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视角下西安旅游文献英译策略研究

2015-01-07 07:42赵丽春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译文

赵丽春

(西安外事学院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生态翻译视角下西安旅游文献英译策略研究

赵丽春

(西安外事学院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研究视角,以西安市旅游文献的英译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旅游文献的英译策略,即整体法,改写法和音译加注法,以期对旅游文献英译的研究及译文质量的提高有所裨益。

生态翻译;旅游文献;英译策略

一、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将生态平衡论与达尔文进化论有机结合的翻译理论,旨在以自然科学的理论为支撑解决翻译问题。作为交叉学科的产物,生态翻译学拓展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1],反映出了翻译学科由单一走向多源的学科交叉发展趋势。

翻译生态环境作为生态翻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由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与选择初探》中提出[2]。2011年在香港举办的第三届生态翻译学国际研讨会上,胡庚申教授强调:翻译生态环境由所有影响原语与译语的相关因素构成。胡庚申解释说:翻译生态环境由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组成[3]。外部环境指影响翻译的经济、语言、文化、社会、政治等外围因素;内部环境则指与翻译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在因素,包括原文文本、译者、译入语读者、客户、赞助商、出版方等。可见,翻译生态环境是影响译文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它对译者的翻译行为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所以,译者需要清晰地了解待译文本的翻译生态环境。

生态翻译学的另一个主要观点为生态适应与选择。译者需要遵守 “适者生存”原则,否则,译文可能被翻译的生态环境淘汰。在翻译实践中,“适应”指译者需要使译文适应翻译的生态环境;“选择”指译者以翻译生态环境为基础对翻译版本与质量进行优化选择。翻译被视为译者不断适应与选择的过程。适应的目的是使译本更好地生存;而适应的方法则是选择。因为,最佳的适应是选择性适应,最佳的选择是适应性选择。所以,翻译需要将二者有效结合。通过二者的结合,译者才能够成功地转换语言、文化、交际的生态环境,协调并平衡原文与译文。显然,单纯的语言转换无法满足旅游文献翻译的需求。在旅游文献的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翻译的生态环境,不断地适应与选择,寻求翻译与翻译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以翻译出更具实践价值的文献。

二、西安旅游文献英译策略研究

生态翻译学的“选择与适应”原则对旅游文献的英译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译者只有通过“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才能使译文在新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中“生存”,才能提高旅游文献的翻译质量。针对旅游文献英译的“选择与适应”原则,译者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有整体法、改写法和音译加注法。

(一)整体法

整体法,涵盖决定翻译质量的所有相关生态因素:原语的理解、译语的读者、译者的素养、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的生态环境。整体法在微观和宏观层面探索翻译实践,结合了传统的例证、解释、简化、总结和释义。旅游文献通常句型结构复杂,多含长句、复合句且用词抽象。而整体法因其能够构建完整的翻译系统,结合多种翻译技法[4],而适用于旅游文献的英译。例如:

原文:

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与大雁塔紧邻,设计建造体现了“构架山水,师法自然”、“山水寄情,禅意空间”、“野趣茶亭,风雅亭台”、“移天缩地,意趣无限”等四大特点,可谓“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充满佛禅意境。

(摘自西安市旅游局宣传册·乐游西安指南)

译文:

Tang Da Ci’en Temple Park located on the remains of Tang Ci’en Temple sites next to thousand-year-old Big Wild Goose Pagoda. The park demonstrates the idea of “Follow the rule of nature”, “Meditation on Buddhism in nature”, “Having tea in tranquil pavilion”, “Enjoy nature in a small setting”. Flowers and bamboos in the park are soaked with Buddhism mood.

在唐大慈恩寺公园简介的译文中,首先,译者受汉语源语影响,公园名称出现误译。该公园是在唐慈恩寺遗址上修建的主题公园,而非寺院内的公园。译文破坏了“选择与适应的整体性”原则。其次,译文未适应译入语读者的生态需求——读者无法了解公园的性质及地理位置。再次,建筑风格及设计意图“师法自然”和“禅意空间”等信息未进行重组,对外国游客来说, “Follow the rule of nature”,这种建筑技法难于理解。而“Meditation on Buddhism in nature”, “Having tea in tranquil pavilion”, “Enjoy nature in a small setting” 这些建筑特色与意境则更难感同身受。译文违背了 “翻译生态环境的统一性”原则,译者则忽视了原语与译语的翻译生态平衡。译者需要重建语言、文化、交流的翻译生态,选择核心信息,以适应游客的生态需求。

