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专业市场兴衰规律和启示

2015-01-06 05:32周京
中国流通经济 2015年11期
关键词:专业发展

周京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100721)

我国专业市场兴衰规律和启示

周京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北京市100721)

从我国专业市场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看,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已经超越交易平台、交易组织和规则构建,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工业化与城市化模式注入了全新的内容。目前,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有些专业市场功能和地位趋向衰退,但也有很多专业市场仍然保持快速扩张态势,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为更好地应对无形市场、国际贸易等方面挑战,推动我国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必须清楚认识我国专业市场兴衰规律,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专业市场发展道路。首先,内生报酬递增机制与持续制度优势将延长传统市场生命周期,制度创新使我国专业市场有可能成功跨越“专业市场消亡”的历史宿命;其次,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制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分工、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推动专业市场内涵和外延持续扩张;其三,完善的市场治理机制和相应的公共政策是解决“柠檬市场”“公地悲剧”等问题的关键,专业市场治理应重视政府参与和市场自律体系构建以及市场品牌、质量维护和提升机制构建;其四,专业市场需要探索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流通方式、现代商业业态融合的发展路径,促进专业市场向现代商贸转型。

专业市场;兴衰;规律;启示

专业市场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开启了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先河,是中国农民商人在市场化进程中首创的交易组织创新,是一个符合农村工业化和家庭工业与中小企业需要的共享式、低成本交易平台和通道。从我国专业市场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看,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已经超越交易平台、交易组织和规则构建,为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工业化与城市化模式注入了全新的内容。目前,我国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有些专业市场功能和地位趋向衰退,但也有很多专业市场仍然保持快速扩张态势,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我国包括义乌小商品市场在内的很多专业市场,有可能跨越“专业市场消亡”的历史陷阱,演化出不同于西方国家专业市场的生命周期线。本文在归纳专业市场兴衰规律基础上,探讨我国专业市场如何创新,建立专业市场内部规模递增机制,突破交易费用与专业分工难以两全的困境,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专业市场发展道路,以及新形势下应对无形市场、国际贸易等方面挑战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一、国内专业市场发展历程

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市场是一种以现货批发为主,集中交易某一类型商品或若干具有较强互补性或替代性商品的场所,是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的市场制度安排。[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定,改变了我国农村长期普遍存在的低效率状态,释放出了巨大的生产力,并由此改变了我国由城市部门和国有经济主导的工业化模式和路径。农村工业的崛起、交易需求的激增和商品流通管理的放松,催生了与之相匹配的专业市场的兴起,促使我国专业市场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得以持续扩张和迅速发展。从需求方面看,随着农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数量众多的地方性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交易需求,专业市场作为一种共享式的销售网络,具有明显的体制落差优势,发挥着交易费用较低的“市场特区”的作用;从供给方面看,地方政府开明的决策与地方工商业者自发集体行动的积极推动,为专业市场发展消除了制度障碍,使各地专业市场发展进程大大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经历了由市场数量激增的数量积累阶段向市场个体规模扩大与组织结构优化的质量提升阶段的转变。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专业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我国特有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呈现出独特的发展规律。参见图1、图2。①

1.初始阶段(1978—1984年):专业市场产生和形成

图1 我国商品市场数量(1978—2001年)

图2 我国商品市场成交额(1978—2001年)

