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语法隐喻理论框架研究简述

2015-01-08 01:50程晓娟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12期
关键词:理论框架

程晓娟

摘 要:近年来,隐喻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在国际学术界兴起了一股对隐喻研究的狂热。本文依据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先生的基本观点,对英语概念语法隐喻理论框架予以廓清。

关键词:概念语法;隐喻理论;隐喻类型;理论框架

以往对隐喻的研究只集中在词汇层面上,而系统功能语言学家韩礼德认为语法层面上也存在隐喻现象,并于1985年在其《功能语法导论》中提出了"语法隐喻"理论。他认为"语法隐喻"是意义的不同体现,涉及语法范畴从一个语法域到另一个语法域的转移。根据韩礼德(1985)和汤普森(1996)的观点, 语法隐喻指通过词汇语法形式对于一个意义的隐喻性表达,与其相对应的非隐喻形式则是表达较直接意义的最为原始的词汇语法形式。那么,基于韩礼德先生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来分析英语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概念语法隐喻理论框架,则会取得认识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性认识。

韩礼德(2005)将语法隐喻分为概念语法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两大类,他把语言的纯理功能分成三种: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而他所说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经验功能主要是通过及物系统体现的,该系统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经历分成若干种过程,并指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韩礼德(1985)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及物性系统把人类的经验分成六种不同的过程:物质过程(material process); 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 言语过程(verbal process)和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在表达一个概念意义时,通常要经过三次选择:(1)选择过程的类型,即从物质、心理、关系等六种过程中选择一种;(2)选择与某个过程有关的及物系统的功能成分,如动作者、目标、感知者、现象等;(3)选择能体现这些功能的词类,如名词词组、动词词组、介词词组、副词词组等。韩礼德认为,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在及物性隐喻,即一个过程可以隐喻化为另一个过程。 随着过程的变化,过程中的参与者、环境等功能角色发生相应变化;随着功能角色的变化,它们在词汇语法层的体现形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在韩礼德的两大语法隐喻分类中,概念语法隐喻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名词形式表达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表达的过程(process)或性质(quality),简单说就是语言中的名词化(nominalization)现象。

通过对科技语篇的分析,韩礼德总结了概念语法隐喻的13种类型(Halliday, 1996,1999)。可简单表示如下:

后来韩礼德(1998)又指出在词汇层面隐喻的实现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和介词上,因此可将13种概念语法英语类型简化为四组:

韩礼德将第一组命名为"名词化",所有从形容词、动词、介词、连词到名词的转换都包含在这一组。名词化是语法隐喻最有力的手段。名词化是将过程(其词汇语法层的一致形式为动词)、特征(其一致式形式为形容词)、环境(其一致式形式为动词词组或名词词组)、小句等经过隐喻化,以名词形式体现。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2]胡壮麟, 朱永生, 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李模琴. 英语概念语法隐喻论[J].重庆: 重庆大学学报, 2005.6.

本文为吉林省社科联学会部和市社科联2014年项目,项目编号:省市1407

项目名称:英语经济类新闻语篇的概念语法隐喻研究。

猜你喜欢
理论框架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框架
社会价值取向的理论框架及其测量工具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