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工作概述

2015-01-03 04:47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中心王卫军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5年7期
关键词:专利知识产权机器人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中心 王卫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转化应用工作概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中心 王卫军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简介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由国务院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承担着我国运载火箭、应用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深空探测飞行器等宇航产品,以及战略导弹和部分战术导弹等武器系统的研制、生产和发射试验任务;同时,着力发展卫星应用设备及产品、信息技术产品、新能源与新材料产品、空间生物产品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大力开拓以卫星及地面运营服务、国际宇航商业服务、软件与信息服务等为主的航天服务业;是我国境内唯一的广播通信卫星运营服务商,是我国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中规模最大、技术最强的产品提供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创造了以“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科技成就,推动了重点领域的技术跨越和产业能力的转型升级;同时,辐射、带动了国家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进步。以“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为例,其实施促成了100万门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测控系统SoC(片上芯片)等核心器件与微电子技术的成功开发;在计算机及软件技术方面,研发了先进航天器集成设计制造系统AVIDM,以及神舟大型通用数据库管理系统OSCAR;在精密加工制造方面,提升了我国搅拌摩擦焊、大型薄壁构件精密旋压成型等技术的水平;在五轴联动数控电火花装备、20kW再生燃料电池系统等技术领域也取得了新的突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外3000多家单位参与了协作配套,有效提升了这些单位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带动了工业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工作情况

多年来,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推进工程和知识产权战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工作砥砺前行,一直在中央企业中名列前茅。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建立了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三级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知识产权组织体系,落实了各项工作职责;形成了“一个体系、两种类型、三个层次”的规章制度体系,实现了知识产权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实施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全过程管理,努力实现知识产权与项目管理的有机融合。

截至2014年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累计申请专利2.5万多项,发明专利占比超过70%,有效专利近1万项。为全面推动航天科技成果的转化,2012年4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启动了“知识产权转化应用促进工程”,在本单位内部不同系列型号、不同产品、不同领域中转化已累计近2万项(次),知识产权许可、转让、作价投资收入累计达10多亿元,涌现出一批知识产权转化应用的典型项目。

在知识产权转化工作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系统策划、精心部署。首先,要求各单位从技术、经济、法律等多个维度重点对有效专利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估分析。其中,在技术方面,重点评估专利项目的保密性、先进性、发展趋势、技术依存度和成熟度等;在经济方面,重点评估专利项目的市场应用前景、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市场竞争情况,以及政策适应性等;在法律方面,重点评估专利的稳定性、可规避性、侵权可判定性等。其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编制了《知识产权转化应用项目名录》(简称《名录》),建立了转化应用项目数据库。2013年,编辑出版了《名录》(第一辑),汇集了各单位筛选出的重点转化项目108项,涉及先进装备制造、特种泵阀、太阳能光伏、汽车电子、新材料与新能源等多个技术领域。《名录》中的每个项目资料都包括:项目基本情况、项目知识产权情况、技术成熟度、拟转化形式和所需资金额等信息,为供需双方开展技术合作和转化奠定了基础。最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及所属各单位还积极通过技术转移机构、专利交易会、网络,以及成果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开展知识产权转化项目的推广工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转化重点项目推介

结合本次大会的主题,下面推荐几项具有代表性的转化重点项目,供各地政府和企业更好地了解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军民两用技术项目,进一步发掘各方合作的契合点。

1. 碳/碳复合材料产业化项目

新材料产业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碳/碳复合材料具有耐高温、低密度、摩擦性能好等一系列优异性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对碳/碳复合材料的研发活动非常活跃,已成功将其应用于导弹和火箭的烧蚀材料和热结构材料等方面。除此之外,碳/碳复合材料在航空、太阳能、汽车等产业中也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项目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单位重点研发的产业化项目,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采用该材料生产的产品完全可以替代进口产品,产品在试制过程中,已形成发明专利3项、技术秘密10项,拟采取专利许可或合作开发的方式进行转化,实现碳/碳复合材料的产业化应用。

