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是语文教学之本

2015-01-06 10:10胡君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课标小鱼环节

胡君

“读式语文”一是倡导教师返璞归真,朴朴实实地教;二是鼓励学生多读,以读促悟,以读构建知识网络,并在读的过程中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掌握自主读书的方法。“读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六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等方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鄂教版课标教材第九册《快乐王子》时,教师伴随着忧伤的音乐讲述:有人说,他的童话里有一种“不可摧毁的天真”。也有人说,他的童话故事犹如诗文般优美动人,在英国文学中找不出能够与它们相媲美的童话。他就是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从小到大,我都特别喜欢王尔德的童话,被其中的忧伤氛围深深地吸引。这节课,让我们在淡淡的忧伤中走进并不快乐的“快乐王子”。

忧伤的音乐、动情的讲述不仅创设了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情境,确定了感情基调,也使学生充满了阅读期待。

二、初读质疑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进而产生疑问,明确阅读目标。

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流程:通读课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或者针对课文的题目、故事情节、时代背景等,或者字、词、句等进行质疑。肤浅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再阅读或查找工具书等方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梳理,从中提炼出几个重要的问题,作为研读目标。如,教学鄂教版课标教材第五册《一次著名的冲刺》时,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读读课题,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你由此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出两个核心问题作为学习目标——这是怎样的一次冲刺?为什么这次冲刺这样著名?

这样的引导,既教给了方法,又直奔文本重点,还营造出平等的对话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研读释疑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随文入境,潜心会文,解决心中的疑问。

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提炼出的问题选择部分段落,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仔细研读文本,在读中感其情,悟其理。释疑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当向导的角色,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方法,运用多种感官,通过重点词、句、段或者标点符号,潜心体会语言的含义,以期与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

四、美读生情

教师通过语言,或者借助多媒体等方式创设氛围,并采取单人、多人、分组、分角色等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通过读,激活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教学鄂教版课标教材第八册《送元二使安西》的第三、四行诗时,教师这样指导朗读:喝酒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为此春酒,以介眉寿”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是浇愁的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是朋友相逢时畅快的酒。现在,朋友即将离去,这第一杯是离别之酒,朋友将要远走他乡,怎不令人伤感呢?——请你读。这第二杯是牵挂的酒,朋友的离去让诗人心中有了太多的牵挂。——你读。这第三杯是担心的酒,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可千万要注意身体啊!——女生读。这还是一杯祝福的酒,这一路有太多的艰难险阻,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吧!——男生读。这更是一杯期盼的酒,王维期盼元二建功立业,凯旋而归的那一天。——一起读。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

精心设计的递进式引读,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激活了学生对诗歌的个性化感受,他们的情感随着每一次读而澎湃、升腾。

五、读写结合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读写结合的契合点,设计形式多样的小练笔,如仿写、续写、改写等,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

《这条小鱼在乎》是鄂教版课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课文。课文的结尾,小男孩仍在不停地拯救着小鱼。明知道他一个人救不了这么多的小鱼,但他仍然不停地捡起一条又一条鱼,把它们扔回大海里。此时此刻,孩子们心中充满了对小男孩的崇敬和对小鱼的同情。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些被救回大海的小鱼,如何心存感激,会对他们的亲人说什么?那些仍在水洼里挣扎的小鱼结果怎样,有没有办法可以救它们?孩子们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要述说。这样的续写,刚好给了他们倾述的机会。

六、广读延伸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课堂上习得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

教师可以用课文作范例,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大量的课外书。比如,高年级的许多课文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简要地介绍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进而鼓励他们阅读完整的作品。

责任编辑 姜楚华

猜你喜欢
课标小鱼环节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基于课标“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评标环节的优化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