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劳务派遣人员激励研究

2015-01-03 15:28樊佳琪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年22期
关键词:高校后勤劳务人员

樊佳琪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劳务派遣人员激励研究

樊佳琪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3)

现阶段,高校劳务派遣人员数量呈递增趋势,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对正式编制人员的研究,而忽视劳务派遣人员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对于绩效管理存在着较大随意性,即使有奖励制度也会由不适合该层次人员的心理特质而效果不佳。鉴于此,为激发劳务派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进后勤事业的发展,应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来使其达到更好的效果。

劳务派遣;激励;人力资源管理

1 激励的概念及其功效

1.1激励的概念及特性

“激励”,即激发和鼓励。它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活动,这一概念用于企业管理后,是指组织设定各类有效的奖惩形式以及适当的工作软硬件环境,借助多样的内部信息沟通渠道,充分调动所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实现组织及其成员的绩效及目标的系统性活动。员工在组织中必然有一定需求,而满足需求是其实际的心理动机,唯有洞察这一需求并激发动机,将内在心理与组织目标作连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员工的工作参与程度,产生组织所期盼的目标行为。由此可以看出,激励的本质是在于主动控制以及引导员工的做事意愿。

组织内的激励本身不是一次性投入即可长久有效的,而是一个需要反复运作的过程。在平日工作中不难发现,单次激励仅能满足员工现有的需求。但其需求是持续更新、升级从而发生变化,已实现的需求不能作为持续激励的诱因。与此同时,派生出的新需求因为没有得到后续迎合即激励新因素,从而将先前的努力化为乌有。因此,要形成组织中细致入微、卓有成效的激励管理,必须做好持续不断的心理准备以及持之以恒的贯彻思路。

1.2激励的功效

美国早期的社会学家维布伦在1918年发表的《美国的高等教育》一文中指出,大学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受到人际关系学派激励思想的支配,关心职工收入与工作条件,进一步强调了“公正”在高校激励体系中的重要性,有助于激发高校职工的创造力。

对企业来说,员工的努力程度包含众多维度。如在工作岗位上严格按照各类企业规章制度辛勤劳作;以创造性视角审视企业运营漏斗并建言献策;打造良好团队精神从而优化组织内部人际关系和沟通效率;从组织利益角度平衡个人得失、勇于奉献顾全大局,毫无保留自身能力为企业服务等行为。最终为企业的健康运营且不断发展贡献自身力量。而这些努力的表现从普遍意义来看都源于员工激励。

2 构建发展激励

2.1晋级方案修订

2.1.1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任职标准上放宽工作经验的要求,缩短服务年限后,使得劳务派遣员工尽早达到晋级条件,让其职业生涯发展上尝到甜头后会增加对某公司的归属感,减少人员流失。

2.1.2放低学历和技能要求

放低高学历和技能要求,将打破多数劳务派遣工晋升的瓶颈。某公司在劳务派遣工的技术工初选标准时没有高学历和技能的条件要求,而在编员工的入职门槛提高高度。显然在晋级标准上对于劳务派遣人员是不公平的。放低要求后,只要绩效成绩优异,劳务派遣工将有可能转正正式编员,潜在的不公平将不复以往。此外从人员的整体学历和技能条件来看,相对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在技术工队伍中的比例是极少的。放宽标准也能提高参与其中的人数,将激励作用福射到整个团队。

2.2完善人员培训

2.2.1新晋技术系统培训

在吸纳新员工后开展系统层次化培训。比如,开展规范系统化的入门培训,技能知识讲座等,让新进职工在思想上对工作责任意识及营业站现状有所了解。

2.2.2开展定期计划培训

在新晋人员进入正轨后实施有计划的各项培训,并形成定期培训机制,在年初制定每季度的培训计划。同时,需要跨出去,与横向科室沟通,邀请相关业务科室的负责人或业务尖兵来为员工做专项业务培训传授经验,温故知新。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问题进行相关指导。

科室中有丰富经验的师傅们定期上课辅导,针对阶段性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重复出现的老问题,对技术员工进行现场讲解。对出现的差错多进行差错分析,对投诉现象进行专项分析,查找根源,梳理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剖析案例、杜绝再次发生。

3 劳务派遣来源

劳务派遣最早起源于欧美,称为“劳动派遣”或“劳动力派遣”,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迅猛发展,包括美国、德国、荷兰、日本、英国等在内的发达国家劳务派遣人员总数不断增长,派遣行业不断扩大。

德国、法国、瑞典对劳动派遣专门立法,并辅之以集体协议进行约束,称为“单一雇主模式”,这些国家均将派遣单位作为雇主。

4 结 语

对被派遣员工而言,其特殊的身份和三方契约关系使得激励问题变得复杂起来。目前上海高校后勤人事管理体制激励形成的社会环境不够宽松,人员的聘任制度不健全。从劳务派遣用工模式的发展趋势来看,提出人事制度缺乏激励的深层原因,进而借鉴国外著名高校社会化服务管理的成功经验,系统地优化高校后勤劳务派遣人员队伍激励机制的对策,为高校行政队伍激励问题的研究提高了新的理论基础,拓宽高校后勤队伍激励机制的研究视野,促进高校后勤事业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侯兴明,李存金.现代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左春玲.劳务派遣下的劳动关系.[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

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65

G647

A

1673-0194(2015)22-0078-01

2015-10-19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劳务人员
提升技能促进就业 打造“金堂焊工”劳务品牌
打造用好劳务品牌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隐蔽型劳务派遣的法律规制分析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浅析高校后勤装备的新进展
和谐校园下的高校后勤工会创新路径探索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新形势下高校后勤服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