我国专业市场是伴随着农副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工业品和生产资料等商品交易的逐步开放以及乡镇企业、家庭工业的崛起,在传统集贸市场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78年之后,我国商品交易市场逐步恢复,到1984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已经达到了56500个,成交额达到了381.7亿元。我国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以及小商品价格的逐步放开,推动了一些小型批发交易市场的发展。在我国一些经商意识较强的地区,如浙江、广东等地,形成了很多小商贩扎堆经营的集市贸易。在少数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集市贸易与专业化商品生产基础上,出现了一些以批零兼营为主的专业市场。例如,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温州永嘉桥头纽扣市场、广州一德路市场集群等就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并且已经形成了正式的市场制度,以区别于传统集贸市场。这些专业市场,有的从传统集贸市场分离而来,有的伴随产业集群而形成,有的因商品中转、集散而自发形成,有的基于国家设立的大型批发市场而形成。不同的历史成因,造就了我国专业市场的几种主要类型,即产地型、销地型、集散型和混合型市场。这个阶段的专业市场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市场规模较小,辐射能力不足;市场专业化程度较低,商品门类较多;所交易商品以国家计划开放的三类商品为主,批零兼营较多,许多市场批发比重不大;市场设施比较简陋,多为露天、马路市场,市场处于设施落后、自发形成的状态。

2.成长阶段(1985—1997年):专业市场发展和成形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我国专业市场进入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张时期,我国专业市场建设在全国各地普遍兴起,数量增多,规模增大。到1997年底,全国亿元以上专业市场达到1235个,成交额达到1611.8亿元。市场专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商品细分明显,交易品种范围不断扩大,专业市场已经从补充渠道发展成重要的流通渠道,在市场发展较快的沿海地区,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依托。市场基础设施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均明显提高,进入了“退路进厅、退厅进室”的发展阶段。特别是浙江省,其专业市场在这个阶段呈现出迅速扩张态势,为“市场大省”奠定了坚实基础,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也在这个阶段基本成形。

该阶段专业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农村工业化进入多种所有制快速发展阶段,各地特色产业蓬勃兴起,大量新生中小企业进入专业市场共享销售渠道,交易需求激增;另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积极介入与推动,地方政府在市场新建和扩建中发挥主导作用,各地市场建设速度与管理质量迅速提升。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明确和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开始重新认识专业市场的作用,将流通放到了与生产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如此大力度的推动之下,专业市场开始呈现出现代市场的特征:市场组织出现了企业化、股份化趋势,市场形态多样化,市场功能多元化,市场经营规模扩大,商品档次提高,交易手段进步,市场交易环境日趋规范和公平高效,特别是市场经营秩序、管理结构、交易规则、制度及政策逐步规范,竞争环境日益改善。

至此,专业市场成为我国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更出现了外向型市场,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桥梁。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流通改革的日益深入,专业市场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盲目建设、功能趋同、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很多专业市场“有场无市”,市场间过度竞争,市场长期竞争优势逐渐丧失。部分地方没有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管理混乱,政出多门,导致市场经营者负担严重。部分市场经营设施简陋,市场现代化水平低,交易手段落后,无法满足市场交易的要求。由于缺乏全国统一的专业市场法规,许多市场治理机制落后,市场秩序混乱,市场门槛较低,商业违法行为屡禁不止,市场商品质量参差不齐,甚至导致经营多年的市场品牌轰塌。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市场采取措施提前进入市场转型阶段,对空间上过于集中、经营上交叉、功能定位趋同的市场,进行市场间强强联合。在这个阶段,大型综合性跨区域批发市场和具有产业依托的特色专业市场继续发展,满足当地需求的销地型市场适度生存,而部分竞争优势消退的集散型市场,由于没有针对市场出现的问题和形势的变化及时进行转型升级,则在竞争中逐渐萎缩和被淘汰。

3.成熟阶段(1998年至今):专业市场成熟、调整与转型

经历了数年的市场数量的快速扩张之后,我国专业市场进入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阶段,专业市场在成交额、市场范围、市场规模、设施水平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市场规模与效益显著提高(参见图3、图4)。②全国专业市场个数整体增速虽较上阶段放缓,但在商品交易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13年全国亿元以上商品市场为5089个。其中,综合市场1381个;专业市场3708个,占总数的72.86%,成交额占总量的79.38%。从地区分布看,专业市场的分布中心仍然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2013年,东部地区规模以上商品市场总数达3037个,占总量的59.68%,其中浙江和广东两省仍然是两大专业市场强省。西部地区亿元以上市场数量和成交额仅占14.56%和11.33%,但较之2006年的3.9%和2.2%有明显提高,体现了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对专业市场建设的日益重视。遍布全国的专业市场,通过集中化、专业化的交易机制,为广大中小企业构筑了一条共享式的销售渠道,并通过生产分工网络、交易网络、物流网络,与地方经济、产业集群形成互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部分区域经济的发展。