碳/碳复合材料制品

2. 柔性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项目

薄膜太阳能电池具有生产制造成本低、能量回收期短、便于大面积连续生产等突出优势,可制造成柔性可卷曲形状,使其应用环境更加广泛,在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荒漠电站等领域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柔性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已掌握了p型纳米晶硅技术、微晶硅与非晶硅锗技术等核心技术,建立了包括大型卷对卷多腔室PECVD(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技术、磁控溅射系统等在内的中试生产线,具备了大面积电池制备生产能力。目前,该项目正与野外装备、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等生产企业展开合作,已申请专利6项,其中1项授权,拟采取专利许可合作方式进行产业化推广。

3. 搅拌摩擦点焊装备项目

轻金属合金现已大量应用于现代工业产品中,材料的单点连接技术也越来越重要。搅拌摩擦点焊具有焊接质量高、外形美观等优点,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军品应用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单位研发了系列搅拌摩擦点焊装备,对于扩大轻金属合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推动产品的轻量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搅拌摩擦焊点焊技术与装备具有焊接质量高、节能环保、设备投资低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机车补焊、铝合金汽车车门附件焊接、包装箱组件焊接等。该项目目前已申请专利8项,其中1项授权,拟采取专利许可合作方式开展产业化推广工作。

高速列车铝合金车体补焊

4. 海上无线电救援系统项目

海上无线电救援系统示意图

随着我国海上运输业及海洋经济的迅速发展,海上作业船只数量快速增长,海上突发事故险情日益增多,目前,我国海上搜救手段主要依靠搜救人员的经验及肉眼搜索,搜救效果不理想,成功率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开发的海上无线电救援系统由个人便携式信标机和船(机)载搜索机等2部分组成,将无线电定位和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可以大幅降低搜救的难度,加快搜救进程,提高搜救成功率。

该项目经过3年的研制,解决了单通道测向、多用户防冲突组网、信标机小型化、低功耗设计等关键技术,并与东海救助局共同开展了大量海上验证试验及模拟搜救试验,目前正在上海崇明、浙江舟山等地进行产品推广。该项目获得了第七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银奖,已申请专利16项(含1项PCT(专利合作协定)),其中,已授权专利5项,拟采取专利许可或合作开发方式进行转化。

5. 六自由度工业柔性机器人项目

为满足工业领域对大规模产品加工精度、效率的要求,以焊接、喷涂、涂胶、清洁、搬运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多自由度关节式工业机器人正在逐渐协助或替代传统的人工操作。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单位成功研发的SA8型六自由度关节式工业机器人,已应用于山东某公司的压铸机生产线。该六自由度工业柔性机器人项目的后续产品包括码垛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将使我国彻底摆脱工业机器人关键技术依靠国外进口的局面。该项目已申请5项专利,拟采用合作开发、作价投资等方式开展推广转化工作。

6. 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项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单位开发的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利用了光纤传输的长距离、低能耗、耐腐蚀、防电磁辐射等优点,能实现对水下、易燃易爆、核辐射等危险区域的安防预警。该系统采用多信息冗余技术,实现了分布式测量、长距离、安全、稳定运行,以及管道监测的数字化、全方位、全天时和全天候。

该项目产品现已成功应用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气管道监测项目、中石油吉林油田管道监测等项目。该项目已申请5项专利,拟采取合作开发、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方式进行转化。

分布式光纤振动传感系统项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发挥军品单位的核心技术和整体综合优势,大力发展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的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培育了一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军民两用技术项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中心坚持主动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欢迎各地政府、企业与我们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航天技术转化应用,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专利知识产权机器人
专利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as potential immunomodulatory players in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duced by SARS-CoV-2 infection
关于知识产权请求权内容构建的思考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
知识产权侵权归责原则之探讨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