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芬冬季战争的起因

2015-01-10 23:54芬兰军事历史委员会主席伊尔卡塞皮宁
军事历史 2015年6期
关键词:海姆炮兵爱沙尼亚

芬兰军事历史委员会主席 伊尔卡·塞皮宁

苏芬冬季战争的起因与1918年俄国革命的胜利以及芬兰国内的矛盾冲突密切相关,与20世纪30年代欧洲复杂的政治格局密切相关,所有这些国内外因素综合导致了1939年这场在二战背景下的苏芬冬季战争。

国际国内条件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芬兰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共和国。当时人口约有350万,其中农业人口占到全部人口的90%。芬兰有限的工业是以林业加工为主,而且主要依靠出口市场。1917年俄国爆发的革命对芬兰产生了重要影响。1918年初,苏俄的一些武装人员参与了芬兰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在芬兰也爆发了红军与白军的内战。白军获胜后,其所代表的政治力量虽然控制了国家政治和意识形态,但芬兰国内的形势依旧紧张。战胜的一方认为,他们所主张的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实现;芬兰共产党失败后转入苏俄活动,在俄共的支持下仍然影响着芬兰国内政局;芬兰国内的其他保守派力量并不认可新的共和政府,也在继续进行各种政治活动,力求在政府和议会中取得更多的权力。因此,尽管政府及白军控制了政府机构、军队、民兵、大学及教会,但芬兰国内始终笼罩着政变的气氛。最严重的一次政变企图发生在1932年,当时芬兰国内一些带有法西斯性质的保守力量密谋与军内保守力量合作推翻政府。这一政变图谋被政府及时发现并使之流产。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交互影响

白军在芬兰的胜利,以及布尔什维克在俄国的胜利,使得两个国家之间形成了一种敌意,两国间很难进行真正的政治对话。在国际形势相对平静的20世纪30年代初,苏芬两国为调整两国关系都曾做出努力。1932年,芬兰紧随法国之后,同苏联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条约规定,双方保证互不侵犯现有边界,避免任何指向对方的侵略行动。1934年又进一步确定此协定为十年有效。该条约虽然一度缓和了两国之间的矛盾,但它又始终受到大国博弈的牵动。

20世纪30年代初期对芬兰的未来非常重要。在芬兰内部,民主议会制、法制日渐占了上峰。1930年6月芬兰议会选举后,时任总理斯文胡伍德对曼纳海姆将军承诺,如果他能够在第二年3月的选举中当选总统,就任命他为国防委员会主席。这之后,斯文胡伍德如愿成为芬兰共和国总统,曼纳海姆成为国防委员会主席。

曼纳海姆军队的中坚力量主要是曾在德国受训的步兵精英们。这批人于1918的内战前雄心勃勃回国,在内战以及其后时间扮演了重要角色。当曼纳海姆成为国防委员会主席后,这批精英对曼纳海姆将军非常忠诚。这样到1933年,芬兰国内形势基本稳定下来了,社会、经济发展顺利,军队进行了重新整合,芬兰国内已经没有了政变的危险。但是,在国防层面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军事政策、国防政策上受制于一小部分人。

海岸炮兵

1934年,曼纳海姆被任命为元帅,他对国防发展并不乐观。当时,国家的公共财政政策受制于议会影响,国防往往被视为国家行政体制的一部分。在这种矛盾的力量关系中,所谓的海岸炮兵问题成为争论焦点。

早在20年代初,曼纳海姆就认为,芬兰有限的军事力量难以抵御苏联的入侵,唯一有效的措施是在芬兰湾的北部和南部部署海岸炮兵,通过封锁芬兰湾达到拒止苏联舰队的目的。实际上,在一战之前,俄国军队也实施过同样的封锁策略,当然它的目的是相反的。

芬兰的海岸炮兵建设由瓦尔夫将军实施。他在1924年成为海岸炮兵司令。1927年,海岸炮兵与沿海舰队进行了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整个海岸防卫由瓦尔夫统一指挥。瓦尔夫本人也是曼纳海姆坚定的支持者。

在曼纳海姆担任国防委员会主席后,芬兰沿岸的炮台得到现代化的改造,海军的防卫也得到加强。芬兰海军舰队的主要装备是1929年和1930年服役的两艘装甲舰。但装甲舰非常笨重而且速度不快,并不适合海战。事实上,他们被称为“海岸炮兵的军营”。海岸炮兵主要任务就是实施芬兰湾的封锁计划。在当时,大多数民众对装甲舰的作战能力并不了解,对主要依靠海岸炮兵的这种防卫体系也并不熟悉。