4.专业市场的新趋势:规模化、专业化与国际化

进入21世纪,一些大型专业市场经过分化、整合、转型与提升,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发展趋势,其经济意义与辐射功能已经远远超越了当地行政区域的边界,成为周边地区产业参与国际经济和国际分工的重要平台和通道。年成交额亿元以上的规模化专业市场逐年增加,更出现了像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等年交易额超过百亿元的超大型专业市场,这些“航母型”专业市场将在未来发挥世界商品集散枢纽、我国进出口基地与批发辐射中心的功能。但也有一些传统专业市场,或者地位、功能逐渐萎缩,或者因没有在竞争中及时转型调整而逐渐消亡。

图3 我国亿元以上商品市场年成交额(2000—2013年)

图4 我国亿元以上商品市场年平均成交额(2000—2013年)

整体而言,我国专业市场发展趋向成熟,市场体系基本成形。适应经济全球化与新技术革命时代的新要求,许多专业市场开始走国际化道路,逐步从传统型、封闭型的地区性国内专业市场发展成为创新型、开放型的国际性商品流通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展示与发布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兴起,开始产生了一些具有复合功能的专业市场:市场会展业务得到空前发展,展示性卖场功能开始凸显;电子商务的应用逐渐广泛,并与有形市场呈现出或取代或融合的态势。传统专业市场正在悄然向一种新型的模式演变,并呈现出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国内专业市场发展规律和演进方向

在对国内专业市场发展历程的梳理中,我国专业市场的发展规律已经初现端倪。从专业市场类型、交易方式的演变,到市场规模与组织形式的变化,均体现出由传统集贸市场向现代市场的转变,由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过渡,由地方性市场向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市场的演变,由商品交易补充渠道到主要流通渠道的转变,由传统商品交易向生产资料、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交易等多领域的拓展,并通过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成为部分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目前,专业市场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其发展规律值得我们重点关注。本文将之归纳为外延式演进和内涵式演进。

1.外延式演进:专业市场类型、规模及区域分布

国内外有关专业市场的分类标准很多,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分类也越来越精细。我国专业市场的外延式演进,主要表现为属性不同的专业市场在全国市场体系中地位的变化以及空间分布和市场规模的演变。

(1)专业市场在整个商品交易市场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并呈现出向“大而专”和综合性市场集群发展的趋势

在绝对额上,我国专业市场无论是市场数量、摊位数、营业面积还是成交额,都已经远远超过综合市场,占据了商品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2013年,在全国亿元以上商品市场中,专业市场占总数的72.86%,成交额占总量的79.38%。同时,从近几年我国大型、超大型专业市场不断涌现的情况看,我国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向于综合化、大型化、集中化,围绕产业链、供应链的构建,逐步形成了“大而专”和综合性的市场集群。义乌小商品市场即是其中的代表,在“划行归市、分类聚集”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大型专业市场群与专业街相配合的集群式发展趋势。参见图5、表1。

(2)从行业属性看,市场行业类型持续增加,行业分类更加精细,农产品市场、传统行业和生产资料市场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行业成为新兴力量

图5 我国亿元以上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占比(2002—2013年)

