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愚公”打井记

2015-01-08 04:43徐敏马跃
新西部 2014年5期
关键词:刘安挖井妻儿

徐敏 马跃

执着,可以让奇迹变为现实;坚持,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在干旱缺水的陕北高原上,56岁的农民刘安以惊人的毅力,一镢头,一铁锨,一吊桶,舍得13年寒暑,硬是打出了一眼111米深的甜水井。

他没有感动妻儿,却感动了周边村民;他没能感动玉帝,却感动了黄土高原,清冽的甜水汩汩流淌……

“追求无极限,为梦想而战。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为村里做点事。”因为这句话,刘安付出了13年的时间。

4月13日,本刊记者与同城媒体朋友一起,冒雨驱车前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临镇上田家村,寻找被称为当代“愚公”的刘安。

上田家村距离南泥湾10公里左右,我们进村时雨过天晴,但刚刚降下的雨水顷刻就被干涸的黄土吸食殆尽,基本看不出天降大雨的痕迹。

久违的窑洞三三两两地映入眼帘,一片片,一簇簇,白色的梨花、红色的苹果花、黄色的油菜花在雨后艳丽夺目。

刘安的家,就掩映在花儿盛开的深壑之中。

造梦:穷则思变

在上田家村转下一个陡坡,远远可以看到一面飘扬的彩旗,有村民告诉我们,那里就是刘安的家,彩旗下面就是他打的那眼甜水井。

刘安家的门口,停着一台拖拉机,车厢里放置着一个巨大的塑料水罐,据说那是邻村村民来这里为村上拉水的。

“这口井的水质很好,而且是免费的。”围在那里的村民介绍说。

见到刘安时,他正在拖拉机上为塑料水罐注水。“追求无极限,为梦想而战。”刘安以豪迈的语调,像背诵语录般向记者表明了身份。

刘安今年56岁,面貌却给人65岁的印象,古铜色的脸庞沟壑纵横,棱角分明地透着一股执拗。据说他一年四季穿着这件有风纪扣的草绿色军装,虽没有当过兵,但浑身上下却透着一股士兵的干练。

在刘安家的那两口窑洞前,一眼直径不足一米的深井口上,竖着用架子车轮毂改制的摇辘,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打井口望下去,让人心生恐惧。定睛适应后,百余米深的井底可以看到幽黑的涟漪,让人产生眩晕的感觉。

刘安告诉记者,“过去我们这里祖祖辈辈都是吃沟底水,家有毛驴的赶着毛驴驮,没牲畜的就只好人拉肩扛,来回一次要走两三个钟头的山路,就连牲畜都累得呼哧呼哧,人就不用说了。”

吃水难,在黄土高原自古就是普遍现象。刘安说:上世纪末,村里终于通了电,后来买了水泵,将沟底的水抽到村里来。“但一来水质不是很好,沉淀后依然有怪味;二来每到冬天,水管就被冻住了,乡亲们吃水难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

这件事儿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刘安。“趁着年轻,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为村里做点事,也算成就今生的一个梦想。”他说,“我自学过勘探,不是吹牛,地下有没有水,凭我的观察和感觉就能定夺个八九不离十。”

2001年春,刘安要在家门口打井的消息传开了。当地人都认为他疯了,有个村民悄悄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就是个“能不够”,一镢头一镢头挖水井,有比这还疯(狂)的吗?

追梦:痴心不改

2001年春季,在“经过多次实地踏勘”后,刘安在自家的窑洞前开始挖井。“只要执着追求,无私奉献,为梦想而战,我相信我一定能挖出水来。”刘安对自己的打井结果信心满满。他要让乡亲们随时能吃上干净卫生的甜井水。

开弓没有回头箭,挖了七八年,没有见到一滴水。50米、80米地挖下去,可以想见,再坚韧的人也会对自己产生怀疑。刘安坦言,他曾一度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每天下去挖的不是水,而是焦虑和绝望。

刚开始挖井时,刘安凭借家里存有少量积蓄,雇了一个帮手,但挖到三四十米后,没人再愿意陪着他一起“发神经”了。

井挖得越深,井下的氧气就越稀薄,刘安不时得爬上井口喘口气,舒展一下卷曲在井底的身体。

为了有坚强的体魄打持久战,当时年近五十的刘安一边打井,一边开始锻炼身体。村民告诉记者,10余年来,刘安天天在山卯卯上跑步,就连冰天雪地也能看见他穿着短裤、光着膀子跑来跑去。

这一切并非虚言,为了证明给记者看,刘安“唰”地一个劈叉,两腿前后笔直地紧贴地面。接着,他还表演了一整套下腰、倒立和翻筋斗。“没有好的身体,根本顶不住百米井下的缺氧。”刘安解释说。

起初,每天挖井都在五六个小时,但随着越挖越深,井底极度缺氧,疲劳程度可想而知。而且火柴蜡烛根本点不着,只能头戴昏暗的矿灯摸索着挖掘。

“记得挖到60米以下后,缺氧状况加剧,后来买了个旧鼓风机,接上管子往井下送风,才勉强能够坚持到今天。”刘安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述说着,仿佛在讲别人家的故事。

刘安的性格属于“一根筋”,认准的事儿九匹马也拉不回。他将自己口号式的语录打印在纸上,给记者每人发了一份:“成就梦想,贵在坚持”;“执着追求,无私奉献”;“打不出水,决不放弃”;“追求无极限,为梦想而战”。

刘安的土法挖井,不仅在村民们看来是天方夜谭,就连他的家人也觉得荒唐透顶。他的妻儿多次警告说,如果再这么执迷不悟地挖下去,他们就离开这个家,不再丢人现眼地受村民邻里的白眼和冷嘲热讽。

