫应急处置队伍建设

3.2.1 任务需求分析

根据铁路传染病疫情应急处置任务需求分析,铁路客运专线可能担负的传染病突发事件应急防控任务主要包括,在铁路站车范围内:(1)发生甲类管理传染病疫情;(2)发生10人以上感染性腹泻暴发;(3)发生10人以上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面对铁路站车重大传染病疫情,采取以隔离为主要手段的控制措施,达到阻止疫情借铁路传播蔓延,控制站车人群聚集地的爆发,尽可能减少死亡个案。其基本任务为隔离传染源,协助救治病人;采取消杀灭的方法切断传播途径;采取预防接种,预防服药,宣传教育等方法保护易感人群;根据疫情规模和危害程度,划分疫点、疫区;控制可疑场所和可疑物品。疫情现场控制基本任务需求如图10所示。

3.2.2 铁路卫生防疫应急处置队伍

根据铁路站车重大传染病突发事件特点,铁路应急处置队伍应围绕查明病因、疫情控制及病人急救转运开展工作,重点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检测、隔离消毒,以及急救转运专业技术人员的配置。枢纽中心铁路局疾控所牵头组建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由流行病学、传染病学、食品卫生学、病原微生物学、临床医学、消杀灭、卫生应急管理等专业人员10~12人组成。如表3。

图10 铁路重大传染病疫情控制任务需求

表3 铁路突发传染病疫情现场应急处置队伍基本人员配置

3.3 铁路卫生防疫应急处置装备建设

拥有适宜的技术装备是应对铁路突发传染病的重要条件,实现铁路突发传染病处置装备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对于提高铁路突发传染病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根据铁路站车传染病常规和应急处置两种需求,技术装备可分为列车突发传染病处置装备和铁路局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装备两大类。

3.3.1 列车卫生防疫应急处置装备配置

根据旅客列车传染病防控机制要求,列车责任人负有传染病预警报告,病例临时隔离留验、转送、急救,染疫车厢随时消毒、登记密切接触者等项职责,装备配置重点在于满足隔离防护、常规急救和随时消毒功能,旅客列车装备配置如表4。

表4 旅客列车装备配置参考目录

3.3.2 卫生防疫应急处置队伍装备配置

铁路局传染病应急处置队伍,担负着铁路站车突发传染病疫情现场隔离排查、应急救治、流行病学调查、快速检测采样、疫点管控消毒、密切接触者追踪、卫生宣教预防、疫情风险评估等应急处置任务。装备配置重点在于满足隔离防护、采样检测、急救预防、终末消毒、信息传输、后勤保障等项功能。其装备配置如表5。

3.4 铁路客运专线卫生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铁路列车、车站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现场应急处置在于迅即采取以隔离为主要手段的控制措施,遵循就近隔离诊治、及时转送、防止传染源扩散、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等基本原则。因而,铁路站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充分考虑铁路突发传染病疫情现场处置的技术需求,满足甲类管理传染病疑似病例临时留验功能配置。

3.4.1 临时隔离留验设置

国内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在疫区或流行区域有停靠站点的列车,单程运行超过3小时的应设置备用临时隔离留验室。编组有卧铺的列车,可选择软卧车厢端部的一个包厢,或选择列车尾部硬卧车厢端部的一个格档,改制成适宜传染病隔离的临时留验室。高速动车组列车,可选择多功能包厢、两车厢端门连接处、多功能(残疾人)卫生间,或人员少的商务车厢、特等座席一端改制。

大型、特大型客站应常规设置医疗救助室。医疗救助室面积大型站不得小于50 m2,特大型站不得小于65 m2,设置上应包含诊疗急救、临时医学观察、应急值班功能分区,有良好的通风照明条件和给排水设施,临时医学观察室应有独立的卫生间。表6。

表5 铁路局应急处置队伍装备配置参考目录

表6 车站医疗救助室用房面积

国内传染病流行期间,有通过疫区或流行区域列车的铁路中型客运车站,应设置传染病留验站,配设留验隔离观察室和应急值班诊疗室,用于由列车上紧急转送的染疫嫌疑人临时隔离观察处置。

3.4.2 车站检疫查验设置

大型、特大型客站应预设备用检疫查验通道,用于染疫列车旅客检疫查验和转运通过。设置上与主流人员通道不存在交叉,车载救援转运应能直通站台,可与消防预设通道一并考虑。通道配置非接触式体温检查设备,生物快速侦检箱,视频监控系统,物资贮备室,用于疫病或受染嫌疑人转运专用设备等。站台设置的直行电梯空间,应保障能顺畅平稳搭载应急救援担架车和真空担架。大型、特大型客站应在便于车载救援的适当位置,设置专用应急医疗物资贮备室,面积不宜小于10 m2,可与检疫查验通道配套设置,配置固定储存柜,用于贮备院前应急处置必备的担架、毛毯、一次性床单、尸体袋、应急照明灯、现场消毒药械、个人防护装备等。国内重大传染病流行期间,有通过疫区或流行区域列车的铁路中型客运车站,应设置传染病检疫查验通道,用于染疫列车传染病人、疑似传染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检疫转送。

4 结语

铁路客运专线须要重点控制流行性感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鼠疫、感染性腹泻、霍乱、肺结核等6种传染病的发生,注意监测防范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细菌性痢疾、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等4种传染病。从建立铁路交通突发传染病防控体系,构建铁路客运专线突发传染病三位一体联控机制,实施疫情风险评估机制等方面入手,构建快速高效的客运专线传染病防控应急机制。同时,加快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卫生防疫应急管理平台,应急处置队伍,应急处置装备,以及站车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为铁路客运专线应急防疫机制的实现提供技术条件。

[1] 刘小闪,陈国强,施红生.铁路站车传染病风险评估研究[J].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2015,5(1):20-22.

猜你喜欢
传染病铁路应急
人民的期盼就是应急青年的使命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