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丰塘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2015-01-04 02:59谢三桃王国汉吴若静杨富宝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5年9期
关键词:遗产水利文化遗产

谢三桃,王国汉,吴若静,杨富宝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88)

安丰塘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

谢三桃,王国汉,吴若静,杨富宝

(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安徽合肥230088)

安丰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它具有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特性。针对安丰塘现状存在水源水系不畅、灌区功能退化、生态环境乱象及遗产保护欠缺等问题,开展安丰塘遗产水利专项规划,从水源保护与修复、灌区恢复与发展、遗产传承与拓展及工程维护与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供保护类似古代水利工程做参考。

安丰塘;水利文化遗产;古代水利工程;保护

1 引言

安丰塘古名芍陂(quèbē i),位于安徽省寿县境内,始建于春秋中期的楚庄王时期(公元前613~591年),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水利工程之一,较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早300余年。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据《水经注》载:“陂周一百二十许里,陂有五门,吐纳川流”,素有“神州第一塘”之美誉。2600多年来,安丰塘屡经兴废,历经沧桑,建国以来,经多次整修后,目前安丰塘库区面积约34km2,环塘周长24km,总库容9046万m3,灌溉面积达67.3万亩。

安丰塘是一座集农田灌溉、蓄涝滞洪、生态保护、航运交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利工程,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规划、水利工程技术的最高成就,该水利工程具有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双重特性。安丰塘的兴衰反映了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形态,它不仅为区域生物栖息繁衍提供了资源保障,而且为区域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对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中国近2600年的历史进程提供了生动有力的见证。

200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要求有关部门充分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切实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1年7月,水利部分管领导亲临安丰塘现场视察调研时,要求当地人民政府及水利部门加强芍陂古代水利工程和水文化的研究,认真做好弘扬水利文化、发掘芍陂文明的工作。同年8月安徽省水利厅组织成立了芍陂古水利工程研究会,并开展安丰塘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专题研究。

安丰塘遗产,包括辖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范围内目前存续的、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塘、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相关遗产。

2 安丰塘保护与利用现状分析

2.1 水源水系现状

安丰塘水源古时为山源河和淠水。《水经》中有肥水亦为安丰塘水源之说。山源河古称涧水,是一条天然河流,源头长约15km的岗丘溪水,流量大小受雨泽多少制约,枯水季节,河道常出现断流;淠河古名沘水,是淮河南岸重要支流之一,发源于大别山北麓,全长253km,流域面积6000km2。淠河流经寿县境河段长59km,东距安丰塘约11~16km。安丰塘初建时,山源河流量小,不能满足安丰塘的蓄水灌溉要求,楚国人民又开挖了一条淠源河(古名子午渠),引淠河水入塘,开辟了安丰塘的第二条水源。

1958年,安丰塘纳入淠史杭灌区总体规划后,山源河穿过淠河总干渠百家堰地下涵,至两河口入淠东干渠。引淠水入古塘的淠源河上段被北分干渠截断,引水口随之淤闭,下段成为新开的淠东干渠一段,原淠源河不复存在。淠东干渠自淠河总干渠引水,现为安丰塘主要引水渠道[1]。安丰塘水源水系分布见图1。

图1 安徽省寿县博物馆所藏清光绪年间安丰塘全图

2.2 水利及灌区工程现状

安丰塘建成之初,仅5座口门,隋开皇年间增至36门,后经历史变迁,部分灌排口门遭受破损。建国以来,安丰塘历经7次大规模修建,目前古塘四周留存的放水口门有29座、倒虹吸1座、节制闸2座、泄水闸1座,至今仍发挥着一定的灌溉排涝作用,但部分口门年久失修,破损较为严重。

安丰塘是淠史杭灌区的反调节水库,其灌溉面积为67.3万亩,灌区内有干渠一条(淠东干渠),分干渠2条,支渠25条,分支渠11条。灌区灌排渠系虽已形成统一调度的格局,但渠系建设因陋就简,标准较低,大部分为土沟土渠,均未采取防渗衬砌,渠系普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渗漏、坍塌、淤积等问题。