表1 2013年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基本情况

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市场(包括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占总数的比例达到21.2%,在市场摊位数、营业面积和成交额上也具有绝对优势。同时,传统行业、中间品市场及生产资料市场进一步扩张,与农产品市场一起仍然占据我国商品交易市场的主导地位。这种商品交易市场的行业分布,符合我国现阶段居民的需求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生产资料市场所占比重将逐年提升。2013年,规模以上生产资料市场(包括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占市场总数的14.6%,其中生产资料专业市场个数已经超过传统行业专业市场个数,仅次于农产品专业市场个数,规模以上生产资料专业市场的年度成交额更是在所有行业专业市场中独占鳌头。同时,机电产品市场、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保持较快增长速度。从近年来专业市场发展的情况看,市场行业分类更加精细,市场发展取向更加专业化,专业市场行业类别从2006年的23类进一步细化到了2013年的13大类和55小类。参见表2。

(3)形成了产地型、集散型、销地型、混合型专业市场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长期来看,与当地产业集群具有密切联系的产地型专业市场与混合型专业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从当前的发展情况看,集散型专业市场和销地型专业市场增长较快。但从长远看,随着我国地方性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制的不断增强,产地型专业市场以及具有产地型市场特征的混合型市场将获得长足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商品个性化要求的增强,专卖店、百货店等个性化销售模式将成为销地型或集散型市场面临的巨大挑战。特别是随着现代流通渠道的完善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对信息流和服务流要求较高的集散型市场和销地型市场,如果不加快转变粗放型运营方式,其地位和功能将逐步弱化,甚至退出竞争。

(4)专业市场地区分布不均衡,但已经呈现出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进行梯度转移的趋势,并开始由中小城市向大城市集中

从全国规模以上市场的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仍然是专业市场集中的区域,尤其是浙江省和广东省仍然是市场大省。2013年,规模以上专业市场,东部地区占59.68%。但从纵向看,我国西部地区及东北地区专业市场的占比较2006年有了明显提高,西部地区的占比由8.90%升至14.56%,东北地区的占比也达到了7.3%(见表3)。这一变化符合专业市场梯度转移的规律,一些劳动密集型专业市场在东部地区逐渐失去了优势,专业市场随着产业转移开始在欠发达地区出现并得以发展,同时东部地区市场形态的转型升级与企业营销方式的改变,使先发地区专业市场数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结构性减少。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以及市场交易对基础设施、交通和通信设施要求的提高,专业市场将进一步集中到城市,大中型城市将逐步成为专业市场发展与转型的阵地。

另外,从经营方式看,超过半数的市场以批发为主,其中综合市场以零售为主,专业市场以批发为主。而且,不同行业由于商品性质不同,批发和零售交易额所占的比重也不同。根据国际市场的兴衰规律,人气是市场繁荣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失去了人气就意味着失去了未来,只有吸引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聚集了人气、商气、财气,市场才能真正兴旺。从市场长远发展看,随着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与市场的结合,大单批发业务将以网上下单为主,而保留零售份额将成为专业市场保持市场人气、维持市场蓬勃生命力的关键。

2.内涵式演进:专业市场运行、交易机制及组织结构

专业市场运行系统及市场体系的结构性演变,是推动专业市场外延持续扩张的内在力量,是我国专业市场快速进行规模扩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

表2 2013年我国专业市场行业分布

表3 2006、2013年我国东西部地区专业市场构成

(1)从市场运行系统③的演进看,专业市场交易系统将日趋完善,管理系统将突出服务功能,服务系统将成为影响专业市场兴衰的关键

专业市场交易系统是当前我国专业市场内部运行系统的核心,随着信息网络技术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电子商务等市场新型业态的兴起对专业市场交易方式和交易流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专业市场的交易系统将日趋信息化、电子化,纷纷建立起网上“信息中心”“交易中心”“配送中心”“会展中心”。与此同时,随着交易系统的升级,市场管理系统在“寓管理于服务”的导向下,其功能将更加侧重于服务,特别是随着市场交易系统内部各种行业性市场协会的建立,专业市场内部的部分管理功能将趋于弱化甚至退出管理,一部分管理部门将向服务部门转型。另外,在交易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动态调整中,服务系统将不断完善,组成元素将不断增加,信息咨询、会计、物流、金融等生产性服务机构将成为服务系统主要的组成部分,并发挥重要作用。参见图6。

