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文学艺术大奖 树立上海文化高峰

2015-01-08 08:25曾凌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学艺术文艺上海

曾凌

今年10月15日,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习近平还提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讲话引发全国文艺界深刻学习与反思。

也就在当天,上海发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时隔12年,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重新启动,可谓上海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率先进行城市文艺“荣典制度”的一次积极探索,以此助推上海文化的发展。

在文艺高原上努力铸造和推出高峰

经过近两个月认真细致的评选工作,备受瞩目的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获奖名单于2014年12月10日正式揭晓,共评选出文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五个领域的“终身成就奖”12人,“杰出贡献奖”12人,并产生“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入围名单。

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是:方增先、吕其明、陈佩秋、尚长荣、贺友直、草婴、徐中玉、徐玉兰、钱谷融、秦怡、舒巧、焦晃(按姓氏笔画排序)。获得杰出贡献奖的是:于本正、王安忆、陈少云、陆谷孙、李莉、周慧珺、施大畏、赵丽宏、奚美娟、黄蜀芹、蔡正仁、廖昌永(按姓氏笔画排序)。

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选活动于10月15日正式启动,在申报阶段,采取组织推荐、个人推荐、本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共有458人通过审查参评,其中申报“终身成就奖”78人,申报“杰出贡献奖”226人,申报“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154人。在评审阶段,邀请文艺专家、媒体代表以及艺术管理者组成评委会,其中专家评委占总评委人数的一半以上,确保了此次评选的专业性、权威性。在两轮投票过程中,“终身成就奖”与“杰出贡献奖”不搞门类和专业间的平衡,只评选最巅峰的文艺家,“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则立足培养、着眼未来,挑选具有出色文艺才能和较大潜力的年轻文艺家,兼顾各个艺术门类,体现了上海文艺后备力量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上海文学艺术奖设立于1991年,是上海文化艺术领域的综合性最高奖项。在此前的5届评选中,为上海文学艺术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王元化、巴金、朱屺瞻、朱践耳、吴贻弓、周小燕、柯灵、贺绿汀、施蛰存、程十发、蒋孔阳、谢晋等12位艺术大师曾荣膺此奖。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文艺界都在学习领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值此之际,上海恢复评选上海文学艺术奖,表彰和肯定在当今取得重要成就和作出突出贡献的艺术家,扶持中青年创作人才,在文艺日趋繁荣和多样化的今天,在文艺的高原上努力铸造和推出高峰,无疑是一项重要举措。”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指出,此次他担任本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委会副主任。另一位副主任,中国美院院长、中国美协副主席许江认为:“上海的城市文脉中除了海纳百川的多元包容度外,还具有自我塑造、向上流动的文化特质。在上海的每一代艺术家身上也带有上海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质。这也是这个奖项恢复和评选的重要意义。”

“这次上海恢复文学艺术奖的评选,可以说是得天时地利。”文艺评论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郦国义指出:“从中国现当代的文艺史来看,上海始终是文化建设的高原,在文学创作、文艺理论、舞台艺术、电影及美术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上海也涌现出一批名家大师。但是,毋庸讳言,这些年来,相比之下,我们的名家大师数量还太少,和文化发展的需求不适应。所以,启动第六届文学艺术奖的评选,正是满足人民群众在这方面的愿望。天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把文艺上升到全党重要工作的高度来抓。本次评选主要是根据市委关于文艺工作要重点抓人才的指示精神,根据我党发展文艺方针的大略。而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机为上海文学艺术奖的评选指引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就是要扩大高原,造就更多高峰,从而更好地繁荣文艺,创作更多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文艺高峰是怎样造就的

“我的恩师徐中玉,他100年来始终没有改变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热爱。甚至在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在去当图书馆资料员的时候,整理了几千万字的学术卡片,最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这套书从编到出版前前后后花了30年。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一生清贫,但在前年,他把一生的积蓄都捐献了出来。”本届上海文学艺术奖评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感慨道,他深情地回忆,每年去给徐老师拜年,徐老师永远都在读书剪报,桌上永远都放着一把剪子,永远在关心这个国家,关注着学术。“告别的时候,即便现在已是100岁的高龄,他还是会和以前一样,把我们送到电梯口,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君子风度。”

表演艺术家秦怡老师,一辈子遇到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但是始终保持着中国女性最美好的风范。她经常说:“我要让年迈的脚步,跟上时代的步伐。”她也正是这样做的,90多岁的她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化活动上,各种慈善活动上,她也始终不忘自己的电影梦想,今年正在筹拍她的电影《青海湖畔》。