2.3 生态环境现状

安丰塘环湖岸线现状均为砌石直立挡墙,水岸交接带多采用混凝土进行护砌,阻隔了生物栖息与繁衍的通道,致使该区域生物链单一,生态系统相对脆弱。环塘四周的堤防除北侧与东侧部分区段为混凝土路面外,其他均为土堤,堤顶杂草丛生,树木凌乱,堤防线与周边村落田园缺乏自然过渡。

安丰塘灌溉期入库流量较大,水体交换相对频繁,非灌溉期时主要依靠天然降雨来维持水体循环。库区上游分布的五里铺、周大庄、李马店、沙涧村等十余座自然村落,生活污水基本处于无序排放状态,给安丰塘水质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

2.4 遗产保护现状

安丰塘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旅游资源丰富。沿塘地区曾流传着著名的“安丰塘古八景”之说,即五里迷雾、老庙木塔、沙涧荷露、红井晚霞、凤凰观日出、皂口看夕阳、利泽赏明月、石马望古塘。随着岁月的洗礼,目前除沿塘北堤留存着人们为祭祀孙叔敖修安丰塘而建的孙公祠外,其它自然景观与人文古迹多已销声匿迹。

安丰塘旅游市场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主要是周边的居民在休息时间来此进行小规模的游憩活动,而孙公祠由于面积较小、吸引强度不够等方面的问题,也少有外地游人光顾。从总体上看,安丰塘处于一种“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

2.5 工程管理现状

安丰塘水库灌区现行管理机构为寿县水务局安丰塘分局,为副科级事业单位,管理范围包括安丰塘库区、灌区及生产生活区,行政区划涉及安丰塘南部灌区7个乡镇,而孙公祠与环塘碑亭等文物属县文广局经营管理。由于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设施薄弱及管理经费缺乏等诸多问题,致使安丰塘水利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出现无管制状态。

2.6 遗产保护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近年来,随着安丰塘申报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与遗产保护等工作的开展,水利事业必将丰富和延伸其传统的管理范畴。将水利遗产保护纳入水利事业范畴,是时代赋予水利事业的新使命。通过对安丰塘现有功能的拓展,使芍陂文化融入广大民众文化生活中,让安丰塘成为水利与文化结合[2]和社会经济结合的最好载体,也是水利展示行业形象的窗口。

目前安丰塘古代水利工程与水利遗产的管理尚未纳入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范畴,古代水利工程的日常维护或工程修复也未考虑遗产保护的要求。安丰塘其他行业管理部门或地方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存在古塘保护范围内进行不合理生产、建设行为,使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代水利工程被损害、废弃或不当利用,部分水域水质及环塘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对安丰塘遗产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找准安丰塘的定位,做好安丰塘遗产的保护与管理,实现古塘水利功能、文化价值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3]。

3 保护与利用策略

3.1 保护范围与对象

安丰塘水利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是以安丰塘库区及四周滨水区域为重点,同时包括上游的水源水系及其灌区内的渠道等。

保护对象为水行政主管部门管理范围内,安丰塘目前存续的库区、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相关遗产等。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①古塘。主要包括塘区水域、环塘滨水岸线及生态保护区;②古迹。主要包括碑刻、亭阁、祠堂等文物遗产;③水源工程。主要包括山源河、淠东干渠及其相关工程(闸、坝、堰、堤)等;④控制性工程。主要包括沿塘四周放水口门、闸、堤等;⑤灌区配套工程。主要包括灌区内渠道、涵闸等;⑥工程管理设施。主要包括水文测站、水质监测及自动化测报系统等。

3.2 总体定位与思路

根据安丰塘的利用功能、文化价值及品牌效应,规划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定位。其中,功能定位:以安丰塘生态与水源保护优先为前提,最大化地发挥其灌溉功能,是淠史杭灌区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化定位: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水利工程之一,中国岗丘地区灌区文化的代表与典范;发展目标定位:国家5A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高效农业示范区,国家级灌区文化科教基地;品牌定位:水利古丰碑,天下第一塘。

