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神秘的土司城堡

2015-01-07 05:46沈安娜
旅游 2015年9期
关键词:海龙土司遗址

文·图沈安娜

探访神秘的土司城堡

文·图沈安娜

1 游客在攀登贵州播州海龙屯的飞虎关。2 土司城。3 土家族乐手。4 大红灯笼高高挂。

最近中国第48个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世界教科文组织认定,这就是3个省打包申请的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和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三处遗址分布于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交界地区,是现存具有大型规模、完整格局、丰富遗存的土司城遗址。现存遗产类型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

“土司制度”是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它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元朝起,朝廷封少数民族部族的首领为“土司”,可以世袭土地和人民。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才把世袭的土司,改成了由朝廷任免的流官。

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始建于元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国家文物局专家评估土司皇城:面积仅次于北京紫禁城,唐崖土司城由于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整座城池和衙署坐西朝东,但为了追求区位上的尊崇地位,将城的“靠山”命名为象征北方的“玄武山”。土司城城墙与道路均随形就势,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唐崖土司城不仅功能完备,布局合理,还大量吸收中原城市的特点,将官署区设置在城池中心,整座城池的功能区以其为基础在周边布置,体现了“皇权中轴”和“筑城以卫君”的思想。在城池空间格局营造上,按照土家人“重死乐生”的传统观念,将生和死两个空间都布置在一个区域,这在中国甚至世界现有的历史文化城市中都是罕见的。

公元1406年,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用14年时间修建了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紫禁城。这就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称为“明清时代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的北京故宫。但朱棣怎么也不会想到,早在公元1346年的阿蓬江畔,就有了一座比紫禁城还大的土司皇城。这座坐落在湖北省咸丰县尖山乡唐崖土司皇城,比北京紫禁城早建了整整60年。

去张飞庙的3OO多米山路全用石板铺就。小径两边的田土分别是土司当年的射箭场、点将台和铸币场、钱庄。打开庙门,—对石人石马扑入眼帘,让人连声称奇。石马—公—母,左右并立,且都奋蹄欲行,两马前均有—执辔石马夫,石马高3米多,长4米多,石马夫高2米多。石马和石人均为整块绿豆石雕刻,有五六吨重,难怪被专家称为“中国第—石马”。

石人石马的雕刻工艺出神入化。无论是马鬃、马蹄、马鞍、缰绳,还是马夫的面容、衣冠都是形神兼备,栩栩如生。有诗赞曰∶“石人石马在浪舟,大仙留下几千秋。青草齐眉难开口,黄尘满面起兜鍪。狂风呼呼无毛动,细雨霏霏似汗流。牧童有绳牵不走,狂鞭怒打不回头。”

相传这对石人石马是土司覃鼎的马夫和座骑,是田氏夫人为纪念其夫的卓著战功所雕。当地不产这种绿豆石,这么大的绿豆石是在哪里找的?这么重的石料是怎么运来的?工匠又是怎样雕凿的?这些至今都还是—个谜。

“唐崖土司皇城遗址的‘镇城之宝’当属皇帝御赐并题书的‘荆南雄镇’石牌坊。”当地朋友说。到石牌坊的路约有1公里,全是石板铺的古马道。石牌坊前有21级台阶,意指文官武官来此,不管“三七二十—”都得下马下轿,叩首行礼。

记者看到,石牌坊高约7米,宽6米多,四柱三门。每个柱均为方形,都有石鼓装饰。中间两根石柱有四五米高。牌坊顶上的檐分为两层,左右两柱依附中间两柱撑起两偏檐,中间两柱撑起的是顶檐,形成—个平面的刁斗翘檐式牌坊。第—层檐下有拱斗及拱面,拱面上雕刻着“八仙过海”图,门拱上雕刻着“渔樵耕读”图,背面雕刻着“鱼跃龙门”、“独占鳌头”等图,构图别致,工艺精湛,无论是人物还是禽兽都雕刻得惟妙惟肖,神形毕现。

石牌坊正面的“荆南雄镇”和背面的“楚蜀屏翰”,均为明熹宗朱由校题写。明天启年间,时为土司的覃鼎,奉皇命率兵征讨现重庆—带的樊龙、樊虎、奢崇明、奢社辉等叛乱者。覃鼎大获全胜后,朱由校颁布了两道皇令∶赐建—座功德牌坊;亲笔题书“荆南雄镇、楚蜀屏翰”8字,以示嘉奖。