刘安的弟弟在市政府农业区划办工作,他对哥哥近于偏执的性格几乎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多次劝说哥哥放弃挖井计划。他对哥哥说:“你要是哪天不小心死在了井里,我可没本事把你弄上来!”刘安笑着告诉弟弟:“好兄弟,如果我哪天真的上不来了,你就把井填了,哥也就安息了。”

筑梦:妻离子散

挖井13年,这个陕北汉子以他惊人的毅力,在海拔1200米的黄土高原上冬挖寒九,夏挖酷暑,说不清挖断了多少把镐头,磨损了多少把铁锨。他面对着冷嘲热讽,忍受着焦虑寂寞,以近乎痴迷的行动,诠释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当井深挖到50米左右后,没有人再愿意帮刘安干活了,其中的艰辛是一般常人所无法想象的。最艰难的时候,刘安每天只能下井一两次,近百米深的井底,他需小心翼翼地手脚并用。为了上下,他在井壁两侧掏有手抓脚蹬的浅穴,井壁泛出的潮气,使土质变得湿软松滑,稍不留神,就有可能坠入百米深的井底毙命。

“我上上下下爬了十来年,已经十分熟悉了,上下一次得40多分钟,但你们谁要想下去再上来,我敢说没有两个钟头不得行。”刘安颇为自豪地说。

刘安每天徒手爬到井底,将类似帆布袋的吊桶装满泥土,然后再爬上井口,用自制的摇辘将吊桶摇上地面。十几年的时间,他就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这一过程,苦行僧般地犹如朝山上推着巨石的希腊神话人物西西弗斯。

在缺水的黄土高原,靠一个人的力量要打成水井,无疑是神话。但刘安坚信,“我一定能创造这个神话”。

2009年,对刘安忍无可忍的妻子愤然离他而去,至今不知去向。接着,三个儿子也先后离家出走。据村民们说,母子四人这些年从未回过村里,不久前夫妻俩已经解除了婚姻关系。但刘安却说,“要说离也算离了吧,她告到中级人民法院要离婚,可我至今没(去)拿离婚证。”

对刘安来说,挖井再苦,也比不上妻子离去给他心灵带来的伤痛。“以前挖井上来,他还能吃上婆姨做好的热饭,即便是两人争吵,也算有个说话的人。现在妻儿都走了,冰锅冷灶,他一个人过的日子恓惶得很。”上田村村主任王文兵说。

谈及妻儿为何弃他而去,刘安打心里感觉愧疚。他对记者坦诚:“村里很多人家的男人都在外面打工挣钱养家,而我偏偏打井苦了婆姨和娃娃,是我对不起他们。婆姨骂我没出息,是个缩头乌龟,就算打出井水又能咋样,还不是一样整辈子受苦受穷,过看不到希望的日子?”

记者在刘安家的那口破旧窑洞里看到,除了土炕和一台老式电视机外,生活必需品几乎没有。今年78岁的老支书赵成发告诉记者:自从刘安的妻儿离家出走,这些年来他为了打这眼井,日子过得有上顿没下顿,米面油盐经常靠赊账,等到有了收成再还给人家。

圆梦:梦想成真

平凡人干平凡的事,平常;平凡人干不平凡的事,超常。刘安就是这样一个干出超常之事的平凡人。

2013年3月19日,刘安终于在111米深的井下打出了水。

“成就梦想,贵在坚持,去年农历2月8日,我挖着挖着冒出水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坚持了13年啊!我知道终会有这一天的。”刘安向记者和村民们绘声绘色地描绘打出水来的那一刻,其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在出水后的这一年里,刘安仍旧掘井不断。没有防水服,他就光着身子在冰冷的水中掏挖淤泥,加固井壁。他想掘到井水成为自喷状态。“你们不懂,掘到一定深度,水下的压力就会形成自喷井,下入水泥管就会自己冲上地面来。”刘安说。

13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仅凭人力挖掘的深水井终于冒出甘甜的井水,这在黄土高原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刘安说,眼下他最大的困难就是再有几万元,在井里插入水泥管,让甘冽的井水汩汩涌上地面,让梦想带来美好的生活。

隔三岔五,刘安都要下井检查,加固井壁,拉电线,装水泵,忙得不亦乐乎。每天四村八邻的村民都要来刘安的井里取水,一台陈旧的抽水设备哼唧着将井水泵入水罐。记者品尝了井水,的确甘甜可口,不亚于山泉的口感。

当记者单独在窑洞里采访刘安时,这位执拗无比的陕北汉子,终于忍不住13年的委屈,热泪夺眶而出。他一字一顿地说:“我就是陕北高原的奇迹,是我完成了我们村祖祖辈辈的吃水梦,全村200多号人,以及我们的后代,从今以后可以免费吃上我打下的这口甜井水了。成就梦想,贵在坚持。执着追求,无私奉献。”

这是一个活脱脱的陕北汉子。

这是一个纯朴执拗的陕北村民。

这是一个坚忍不拔的中国农民。

他是陕北高原的奇迹,更是当代的“愚公”。

或许有一天,他的妻子和孩子会明白刘安的这份奉献和执着。

猜你喜欢
刘安挖井妻儿
吃水不忘挖井人
鸡犬升天
柔软的惩罚
分别一年后,难民营再相聚
孙建平
蜡像女友
加拿大52岁男子抛弃妻儿 变身6岁小女孩
加拿大52岁男子抛弃妻儿 变身6岁女孩被收养
蜡像女友
自私过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