基于安丰塘工程与管理的现状,水利遗产的历史价值,以及未来区域水利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规划拟通过“引水修渠,再现灌区风采;构建湿地,修复生态系统;整合资源,营造滨水景观;传承文化,打造芍陂品牌”等治理思路,以期达到安丰塘水利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既定目标。

3.3 保护与利用策略

针对安丰塘遗产保护对象的特点、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规划从安丰塘水源保护、灌区发展、文化传承和工程管理等多方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

3.3.1水源保护与修复

(1)引淠入陂,促进水体交换。淠东干渠现为安丰塘主要引水渠道,其水流大小主要受淠史杭灌区水源调配控制,非灌溉期基本上断流。为解决安丰塘水源问题,一方面需系统的整治上游山源河与淠东干渠等进水渠道,确保引水渠道畅通,另一方面可通过恢复淠源河古道或扩建杨西分干渠,引淠河之水进入芍陂,由此提高安丰塘水源水量保证率,促进水体交换,确保库区生态基流。

(2)控源截污,加强教育宣传。控制农村生活污水入塘,是安丰塘水源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安丰塘上游村庄散状分布、人口密度较小及污水自然排放等特点,生活污水选用分散收集方式,采用“生化预处理+生态潜流湿地+生态沟渠”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处理[4],避免污水直接入塘,对水体造成污染。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水资源保护宣传力度,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3)构建湿地,修复生态系统。湿地是水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重要过渡带,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和繁衍空间,并对水质净化具有一定的效果[5]。针对安丰塘水岸缺乏过渡且完全硬化的现状,在不侵占塘体库容、不缩减高洪水面、不阻挡灌溉渠道开闸放水、不影响防洪形势等前提下,通过吹填的方式构建30~50m宽的浅滩湿地,为生物提供生长、栖息和繁衍的场所。环塘外侧300~500m区域划定古塘生态保护区,结合村落、田园与景点的布置建立起生态防护屏障。

3.3.2灌区恢复与发展

灌区恢复与发展的关键是对全灌区的骨干渠系进行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高效农业示范区,需以骨干渠系除险加固及续建配套为中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并重,做到蓄水、引水、提水联合调度,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建设内容。

(1)除险加固工程。对灌区内分支渠及其以上渠道上的影响渠道输水安全及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险工险段进行全面除险加固。

(2)渠道衬砌工程。为了节约用水,加快渠道输水速度,保证渠道安全运行,对灌区内主要输水渠道进行部分衬砌,重点是渠道填方段、迎流顶冲段及长距离输水的分干渠、支渠等。

(3)渠道生态化工程。在进行渠道续建配套建设时,对穿过城镇的渠段,要与城镇规划相结合,护坡要生态化与美化环境相结合,缓冲渠段且水面宽阔处可种一些亲水植物,美化水环境。

(4)灌区续建配套工程。以节水增效为中心,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续建配套部分渠道及渠系建筑物,更新改造老化损坏的渠道及建筑物,并根据实际需要新增部分渠系建筑物。

3.3.3遗产传承与拓展

规划以安丰塘深厚的水利文化和特色的乡土文化为核心,以烟波浩渺的大塘为载体,以切合市场需求的可观赏性、可体验性、可休憩性、可参与性为基本原则,以历史文化展示和乡村文化体验为重点开发方向,主打文化体验、滨水游乐、乡村休闲产品,建设完善景区游览服务基础配套设施,集中力量改善环境、展现文化和提升功能,全力打造芍陂品牌,树立“天下第一塘”的旅游形象。

根据对安丰塘周边现状用地情况、土地利用规划布局及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分析,本着“保护优先、合理利用、注重修复、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古塘滨水休闲空间地段设计中的整体连续性和人文景观休闲空间的多样性,规划从空间格局上将安丰塘景区分为:一塘、一带、六区。

一塘。规划以安丰塘34km2的水域为对象,以突出古塘水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为主题,以水面、浅滩、湿地及浮岛为生态景观构成元素,通过滨水岸线生态化改造,入口处浅滩湿地的构建,塘中浮岛植被梯度化营造,呈现水草萋萋、鱼鸟共栖、水天一色的自然景象。