朋友如此评价该牌坊∶“湖北境内,除武当山的‘治世玄岳’牌坊外,再无—座能超越唐崖的‘荆南雄镇、楚蜀屏翰’坊。在整个武陵土家地区所存石牌坊中,允称第—。置于全国所存明代石坊中,也毫不逊色。”

唐崖土司皇城共有3街18巷36院。内有帅府、官言堂、书院、存钱库、左右营房、跑马场、花园和万兽园等,城内外还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庙、玄武庙等寺院,占地1500余亩。有‘桥上桥、楼中楼,七十二步朝天马,二十—步登天梯’之说。”朋友说,皇城的三街分上中下。上为商街,下为交通要道,中间为官道。三街又分为48条小巷,每条小巷有—口井,共有48口井。城内共有4800户,3万多人。

在司法解释途径方面,多数学者认为可以通过放宽死缓适用条件以达到提高死缓适用率的目的。例如,有学者指出:“必须认识到,启动法律修改程序并非易事,而在启动法律修改程序后能否对死缓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也不见得乐观。因此,我们应该在努力推进刑法修改的同时,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为追求死缓制度在减少死刑的立即执行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寻找出路。”“因此,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要扩大死缓的适用范围,只能通过对法律的合理解释,放宽刑法规定的死缓适用条件,使更多的原本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罪犯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17]

去年初,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文物局组成考古队,对土司皇城进行考古挖掘,发现了土司“办公处”。“办公处”占地约2亩,有办公室、阅读室、休息室、散步室、茶室、厕所等。“唐崖土司皇城不比北京故宫逊色。”专家们赞道。

规模最大土司城:湖南永顺土司城遗址

在湘西边城,与沱江的柔媚水色、古镇老村的绚丽山光相比,大山深处隐藏着的逍遥王城永顺老司别具沧桑和厚重之美。一步步依山而入,时光仿佛也在倒流,亭台楼阁掩映于翠竹碧草之间,雕刻着质朴铭文和美丽花纹的残石干净而纯粹地躺在深山中。当这座曾辉煌了800余年的土家族土司城终于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时,观者无不为它一副遗世而独立的姿态震撼。

1 土家族长号手。2 唐崖土司城遗址。3 贵州海龙屯土司城遗址。4 土司城遗址石人。5 石牌坊。6 唐崖土司城遗迹。7 土司城堡城墙。

清澈的灵溪河自北而来,如同一条飘逸的玉带。碧绿如丝般的灵溪河畔,有“五溪之巨镇”、“郁郁乎百里之边城”——老司城。据《永顺县志》载,老司城简称“司城”,也称福石城,是历代湘西土家族政治文化中心。从南宋绍兴五年(1135 年)到清雍正四年(1727年),老司城为永顺土司政权的司治所在地,湘西土家族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历经23代土司们的不断精心营造,有过近600年辉煌鼎盛的历史。

老司城建在地势极峻峭的山地之上,依山傍水,与外界沟通的唯一通道是灵溪河上的木桥,易守难攻,实现了自然地形与军事防御的完美融合。在漫长的岁月里,老司城一直是一座孤独而逍遥的城池。这得益于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历代封建王朝通过分封少数民族地方世袭首领、统治当地百姓。土司除了承担贡赋和征徭,一切军政事务皆由其自治,执行“蛮不出洞,汉不入境”的禁令。土司由家族世袭,父子或嫡兄弟相传。无论中央王朝如何改天换日,老司城中的土司始终过着奢华的日子。正如清代文人彭施铎《竹枝词》所描述的:“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点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老司城分内罗城和外罗城,拥有东南西北四城门,城内鹅卵石嵌砌路面,八街九巷纵横交错。不仅有金銮殿、紫金山陵园等诸多建筑,还建立有土司享乐的凉洞、热洞和遍布地下的密室通道。鼎盛时期,老司城人户稠密,故史书有“城内三千户,城外八百家”的记载。随着“改土归流”的巨变,岁月的流逝,司城虽然失去了昔日辉煌壮观的风貌,但祖师殿、玉皇阁、雄狮报钟、德政石碑、翼南牌坊等建筑依然风韵犹存……

彭氏家族有英豪土王,也有碌碌无为者,但大部分土司都喜欢以各种形式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迹。纵使在如水般的时间洗礼下,依然有一些石碑、牌坊、宗祠等留存下来,见证着往昔的历史。