芬兰海岸炮兵主要部署在芬兰湾北部的马奇洛托岛,这里距赫尔辛基40公里,距波卡拉5公里。1933年时,该岛已经设置了大量炮台,火炮最大口径达到12英寸,最大射程达到25公里。马奇洛托岛的炮台与在芬兰湾南部的奈斯岛炮台相互配合,共同构成封锁芬兰湾的防御体系。奈斯岛火炮的数量要少于马奇洛托岛,但其装备的火炮最大射程能达到36公里,并在1938年后提升到40公里。

此外,芬兰还与爱沙尼亚合作,共同加强对芬兰湾的封锁。这一举措得到不断地巩固和加强,爱沙尼亚后来与德国进行了合作,瑞典、英国也加入进来,所有这些国家都认为封锁芬兰湾有利可图,这样可以把苏联红军的影响限制在芬兰湾一个小小的角落里。上述这些合作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但这一切并没有瞒过在列宁格勒的红军舰队司令部。在日俄战争后,沙皇尼古拉二世曾于1907年下令俄国实施过对芬兰湾的封锁。因此,苏联非常清楚封锁荷兰湾和海岸炮兵部队意味着什么。苏联对芬兰的做法非常恼火,将此视为敌对行动。当时,苏联情报部门在爱沙尼亚的活动是富有成效的,他们较好地利用了爱沙尼亚国内的各种社会矛盾,从20年代起不断加强在爱沙尼亚的情报工作,并透过爱沙尼亚掌握了芬兰的大量国防情报。

最让苏联警惕和担忧的是西方国家加入到封锁芬兰湾的行动,而且在芬兰,海岸炮兵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到1939年夏天,马奇洛托岛与奈斯岛之间铺设了海底电缆。因此,当时欧洲以至全球的政治环境,特别是苏联与芬兰一直以来的紧张关系,使苏芬之间爆发战争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

但是,和20世纪30年代很多国家一样,在芬兰国内和平主义思潮影响甚大,议会政治需要迎合多数民众的想法,因此尽管芬兰军方特别是曼纳海姆元帅本人很清楚加强海岸炮兵建设的重要性,但与此相关的议案、拨款经常在议会受阻,芬兰政府对此也难以有大的作为,这导致沿海防务虽然有所加强但仍然存在致命弱点。

冬季战争结束

苏芬冬季战争从1939年11月30日开始至1940年3月13日结束,前后历时近3个半月。在这场战争中,芬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国际角色。

在整个战争期间,苏军凭借优势兵力始终处于进攻态势,芬兰作为一个小国一直处于防御状态。到1940年初,形势已然令人绝望,芬兰军队即将崩溃,2月底芬兰政府决定同苏联进行和平谈判。

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盟国方面特别是法国认为,干预苏芬战争、支持芬兰将战争拖下去,有可能阻止苏德之间可能的合作,也有助于盟国军队进入北欧从而阻止德国从这一地区获得战略物资。为此,英、法向芬兰提出,将派出2万人的部队支援作战,这一数字后来又增加到5万人。相应地,德国方面则希望尽早结束苏芬战争,劝说芬兰同意和平条件。在苏联一方,最初设想在战争开始后的两三周内击溃芬兰,但由于芬兰军队的顽强抵抗,苏军付出了巨大代价,战局的演变已与斯大林早先制定的战略相悖,最大的风险是可能将这场战争导向为苏联与西方世界的对抗。因此,1940年3月13日斯大林决定停止战争,尽管此时离芬兰的溃败已为时不远了。

冬季战争结束后,芬兰被迫丧失了约1/10的国土,这进一步加深了苏芬之间的矛盾,激化了芬兰人的反苏情绪,这成为1年后芬兰加入德国对苏作战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海姆炮兵爱沙尼亚
2018爱沙尼亚国家队选拔考试(初中)
浅谈朱瑞对炮兵建设的贡献
炮兵测地训练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海姆立克急救法”发明者病逝
“急救之父”海姆立克辞世,世上救人最多的医生走了
“正当红”的德国赛道霍根海姆
丛林中的爱沙尼亚狙击手
模糊专家理论在炮兵指挥控制系统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