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分析

2015-01-08 01:50陈冬灵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陈冬灵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但在多数大学生身上却存在着传统文化知识淡薄、文化传承不力以及缺失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现象,本文将对上述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认同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仅余中华文明独存,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起着尤为重要作用。肩负着民族复兴历史重任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的文化意识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文化高度。然而,随着新兴媒体和通信工具的广泛应用,外来文化的冲击,思想尚未完全成熟、阅历较少的大学生文化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深远意义。

1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现状

(1) 传统文化知识淡薄

"五四"运动以来,由于政治需要,所谓"打倒孔家店",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冲击;建国以后的三十年文革中,传统文化作为破"四旧"的对象再次受到重创;改革开放以来,以快餐文化、外来文化、碎片阅读等现象为代表,传统文化又再一次受到重大影响。不少大学生不知道传统文化为何物,传统文化知识浅薄已成为现实。

(2)传统文化传承不力

中国传统文化除儒、道和法家文化外,其载体还有诸如琴棋书画、传统文学戏剧、中医、民俗等等。受各方面因素影响,我们的很多文化载体已经日益衰微了,其中不少已经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当代大学生年纪小,高考之前精力又多集中在在应对高考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可避免较少。

(3)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缺失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国门打开,外来文化不可避免影响着校园文化,以"哈日"、"哈韩"以及崇尚欧美生活方式等为代表的文化现象降低了大学生们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当代大学生容易被那些简单直白的表达所吸引,因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深刻思考才能感受其优雅和深邃。

2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1)传统文化传播渠道有待拓展

虽然素质教育高喊多年,但是高考这根"指挥棒"使大学生进入大学前的大部分时光都用于应试,而应试内容多以近代以来西方理论科学和工具科学为主,传统文化知识仅体现在日益渐少的传统诗词歌赋中,以及教条的历史课本中。一方面,大学的课堂不足以支撑传统文化传承,另一方面,随着网络普及和休闲方式的增多,大学生的课余时间被上网和休闲占据,更多的学生青睐碎片化的阅读和电子游戏,他们习惯于利用网络的窗口去鸟瞰世界,一个个"手机控"更多的关注于现今发生的趣事,起那些明星绯闻、搞笑趣事,熠熠生辉的历史就显得枯燥乏味了。

(2)传统文化传承需要加强

文化传承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再生产,再生产的前提是熟悉、了解、掌握已有文化的基础上,再推陈出新,受限于高考应试教育,大学生进入大学前主要精力用于应对考试;大学生活又更多立足于后续的就业技能和专业领域学习,导致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受到影响。

(3)传统文化认同感急需提升

传统文化认同感下降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快有关,普遍存在浮躁情绪,急功近利,又奉行实用主义,这正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大忌。一方面改革开放国门,不可避免的使人们思想受到外来文化无意识的冲击,城市大街小巷的KTV、肯德基、欧美名牌专卖,它们代表的生活方式已渐渐为人们普遍接受,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有意识的文化输出也使人们受到影响,1986年布什政府的对华《十条诫令》中第九条就明确“要利用所有的资源,以破坏中国的传统价值,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中国人民的道德人心,摧毁中国人的自尊自信钥匙,尽量打击人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3 在当代大学生中普及传统文化意识的途径

(1)拓宽校园传统文化传播渠道

高校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增加社会科学类的素质教育课程,请专家名人走进校园讲座,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植学生内心,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让高雅艺术进校园,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利用好公益性文化设施,诸如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馆、烈士陵园。

(2)加强在大学生群体中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说凡是老的旧的东西都该复兴。著名学者朱大可说:"传统文化应当接受普世价值的检验。所谓普世价值,就是被全人类所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像爱、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正义和教养等。凡是符合这些普世价值的传统文化,就可以被继承和弘扬,相反,凡是违背这些价值的,当然要予以抛弃。"首先培养学生甄别的能力,其次是通过诸如社团、学生会等团体组织相关传统文化活动,熟悉了解传统文化载体,在熟悉了解的过程中传承传统文化。

(3)加强传统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感的本质是文化自信。我们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物质文明取得巨大成就,也要让学生们相信通过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推陈出新,结合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必将走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严春燕,庄勤早.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5).

[2]赵君,张瑞.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文化传承与创新[J].高校理论战线.2012 (6).

[3]余卉.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3(12).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文化传承传统文化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