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推拿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160例疗效观察

2015-01-05 06:36李筱媛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5年14期
关键词:电针神经功能障碍

李筱媛,郝 媌

电针联合推拿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160例疗效观察

李筱媛,郝 媌

目的 观察电针联合推拿治疗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入选31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0例,对照组155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推拿疗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3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睡眠率及睡眠时间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睡眠率及睡眠时间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电针联合推拿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疗效显著,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卒中后睡眠障碍;电针;推拿;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中国卒中量表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约95%卒中患者发病后数日或数周内出现睡眠障碍[1]。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不利于神经功能康复,降低生活质量,加重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增加脑血管事件风险,增高致残率与致死率,因此必须积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2]。常规服用镇静药物或可出现戒断综合征、药物依赖、甚至中毒反应及中枢性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相较之下,应用传统中医技术,在避免不良反应的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促进神经功能康复。2012年2月—2014年2月,笔者采用电针结合推拿方法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神经内科收治卒中睡眠障碍患者315例,其中住院患者238例,门诊患者77例,采用分层随机、对照、盲法、单中心临床试验的设计方法,针刺治疗者知道治疗分组情况,患者、录入者、评估者不知道分组情况。随机数字由SAS8.1软件产生,分为电针推拿合并西医基础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西医基础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160例,男71例,女89例;年龄62.28岁±5.84岁;病程12 d±2 d;脑出血55例,脑梗死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病情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定:重度(17分~21分)38例,中度(12分~16分)69例,轻度(7分~11分)53例。对照组155例,男70例,女85例;年龄65.98岁±6.01岁;病程13 d±2 d;脑出血54例,脑梗死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病情以PSQI评定:重度32例,中度67例,轻度5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入选标准 符合卒中后睡眠障碍诊断标准及不寐诊断标准;既往无睡眠障碍、意识障碍及言语障碍;无明显智能、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能基本独立完成各种量表测评;发病前无睡眠障碍,排除其他神经精神疾病、药物影响或特定睡眠疾病引发者;年龄<75岁;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等病情较为稳定。

1.2.2 排除标准 严重意识障碍者;房颤病史或者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者;严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肾衰竭、癌症等,以及其他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超过中风的疾病或状态;有精神病史、痴呆病史,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或感觉性失语,不能表述意见者;哺乳期、妊娠期或有可能在试验期间怀孕的妇女;不能完成基本疗程,依从性不好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仅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方法。脑梗死予以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调控血压、控制血糖、清除自由基、神经保护剂、改善循环及对症处理等;脑出血予以降颅压、控制血压、亚低温治疗、防治并发症及对症处理等;蛛网膜下腔出血予以降颅压、控制血压、抗纤溶、钙通道阻滞剂、抗癫痫及对症处理等,每日夜间予艾司唑仑1 mg口服,不采用其他的治疗。共治疗30 d。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不应用镇静类药物,采用电针联合推拿治疗。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毫针,长1.0寸~2.0寸,直径0.30 mm(30号)。穴位的定位按照《经穴部位》(GB12346-90)进行定位。主穴:百会、三阴交(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先刺百会,斜刺0.5寸,至帽状腱膜下层,施以捻转补法1 min;继刺双侧内关,直刺0.5寸~1寸,施以捻转提插泻法1 min;再刺双侧神门,直刺0.5寸~1寸,施以捻转补法1 min;最后刺双侧三阴交,直刺进针1寸~1.5寸,施以捻转提插补法1 min。然后选取主穴百会、三阴交(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连接电针,采用G6805-2多功能治疗仪,选用连续密波,同频50次/s~100次/s,以降低神经应激功能。配穴:心火亢盛者加少冲、少府;肝郁化火证加行间、太冲;痰热内扰证加丰隆、曲池;胃气失和加中脘、内庭;心脾两虚证加足三里、阴陵泉;阴虚火旺证加太溪、复溜;心虚胆怯证加膻中、气海,按照不同穴位进针的深度、方向等进针,得气后,均施以提插捻转补泻手法,不连接电针。配合循经推按,选取涌泉到太溪,循肾经进行推按法操作,手法以补法为主,每日酉时(17∶00~19∶00),双足单向推按100遍,局部微热为度,每日1次,连续30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评分、睡眠率及睡眠时间变化。