一带。规划以环塘24km长的带状滨水区域为对象,景观绿带宽度按照不小于30~50m进行控制。以环塘道路、景观绿带、斗门涵闸、节点小品、亲水平台、自然村落为景观元素,形成“水岸湿地过渡带——驳岸—游步道—环塘道路—景观绿带—田园或村庄”的环状分布[6]。

六区。即景区入口综合集散服务区、北部文化体验区、芍陂风情商业街、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生态渔业养殖基地、塘中养生度假村庄。其中北部文化体验区是以团结门、新开门、利泽门、老庙闸等作为水利景观构成元素,以孙公祠作为历史文化展示的焦点,结合水利文化与乡土文化的特点,沿线构建若干景观节点,形成文化系列展示长廊,构成安丰塘历史文化的核心体验区,重点打造千古孙公祠、水利文化长廊、水利工程演绎馆三个组团;现代观光农业示范区主要利用现有田园景观、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结合农业生产活动,农耕文化和民俗活动,通过项目策划、产品运营、设施配套、氛围营造等措施,打造安丰塘生态农业观光基地、泛合肥都市圈乡村田园生活体验营地,实现农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发展。依据项目区资源特色,结合乡村农业生态旅游的市场需求,规划重点打造生态农业观光组团、农耕文化体验组团、民俗休闲度假组团。

3.3.4工程维护与管理

(1)建立协调机制。成立安丰塘管理委员会,统筹水利与文化遗产保护、环保、交通、旅游等部门的长效协调工作管理,统一部署,统一安排,协调解决保护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规范和完善已建立的保护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

(2)明确管理职责。明确安丰塘管委会下属各级部门的管理职责,水利部门主要负责库区防汛调度、水资源分配、闸站枢纽与灌溉渠道维护运行等,环保部门主要负责环塘周边污染物排放、库区水源保护、湿地沟塘维护等,文广部门主要负责文化遗产保护与修缮、环塘主要景点维护及旅游产业运作等。

(3)完善管理设施。设立安丰塘遗产保护专项基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拨款,完善保护范围内工程观测、计量、交通等设施,并结合景区旅游产业开发,建立自动控制、现代通信、地理信息系统等智能化信息系统,实现对各种业态要素的动态监控及信息共享。

4 结语

安丰塘是中国灌溉工程的“鼻祖”,是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她开创了中国灌区文化的先河,见证了中国不同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历程。千年古塘,留存至今,仍发挥着巨大的综合效益。因此,开展安丰塘水利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长期以来,安丰塘的保护与管理存在区块分割、多头并管的局面,缺乏整体保护规划和统一的管理协调机制,致使上游水源水系不畅、古塘灌区功能退化、库区生态环境乱象及环塘文物遗产破败。基于此,综合区域战略发展规划,从水源保护与修复、灌区恢复与发展、遗产传承与拓展及工程维护与管理等方面,对安丰塘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将能有效地拓展古塘的功能,让其历久弥新,重焕光彩。

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水利事业范畴,是时代赋予水利事业的新使命。而水利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涉及到水利工程、文化管理、遗产保护及社会经济等学科的交叉,我们应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加以研究,探索一条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共存的新型之路。

[1]安徽省水利志编纂委员会.安丰塘志[M].黄山书社,1995.

[2]骆克斌,谢三桃,等.城镇河道治理中三层次规划设计理念的探索——松潘县岷江川主寺河段生态护岸工程[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2(04):1-4.

[3]谭徐明.水文化遗产的定义、特点、类型与价值阐释[J].中国水利,2012(21):1-4.

[4]苏东辉,郑正,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01):79-81.

[5]谢三桃,董志红,王国汉.城市河流平面形态保护与控制之探析[A].中国水利学会,2010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

[6]谢三桃,朱青.城市河流硬质护岸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05):1324-1327.

F 290

:A

:1672-2469(2015)09-0011-04

10.3969/j.i s s n.1672-2469.2015.09.004

谢三桃(1978年—),男,工程师。

猜你喜欢
遗产水利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