彭氏宗祠位于老司城中心,在土司寝宫的后面,内供历代土司的牌位,有精美的木雕像及历代土司制定的三纲五常法谱。彭氏宗祠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24代土司彭元锦任宣慰使时所建。从祠堂大门直到正街有一条200多米长的官道,要经过四个平台和五段石阶梯30余个石级,逐步高升,显出一种威严的气派。祠堂门口有一对石鼓,每只重5000斤,民间传说是土家族古代英雄哈力噶巴从离此百多里的五官坪一手提一只提来的。祠堂前还有三棵古老的桂花树,据说是土司时代栽植的。现在这些桂花树依然葱茏,每当8月桂花盛开时节,司城处处桂花飘香。

翼南牌坊位于司城南面紫金山和若云书院的雅草坪,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系为表彰26代土司彭冀南率土兵抗倭有功而立。明嘉靖三十三年(1555年),年仅18岁的彭冀南,率5000名土兵奔赴江浙一代抗击倭寇。土兵善使钩刀,队列灵活,骁勇善战,王江径一役歼敌1900余人,明史称“自有倭寇以来,东南用兵未有逾此者,此其第一功。” 云: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翼南石坊因饱经风霜显得比较残破,但还是被土家族的儿女继承下来,视若珍宝。与“子孙永享”石坊一样传承下来的,还有土家族最为隆重热烈且富有传奇色彩的节日“赶年”。“赶年”就是“往前赶一天过年”。当年,让彭冀南率部出征的圣旨传到土家族山寨,正值年关。彭翼南决定,提前一天过年,让土家族子弟过完新年再奔赴前线保卫海疆。于是,这一习俗被传承至今。

土司德政碑立于司城衙署遗址左侧,由青石雕凿而成。碑高2.7 米,宽1.2米,腹背刻字,上有石帽盖顶,旁扶石柱。此碑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永顺土官为永顺等处宣慰使彭泓海歌功颂德而建。碑头篆书“甘棠遗爱”四字,正碑两侧有一对联:“一片石铭恩德厚,千秋歌颂山河新。”正中刻有“钦命世镇湖广永顺等处军民宣慰使司宣慰使都督府致仕恩爵主爷中涵德政碑”,碑文记述了所辖四州、58旗、380洞军民以及苗寨讴歌彭泓海德政以及土司统治信条,还出现土语官名、洞名与人名。碑文的书法与史料价值都很高。彭泓海是第34任土司。康熙十九年,清廷追剿反叛朝廷的吴三桂之孙吴世璠,吴退守辰龙关。辰龙关位于常德与怀化的交界地沅陵县官庄镇境内,是由京都通向滇、黔、川等地的必经之道,地势险要,清兵久攻不下。彭廷椿、彭泓海父子率3000土兵参战,攻下辰龙关,康熙龙颜大悦,授彭泓海永顺等处宣慰使,并总兵衔。

与进取型的先祖不同,湘西末代土司穷奢极欲,在“改土归流”的浪潮到来之前,永顺土司内部的统治已如大厦将倾,繁华数百年的老司城终于没落了。

清代雍正初年,“改土归流”的政策一出,全国2000多个土司政权末日来临。永顺土司成为流官,繁华的老司城也渐渐废弃。历经200年沧桑之后的老司城,如今已成为永顺县麻岔乡的一个小村,村中尚有几十户人家居住,城内的宫殿木楼、城墙和祠庙等建筑虽然萧条,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古城昔日的雄浑气势。

老司城遗址核心区域约30平方公里,地上地下文物遍布。土司内宫、寝宫、乐宫、地宫、御街和城墙、城门、烽火台、摆手堂、演兵场、土王祠、祖师殿等,建筑格局完整。祖师殿、摆手堂等至今仍然是土家族的纪念碑性建筑,与老司城一起构筑了土家族群的集体记忆。

老司城围遗址共23处,主要有休闲遗址、军事遗址、宗教建筑和宗教遗址,以及连接这些遗址的古道路。休闲遗址有碧花山庄、钓鱼石台、石刻题记等,军事遗址有钦监湾遗址、查老院遗址、谢圃公署等,宗教建筑有祖师殿和玉皇阁,宗教遗址有观音阁和八大神庙等。这些外围遗址连同山水环境,烘托着中心城址,体现了政治与军事、人文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探访贵州海龙屯

大巴从遵义城区开进延绵山区,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前行一小时,来到海龙屯遗址的山脚下,山下的海拔是970米,而海龙屯遗址则是建在海拔1350米的高山顶上。山势陡峭,左右深谷,前后重关,作为军事城堡的海龙屯,地理优势非常明显。