(二)改写法

毋庸置疑,翻译是对源语文本的改写,即改变语言形态或表达方式以适应译入语读者对文本的翻译生态需求。旅游文献因语义结构复杂[5],含有修辞格如平行结构、四字格、成语等而需要采用改写策略。例如:

原文:

早在100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蓝田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有“东方维纳斯”美誉的汉阳陵裸体彩俑…依旧飘荡在人们的记忆里,历史的凭吊和遥远的追思,吸引了无数人对这座城市的向往。

(摘自西安市旅游局宣传册·西安简介)

译文:

Over the years, countless visitors are attracted toXi’an, paying their homage to their ancestries and pondering on the past. Back to 1 million years ago, Lantian ape-man settled here. …… naked pottery figurines in Yangling Mausoleum of Han Museum (Oriental Venus)…

通过译文可见,译者重组了原语句子结构,使译本更加易于译入语读者的接受。在西安简介中,最后一句“…依旧飘荡在人们的记忆里,历史的凭吊和遥远的追思,吸引了无数人对这座城市的向往”作为整段总结,在英译中作为主题句引领全篇。译者有效地显化了核心信息。句子结构的改写符合旅游文献的翻译生态需求。在“选择与适应”原则的指导下,信息和结构的重组展现了译者对选择与适应的统一。借助改写,译者更好地传递了文献中的文化、历史要素,提高了译文质量。

(三)音译加注法

旅游文献中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历史术语的翻译,很难满足译入语读者的翻译生态需求。此时,音译加注势在必行。音译加注,即汉语拼音翻译术语,加注法解释说明术语内涵。该策略主要适用于文化、历史术语、哲学概念、传统节日、建筑构件、文物名称的翻译[6],例如:

原文:

战国·勾连雷纹鸟首流盉

唐代·粉彩胡人骑驼俑

(摘自大唐西市博物馆导览图)

译文:

Warring States PeriodHe, tripod water container with geometric patterns and bird head sculpture

Tang Dynasty Yong,colored-painted Hu tribesman sitting on the camel

盉、俑作为陪葬器物与古代文物,富含中国文化内涵。盉是有几何图案和鸟头雕塑的三足储水容器;俑是彩色胡人陶俑。单纯的汉语拼音, 会使译文无法适应译入语的文化生态环境,无法为游客提供有效信息。除了拼音,译者需要对文物细节加注描绘。拼音定义文物,加注解释内涵。通过音译加注,译文为译入语读者提供了准确的文物信息,能够帮助外籍游客更有效地了解中国文物与文化[7]。

三、结语

实践证明,旅游文献英译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译者本身语言水平有限, 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译者对译入语文化缺乏了解。但是,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译者在旅游文献的英译过程中,根本没有考虑到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间的转换问题,翻译还与翻译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根据传统的翻译理论,译者素养包括自身的知识背景、语言素质、翻译经验、翻译动机、翻译认知、翻译培训、计算机辅助技能等等[8]。但对于旅游文献的英译,译者除了具备以上的基本素养外,还需要熟悉翻译生态环境,不断地适应与选择以优化译文。因此,本文借助生态翻译学理论对西安市旅游文献英译质量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可以为旅游文献的英译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9],而且,通过对翻译实例的收集、归纳与分析,总结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为提高译者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建议,对西安市旅游文献英译质量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对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发展智慧型旅游城市,促进城市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弘扬对外文化交流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10]。

[1] 徐建忠.翻译生态学[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9:72-73.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学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3-6.

[3]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12(6):23-26.

[4] 吕和发,周剑波,许庆欣.文化创意产业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89-90.

[5] 吕和发,张文,蒋璐.文化视域下的旅游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1:123.

[6] 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49-51.

[7] 罗国青.零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13.

[8] 张凌云.问题与思考:中国旅游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61-62.

[9] 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85-88.

[10] 邵琪伟.中国旅游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3:55.

[责任编辑、校对:梁春燕]

A Study on the C-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ourist Literature in Scenic Spots of X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ZHAOLi-chun

(College of Arts,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an 710077, China)

This essay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ourist literature in Xi’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Through detailed and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samples of tourist literature mainly selected from tourist attractions and scenic spots in Xi’an, the author concludes som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C-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literature, such as holistic approach, rewriting and transliteration plus annotation.

Eco-translatology; tourist literatur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2015-04-06

赵丽春(1982-),女,陕西西安人,讲师,从事旅游、文化、文献翻译研究。

H059

A

1008-9233(2015)04-0046-03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摘要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弟子规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论语》英译的转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