1.5 评定标准 应用PSQI评分评定睡眠质量,PSQI量表由19个项目7个部分构成: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的应用和日间功能,每个部分按0分~3分等级记分,累积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PSQI总分范围0分~21分,其中7分~11分为轻度睡眠障碍,12分~16分为中度睡眠障碍,17分~21分为重度睡眠障碍[2]。应用CSS评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0分~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分~30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31分~4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3]。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不寐”评定标准,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订的睡眠效率评定标准,睡眠治疗分为5级。Ⅰ级:睡眠率70%~80%为正常睡眠;Ⅱ级:睡眠率60%~70%为睡眠困难;Ⅲ级:睡眠率50%~60%为轻度睡眠障碍;Ⅳ级:睡眠率40%~50%为中度睡眠障碍;Ⅴ级:睡眠率30%~40%为严重睡眠障碍。痊愈:症状消失,睡眠率>75%,睡眠时间恢复正常或夜间睡眠时间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神充沛,可停服安眠药;显效:症状缓解,睡眠率>65%,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可停服安眠药;有效:症状改善,睡眠率>55%,睡眠时间较前增加不足3 h,基本停服安眠药或药量减少;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改善或反而加重者,睡眠时间减少者,睡眠率<40%,不能停药[4]。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CSS评分比较(见表1) 两组治疗后C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PSQI评分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PSQI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CSS评分比较(±s) 分

2.2 两组治疗后睡眠率(睡眠时间)疗效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睡眠率(睡眠时间)疗效比较 例

3 讨 论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常见如下几种:①脑卒中后失眠;②脑卒中后日间过度睡眠;③脑卒中后病态睡眠呼吸异常;④脑卒中后抑郁或焦虑性睡眠紊乱;⑤脑卒中后疼痛性睡眠障碍;⑥脑卒中后二便失禁性睡眠失调;⑦脑卒中后排汗异常性睡眠异常。中医学将其归于“中风”之“不寐”范畴[5]。《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曰:“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卒中引起阴阳失调是不寐发病的病机所在,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年老体弱,气血亏损,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脑脉瘀滞而不通;阴亏于下,阴不制阳,内风旋动,挟痰浊、瘀血上扰清窍,突发中风,中风后营卫不和,阴阳失调,阴不敛阳而致不寐。

补虚泻实,调和营卫,调整脏腑气血阴阳的基础上安神定志是本病的基本治疗方法,本研究应用调神定志针刺法,连接电针,配合循经推按治疗,临床辨证加减。选取百会、内关、神门、三阴交为主穴,加用电针进行治疗。结合穴位特点,百会为督脉之要穴,总督一身之阳气,针刺头部穴位并接通适量的脉冲电流,能抑制脑的异常兴奋,使紊乱的脑功能恢复平衡协调;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原穴,能培元补正,为治疗失眠要穴;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又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调节三阴经的经气,疏通经络,调整阴阳;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通阴维脉,主治神明、情志、心胸疾病。选取涌泉到太溪,循肾经进行推法操作,能藏精固摄,调补阴阳。本治疗方法着重于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平衡调整,使阳不亢于上,阴不亏于下,从而达到阴平阳秘。提示电针联合推拿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疗效确切。

[1] 刘国军,陈康宁.卒中后睡眠障碍研究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07,2(5):455-458.

[2] Leppävuori A,Pohjasvaara T,Vataja R,et al.Insomnia in ischemic stroke patients[J].Cerebrovasc Dis,2002,14(2):90-97.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24.

[4]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5] Parra Ordaz O.Sleep-disordered breathing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Arch Bronconeumol,2004,40(1):34-35.

(本文编辑 郭怀印)

山东省青岛市卫生局“2012年中医科研计划立项课题”(No.2012-zyy013)

山东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山东青岛 266001),E-mail:veronicalm@163.com

R743 R255.2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5.14.037

1672-1349(2015)14-1681-03

2015-02-02)

猜你喜欢
电针神经功能障碍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俯卧位手法整复结合电针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跟踪导练(四)2
内向并不是一种障碍
跨越障碍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