沿着登囤古道拾阶而上,开始登山体验之旅,铜柱关、铁柱关、飞虎关、飞龙关、飞凤关等9道关卡和城墙顺山势而建,威武雄壮,特别是在飞虎关前,36步高阶天梯把险峻的地势发挥到极致,当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为了改土归流,明朝廷调动了8省24万军队,发动平定播州战役。时任播州第29代土司杨应龙就是倚仗着这里的天险,领1.7万人退守海龙屯,与明军对峙114天。明军攻入海龙屯后,土司杨应龙败亡,明军大肆焚毁了海龙屯内所有建筑,结束了西南杨氏土司对古代播州历经唐、宋、元、明四代,共700余年的统治。

1-2土司城内。3 湖南永顺土司城。4 美丽的土司城建筑。5 唐崖土司城鱼木寨。6 土司城堡。7 土司城太阳寨。

如今,海龙屯只剩下残垣断壁的古道、城墙、关卡、以及“新王宫”、“老王宫”两处衙署建筑群等遗址。当年的军事城堡、王宫殿宇以及明末西南地区的风云历史都因时间而隐入了山间泥草中。

海龙屯虽然偏处在中国西南一隅,是个很小的地方,但是,它却和时运和很多重大事件发生了密切的关联,它实际上完整地见证了中国古代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从羁靡之治到土司制度,最终改土归流的变迁,它的历史意义是很大的。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始建于南宋宝佑五年(1257年),是贵州境内目前仅见的一处大型军事建筑与宫殿建筑合二为一的遗址,也是当今中国乃至亚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城堡遗址。绵延十余里的军事防城海龙屯居群山之巅,山顶上建阁楼、兵营、仓库、水牢、绣花楼;囤前设铜柱、铁柱、飞龙、飞凤、朝天、万安等九关,各关之间有护墙相连,凭险设关,关关相联,以石块垒砌的高大城墙关隘,随山势绵延,别有一番气象。

“一角金瓯补未完,雄关依旧对连峦。蛮云如怒天孙老,断魄将招楚调残。七百年来花变灭,三千世外梦耽槃。可怜鞭石成何用,孤负多情泪一汍。”诗家徐晋如写下了这首豪迈壮阔而又有几分怀古之情与兴亡之叹的诗,寥寥几笔,却足以勾勒出这座700多年古堡遗址的磅礴与苍凉。从南宋末年抵御蒙古大军入侵的军事防御险要,到抗衡明朝官兵的杨氏土司军事大本营,海龙屯曾是一座捍卫了一代英雄梦想的坚固堡垒。它雄踞山崖之巅,曾以重重险关抵御了外敌入侵,让杨氏第29代土司杨应龙有了一个坚如磐石的军营。但即便是“飞鸟腾猿,不能逾者”的堡垒与36步天梯,也无法抵挡住历史洪流的推进。在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爆发的平播战役后,海龙屯终被明朝廷军队攻破,这里的木质结构建筑全被焚毁,留下巨石堆砌的城门、关隘、古道和各种设施遗址保存至今。往事如烟,杨氏自唐以来在播州725年的世袭统治也从此结束,大江东去,灰飞烟灭的历史令人唏嘘。

值得庆幸的是,英雄传奇与文化精髓却跟随着海龙屯遗址一起世代流传了下来。所幸杨应龙的“新王宫”遗址至今仍有极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历史考证性,石砌台基、踏道、瓦当、瓷器碎片,每一个细节都记载着那段辉煌的历史。作为“建筑遗产”,海龙屯遗址是西南地区古代山地建筑的典范。建设者充分利用地形地貌,防御体系、外围环境和景观格局相得益彰。海龙屯选址和建筑布局既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又坚持自身崇尚自然的传统。海龙屯的美学价值,或许可以理解为废墟之美,把剥离大地的美转化为依附大地的美。在海龙屯残缺的遗迹中,埋藏着丰富完整的历史文化;在这如黛青山与青青绿水中,流动着鲜活充沛的能量。穿越历史的星空,对于海龙屯,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它是从遥远的古代走来的使者,历经沧桑,引领现代人不断探访古人留下的密码与信息。

猜你喜欢
海龙土司遗址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贵州土司史籍编年系列总序
从土司军事活动窥探土司文化
Fort Besieged
从土司到土司学:中国土司文化研究的新进展
——李良品《中国土司学导论》读书札记
奇妙的“中华海龙”
海龙与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