其中,不同类型的市场由于交易流程特点不同,对运行系统各子系统功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见表4)。对集散型市场而言,其承担着巨大的商品中转功能,市场必须具有完善的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服务等功能,因此确保信息流与服务流顺畅对集散型专业市场而言至关重要,服务系统的优化是此类市场转型升级的重点。相比较而言,产地型市场交易方式与当地产业结构、生产规模及产品特征密切相关,商品流、货币流与服务流、信息流相比更加活跃,而商品流的辐射半径,与当地的国际化战略和能否培育出引领当地国际化战略实施的领导型企业,以及市场与当地产业集群的互动密切相关。义乌市场是一个具有集散型市场和产地型市场特征的混合型市场,随着市场地位与功能的变化,市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对运行系统不同子系统的要求,需要符合以上两类市场的特点,后文将结合义乌市场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2)以金字塔型为主的市场等级空间组织结构将趋于弱化,将向网络型、扁平化空间组织结构转变[2]

在我国专业市场发展中,一些实力雄厚、辐射能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正在朝着全国性一级中心市场发展,并逐渐形成了全国性一级中心市场与地方性二级、三级市场层层相连的金字塔型空间组织(参见图7)。但从中长期趋势看,随着全国统一市场体系建设的逐步推进,网络互联形式的专业市场空间组织结构将逐渐成为我国专业市场的主要形式,即不同地区的专业市场之间不必再通过级别更高的市场相连,即可与其他二级次中心市场形成一种网络连接关系(参见图8)。特别是随着我国专业市场组织系统、信息服务系统功能的提升和完善,这种网络型空间组织结构将成为主导结构,起连接作用的中间环节的减少,将进一步推动市场交易费用的降低。

(3)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所有权实现形式多样化

图6 专业市场运行系统构成

表4 不同专业市场运行系统特点

图7 金字塔型的专业市场空间组织结构

图8 专业市场的网络型空间组织结构

我国专业市场所有权将逐步由所有权与经营权合一、投资主体单一、运行机制僵化的状况,过渡到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状态。于此同时,通过股份制改造,使市场向多元化投资主体转变,真正实现公司化运作。大型、超大型市场将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组建市场集团,通过股份制等多种实现形式组织资本,提高市场集团内部的效率。在此过程中,民间资本以各种方式参与专业市场的建设、开发和运营,在许多领域取得控制权。政府则着力为专业市场提供优越的环境,培育市场观念,组织建设基础设施等。在此基础上,专业市场的交易、管理、服务三大子系统职能清晰、分工明确,从市场培育、组织建设、吸引投资到日常运行管理的整个过程,都能形成一整套的分工协作机制,并成为可复制的专业市场运行管理经验。如义乌市场早在1993年就实行了“管办分离”,政府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并积极培育市场建设主体和市场监管主体。实施“管办分离”后,义乌市政府及时组建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由其作为主办者来进行市场硬件建设、配套服务、经营开发和物业管理。在义乌市场建设过程中,实现了市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在维护公共利益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国内专业市场兴衰规律对义乌市场的启示

西方发达国家的专业市场首先出现在城镇,而我国则首先大量涌现于农村地区,且在我国特有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呈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市场的发展和演进路径。我国专业市场的兴衰,取决于其是否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及其在面对市场发展两难困境与发展瓶颈时是否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领域创造了很多奇迹,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既遵循经济发展与市场发展规律,其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创新突破,更是为世界专业市场发展的历史注入了全新的内容。清楚认识我国专业市场兴衰规律,对于指导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代表的专业市场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的规律和启示:

1.内生报酬递增机制与持续制度优势将延长传统市场生命周期,制度创新使我国专业市场有可能成功跨越“专业市场消亡”的历史陷阱

在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市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制度,在工业化前期和工业化初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专业市场的批发和零售功能被现代贸易公司、商场、超市等替代,大规模品牌生产集团和商贸集团开始脱离专业市场去创建各自的品牌和营销网络,导致专业市场逐渐消亡。而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后期以来,专业市场并没有像大多数经济学家所预测的那样走向衰亡,至今仍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之一,保持着蓬勃的生命力。发展条件的不同导致我国市场的发展路径和规律与西方发达国家专业市场的发展规律存在巨大差异,制度创新更将我国专业市场推向了不同的发展方向,并通过不断更新换代延长着市场的生命周期。

从我国专业市场发展的经验看,专业市场在规模扩大的同时,所建立的内生报酬递增机制及市场分工网络效应,将使我国许多专业市场有可能跨越“专业市场消亡”的历史陷阱。根据西方专业市场发展经验,随着经济结构的演化(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规模结构以及农村工业和城市工业分工与竞争方式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结算方式、信息传递渠道等技术因素的变化,专业市场节省交易费用的功能将逐步弱化,“市场特区”[3]的制度环境优势将逐渐趋向消失。但从我国许多专业市场的发展经验看,专业市场在规模持续扩大的同时,能够通过不断调整市场内部及外部组织结构,不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形成区域内和区域间报酬递增的专业市场内生报酬递增机制,同时在各种地方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将继续坐拥“市场特区”的优势地位。而且从长期看,我国中小企业仍将占据重要位置,专业市场仍将发挥共享式交易网络的重要作用。

目前,义乌市场规模的扩张与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与外延式扩展一直持续,不断夯实市场发展的基础。在市场发展的新阶段,维持市场持续繁荣的关键仍然在于市场制度的创新,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开明政策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仍将在较长时间内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而且,随着市场长期以来建立的区域合作机制与跨区域分工机制的日益成熟,这种制度落差优势将持续发酵,特别是随着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深入,市场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创新空间,其中也包括市场制度创新基础上的区域合作机制的创新,继续发挥“市场特区”政策与制度优势共享的作用,以实现区域经济新发展。

2.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不断深化分工、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推动专业市场内涵和外延的持续扩张

前面提到,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产地型专业市场、集散型专业市场、销地型专业市场、混合型专业市场齐头并进的发展局面,但从各地专业市场的发展形势看,与当地产业集群有密切联系的产地型专业市场和混合型专业市场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等市场群为代表,基本形成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嵌入式分工网络结构,包括以专业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交易网络、以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生产分工网络以及相关的支撑和创新系统,成为这些专业市场在激烈竞争中保持竞争力,并不断突破瓶颈、实现市场转型升级的原因。参见图9。

应该说,正是这种良性互动机制,解决了市场发展中交易费用与分工深化难以两全的难题。但是,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并非每个地方都存在。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这种休戚与共的互动关系的建立,需要一系列相关条件的支持,比如市场内部治理机制、市场环境、产业结构、政策环境等。而且,由于各地条件存在差异,形成了由专业市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或者由产业集群带动专业市场发展的不同发展路径。不过,其中有几点共同的宝贵经验:一是与产业集群互动良好的专业市场是一系列“专而全”的专业市场集群,它们既具有相对于综合性市场的专业性,又兼顾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性与完整性。例如,浙江的绍兴轻纺城市场,其交易品种就涉及原料、纺织、印染、制衣、机械等相互衔接的产业链条,是一个完整的市场集群。这种市场不仅满足了采购商一站式采购的需求,更遵循了产业集群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规律,而市场范围狭窄、品种单一的市场,将与温州永嘉桥头纽扣市场一样,难逃衰退的命运。二是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相互助力的转型升级,是专业市场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专业市场的发展,必须考虑来自本区域专业市场的强大竞争力,市场应通过不断转型升级,在市场管理、经营业态、物流配送等方面提高商贸实力,同时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通过产品孵化、人才培训、科技研发等提升产品竞争力,以实现市场差异化竞争,突出自身特色,尽量避免与其他市场直接对抗。