“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并不很长,所谓人生苦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能集中你所有精力,在你的一生中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那就算不错了。”这是翻译家草婴经常说的话,他就是以这样的从容与执着,用近二十年的时间凭一己之力完成了400多万字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工作。对于草婴而言,他用七十载只做了翻译一件事,却给我们留下极大的精神财富。

借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的评选,人们也开始回顾历届获奖者的艺术成就以及带给我们的深深感动。

1991年,第一届“文学艺术奖”颁奖典礼上,朱践耳真诚地说:“没有大家的帮助,我一事无成。我国交响乐的创作还面临许多困难,这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我只是一块铺路的石头。”蒋孔阳激动之余甚至带着些不安的口吻说:“我做得太少,今后要继续努力,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作出新的贡献。”

面对社会给予的崇高荣誉,获奖的文学艺术家们总是显得那么谦虚低调,“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这个奖我不应该拿。我已经老了,应该把它给年轻人。”……这样的简简单单,质朴无华的获奖感言完全是发自肺腑的,他们不在乎个人名利得失,更在乎的是艺术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国家的未来。

当今社会充满浮躁的、追名逐利的气息,文化发展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人们呼呼文化的高峰。其实我们身边有高峰,就是这些一直默默无闻地奉献着的文学艺术家们,我们不能让浮华的泡沫、商业化的潮水把他们的身影遮盖,而应该以诚挚的敬意凸显他们。

上海文学艺术奖重启具有深远意义

“这样一批文艺大家所体现出来的,不仅是艺术上的贡献,更是人格的修炼。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艺术奖不仅是一种极高的荣誉,同时也带有极高的示范价值,对后来的艺术家具有启示性的标杆作用。”毛时安说道。

上海文学艺术奖组委会也希望,此次评选活动树起的标杆,能极大地引领和激励上海广大文艺工作者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组委会将所有参评人的简历通过报刊向全社会公开介绍,让老百姓知道,本身就是一种褒扬和肯定、激励,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次上海文学艺术奖还设立了‘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对富有潜力的青年文艺家未来的学习、演出,打造剧目、业务提高提供支持和机会,设想十分周全。”龚和德指出,现年83岁的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龚和德是本届文化文学艺术奖评委会副主任,对上海文艺的情况比较了解,然而当他参加初评时,一看到整整16版参评人的介绍,还是被震到了。“上海真是一块文艺的高地、宝地,人才济济、星光灿烂!尚长荣来自陕西,陈少云来自湖南,等等,获奖者来路宽,体现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环境。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只要溶进上海的文化环境里,是金子就会发光,就能发出更耀眼的光。”

同样被震到的还有许江,他赞赏道:“这份名单让我强烈感受到上海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实力。如进入最后终审名单的画家中,方增先早年是从中国美院出去后再到上海发展的,他的艺术成就和上海分不开。贺友直是中国画界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这个堪称‘中国连环画第一人的经典作品《山乡巨变》,是许多艺术爱好者的必读作品。还有陈佩秋先生,她有着对传统国画深度理解的智慧,也是中国传统精神的守望者。无论他们中的哪一个人获奖都是实至名归。”

“这次奖项一开评,有300多名候选人,我们就可以看到上海在文学艺术领域是非常有实力的,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毛时安指出,“文学艺术奖重启对于繁荣上海的文学艺术创作是一种战略性的举措,是表彰一名艺术家对自己的国家、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的城市甚至对人类的文化艺术所作出的贡献,代表着城市文化的高度,他们 能够在未来的文艺创作中起到引领性作用。上海这座城市需要一种特别高规格的、带有荣典性的文学艺术奖励。21世纪人类正处于茫然的十字路口,需要一种新的精神引领。我们要通过文学艺术奖的评选,让人们看到文学艺术的根本价值是作用于人的精神、灵魂和人格的建设,引领人们始终向着健康美好的方向前进。”

此次上海文学艺术奖重新启动也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仲呈祥指出,上海推出这样一批服务于、奉献于人民,创作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民,以人民为导向的优秀艺术家,正是彰显了一条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走中国特色的文艺道路。“上海的做法,是一种引领、开创和示范。全国各地都能这样做的话,何愁文艺的百花齐放、真正的春天不到来?”

猜你喜欢
文学艺术文艺上海
1942,文艺之春
脱下工装 你也可以是诗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导向
舞蹈编导中的文学艺术表现技巧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欢乐上海迪士尼
The Great Charlie Brown The 1980s generation has to grow up sometime 现代都市里文艺青年们的 困惑、挣扎和追求
浪漫雅痞文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