义乌市场属于混合型专业市场,其产品既来自于本地产业集群、周边地区和浙江省内各产业集群,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产地,具有集散型市场、产地型市场混合特征。由于义乌市场在国际贸易中的特殊地位,其“买全球”“卖全球”的集散市场作用将逐步加强,但从专业市场长远发展看,义乌市场与产业集群的良性互动及其所形成的专业分工网络——义乌商圈,仍将是其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确保义乌市场可持续发展、避免市场快速扩张成为“无根之木”的重要条件。应当看到,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随着专业市场在行业拓展方面新趋势的出现,特别是随着生产资料市场在整个经济发展中地位的日益提高,义乌积极构建生产资料市场,对现有义乌市场集群产业链完整度而言,将是一项重要举措。

图9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关系示意图

当前,尽管全球制造业产业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全球工业体系供应链缩减了生产资料市场的发展空间,但仍然存在部分市场空白,加之我国生产资料专业市场呈低端、分散的混乱局面,且目前我国尚无广覆盖、全开放的生产资料信息平台和综合性大型生产资料市场,因此应利用义乌传统市场影响力和物质基础,适度发展为制造业生产和转型提供交易的更专业、更高端的生产资料市场。义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面临诸多挑战,如商品属性、用户群体、流通方式与小商品不同,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市场起步较晚,周边及全国生产资料市场竞争激烈,没有先发优势等。如何进行生产资料市场的行业选择,如何坚持与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的各项政策相匹配,如何坚持与传统市场转型升级的要求相契合,需要深入认真研究。

3.完善的市场治理机制与相应的公共政策是解决“柠檬市场”“公地悲剧”等问题的关键,专业市场治理应重视政府参与和市场自律体系构建,以及市场品牌和质量维护与提升机制构建

专业市场作为一种大规模集中交易的坐商式制度安排,在享受专业市场专业化与集中交易好处,共享市场整体品牌、无形资产与声誉资源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因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而带来的“柠檬市场”“公地悲剧”等问题。特别是假冒伪劣产品、以次充好等市场“逆向选择”所带来的“柠檬市场”问题,使市场多年苦心经营的品牌资产“命悬一线”,甚至毁于一旦,使市场因此逐渐衰退。因此,建立限制市场机会主义行为、最大程度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市场治理机制,成为决定市场命运的重要课题。

市场机制本身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危害和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包括双方订立经济合同、市场价格显示机制、投保商业保险等。但从专业市场发展经验看,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有些力不从心,专业市场的治理需要寻求市场以外的政府力量,需要社会中介组织力量的参与。有些地方政府非常被动地治理市场,与专业市场间缺乏信息沟通,不了解专业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设计出市场需要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部署。相反,有些专业市场所在地政府,能积极主动为专业市场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通过各种途径(如组织市场发展研讨会、开展市场调研等)与市场进行沟通,促使市场信息顺畅流动,不断地在与市场主体的交流中寻找问题,制定专业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开明政策,推动专业市场发展。同时,地方政府以强势力量适度介入市场声誉建设,并促使市场内部建立良好合作与自律机制。政府积极适度介入正是导致我国有些专业市场欣欣向荣,而另外一些专业市场却逐步衰退的重要原因。

义乌市场的发展是政府强力推动经济现代化的典范,地方政府是义乌市场发展的主导力量,市场每个阶段的发展都体现了政府的战略思路。义乌市政府作为市场长期发展方向的掌舵者,在市场建设、管理及治理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应该说,在市场品牌效应愈发扩大的新阶段,市场品牌化、连锁化、优质化的规范管理,是专业市场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应更加注重地方政府与专业市场合作机制构建,重点发挥政府在规制市场与建立市场综合治理机制方面的作用,以推动构建市场自律机制,进而建立市场品牌与质量长效提升机制。

4.专业市场需要探索与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流通方式、现代商业业态融合的发展路径,促使专业市场向现代商贸转型

随着我国市场竞争机制的进一步建立与完善,以及各行业大企业或实力雄厚的规模企业的不断成长,我国各类商品专业市场内部将进一步调整分化,势必会有一部分专业市场在市场机制的自然选择下不断被淘汰,乃至最终退出。因此,在经历快速发展之后,随着现代流通体系的逐步完善、现代商业业态的挑战以及现代交易技术的出现,我国专业市场数量、摊位数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适应性下降。但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与现代技术、现代流通方式、新业态融合得更好的市场,只有不断进行转型升级与市场功能创新的市场,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严峻的发展环境中屹立不倒,转危为机。

当前,市场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无形市场的发展将部分或者在某些领域大部分地代替有形市场。有专家预言,义乌前30年靠实体店铺改变了命运,后30年将靠电子商务改变命运。目前,义乌市场网上交易店铺已经达到两万多家,市场未来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有形市场的发展,而是要更多考虑如何适应不可阻挡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如何正确处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关系,完成虚拟市场与有形市场的对接,实现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一体化设计,使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两个市场相互交融、联动发展。

从长期看,随着义乌市场国际贸易地位的不断提升、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集散功能的日益增强,将对市场信息流、服务流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市场新一轮转型升级过程中,应着力于市场服务系统与管理系统优化升级,特别是市场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技术研发、会展服务等方面功能的加强。义乌传统市场转型升级,应当更加注重市场交易模式与运行机制创新,注重交易机制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逐步探索专业市场与现代流通方式和现代商贸业态融合发展的道路。面对无形市场的挑战,应以海纳百川的战略胸怀,在加强自身无形市场建设的同时,与国内外无形市场主导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特别是在生产资料市场建设中,正确处理好无形市场与有形市场的关系,注重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结合,坚持高起点、高规划,借助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经济等现代商贸手段,将义乌市场发展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注释:

①、②2000年以前的中国市场统计数据,来自于《中国市场统计年鉴》,受商品市场规模和专业程度限制,统计数据未能体现规模以上市场数据,表现为商品市场总体数据。《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出版至今,统计公布了2000年以来成交额亿元及以上商品市场交易情况。故以2000年为界,在数据对比上分为商品市场总体发展(图1、图2)和亿元以上商品市场发展(图3、图4)两部分。

③学术界将专业市场运行系统分为三个部分:交易系统、管理系统和服务系统,其中交易系统是专业市场运作的核心。

[1]、[2]陆立军.专业市场:地方型市场的演进[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4-8、30-35.

[3]郑勇军.浙江农村工业化中的专业市场制度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1998(6):11-17.

责任编辑:陈诗静

The Rule of Rise and Decline of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s and Its Implication

ZHOU Jing
(Policy Research Center,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100721,China)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s,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se markets has surpassed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action platform,organization and rules,and they introduced brand new contents to the pattern of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industrialization,and urbanization.At present,when we are entering the middle and later periods of industrialization,though the functions and position of some specialized markets are declining,some other specialized markets are expanding and demonstrating their thriving vitality.To better answer challenges brought by intangible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e of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s,we have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rule of rise and decline of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 an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way for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s,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ther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First,theendogenous rising returns mechanism and the sustained institutional advantages will extent the life cycle of traditional market,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will make China’s specialized market to successfully avoid the historical predestination of extinction.Second,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specialized market and industrial cluster will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deepen labor division,promote industrial upgrade,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expansion of specialized market.Third,the perfect market governance mechanism and related public policy is the key for u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Lemon Market”and“Tragedy of the Commons”;government participation,the construction of market self-discipline system,the maintenance of market brand and quality,and the institutional promoti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governing the market.And fourth,in developing the specialized market,we should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route that can be integrated with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modern circulation pattern and modern commercial business type,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pecialized market to modern commerce.

specialized market;rise and decline;rule;implication

F713

A

1007-8266(2015)11-0009-10

周京(1983—),女,湖南省沅江市人,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猜你喜欢
专业发展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