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前后动脉僵硬度的变化研究

2015-01-12 03:40商广芸王宏宇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5年1期
关键词:脂蛋白空腹胆固醇

商广芸 王宏宇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144)

•临床论著•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前后动脉僵硬度的变化研究

商广芸 王宏宇**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外科,北京 100144)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及治疗前后动脉僵硬度的变化。

方法:对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给予常规治疗后,记录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踝肱指数(ABI)变化情况(治疗前、后)。

结果:两组间在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空腹C肽、CF-PWV、AB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后CF-PWV较之前显著降低,而ABI则较之前有显著提高。

结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积极给予各项干预措施以降低疾病发生率,对确诊人群提供正确救治改善其动脉僵硬度的方法,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危险因素;动脉僵硬度

外周血管病临床又称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常见的全身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以下肢发病率较高[1]。为提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疗效及预后,本文特选取我院于2012年01月至2014年08月收治的17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前后动脉僵硬度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2年01月至2014年08月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血管医学中心住院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78例。根据Fontaine分期分为2组:①FontaineⅠ~Ⅱ期组(120例):男性75例、女性45例,年龄42~84岁;②Fontaine Ⅲ~Ⅳ期组(58例):男性38例、女性20例,年龄43~87岁。纳入与排除标准:①经临床检查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②排除精神类疾病者,意识清醒,可积极配合本次研究;③排除恶性肿瘤患者;④排除生理特殊时期女性患者(妊娠期、哺乳期、产褥期等);⑤排除机体重要器官(心脏、肝脏、肾脏等)严重病变者;⑥对本次研究所需各类治疗方法具有良好依从性,可遵医嘱坚持完成治疗;⑦患者本人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全部内容均具有知情权。

研究方法:

1.1 观测指标

对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C肽、同型半胱氨酸、性别、年龄、吸烟史、腰臀比、体重指数等。分析方法为查阅本次就诊相关病历资料、咨询患者本人及家属、向当时接诊的医护人员进行相关询问等,将所得数据经专业统计学分析后获得结论。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针对性

治疗药物,如抗血小板(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降压、降糖、降脂(他汀)、改善循环(前列地尔+马来酸桂哌齐特)等。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连续治疗14天,记录其治疗前、后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踝肱指数(ABI)变化情况。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临床资料比较(t检验)

对两组资料做t检验,两组间在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空腹C肽、CFPWV、ABI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指数、腰臀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尿素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

2.2 Logistic回归分析

各危险因素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由Ⅰ~Ⅱ期进展至Fontaine Ⅲ~Ⅳ期的Logistic回归分析:Fontaine分期(0为Fontaine Ⅰ~Ⅱ期,1为Fontaine Ⅲ~Ⅳ期)为因变量,自变量为上述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的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年龄、糖化血红蛋白、C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选入方程(表2)。

表1 两组间临床资料比较(± s)

表1 两组间临床资料比较(± s)

项目FontaineⅠ~Ⅱ期组(n=120)FontaineⅢ~Ⅳ期组(n=58)P例数(男/女)75 /45 38 /20年龄(age)/(岁)58.7±13.0 67.5±11.8 0.000收缩压(SBP)/(mm Hg)125.4±14.9 138.7±16.6 0.002舒张压(DBP)/(mm Hg)75.0±8.8 85.1±9.5 0.001体重指数(BMI)/(Kg/m2)23.69±3.16 24.23±3.61 0.061腰臀比(WHR)0.94±0.07 0.95±0.06 0.073空腹血糖(FBG)/(mmol/L)6.82±2.15 8.39±2.60 0.019糖化血红蛋白(HbA1c)/(%)6.82±2.30 7.25±1.95 0.025总胆固醇(TC)/(mmol/L)4.58±0.93 5.05±1.35 0.012甘油三酯(TG)/(mmol/L)1.37±1.09 1.98±1.65 0.006高密度脂蛋白(HDL)/(mmol/L)1.17±0.30 1.08±0.33 0.074低密度脂蛋白(LDL)/(mmol/L)2.96±0.77 3.39±1.25 0.005肌酐(Cr)/(μmol/L)78.79±28.50 82.41±31.94 0.054尿素氮(BUN)/(mmol/L)5.21±1.74 5.92±2.45 0.065空腹C肽(FCP)/(ng/mL)1.54±1.02 1.04±0.99 0.039同型半胱氨酸/(umol/l)18.5±1.9 23.1±1.8 0.003 CF-PWV(m/s)11.3±0.6 13.6±0.5 0.005 ABI(取较低值)0.85±0.61 0.56±0.53 0.000

2.3 不同时间比较

两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治疗后CF-PWV较

之前显著降低,而ABI则较之前显著提高(表3)。

表2 Logistic回归结果

表3 治疗前后CF-PWV及ABI比较

3 讨论

血管性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慢病之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一种表现在下肢的血管性疾病,由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下肢动脉的狭窄、闭塞,进而导致下肢慢性缺血,患者大多表现为下肢怕冷、发凉、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甚至下肢溃疡等症状,若患者未获得及时救治则具有较高致残风险,将严重威胁其生活治疗及身心健康[2]。本文对17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知,不同Fontaine分期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将具有并不相同的ABI、CF-PWV检查结果;但两组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治疗后ABI、CF-PWV检测结果均较之前显著提高,提示及时诊断并给予积极治疗是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工作压力、周围环境等因素不断改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率呈显著上升趋势,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发病机制为内膜损伤、平滑肌细胞增生及脂质浸润等。有学者提出,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患者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导致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能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生风险[4]。本文研究可知,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凝状态及高龄等,其中吸烟与糖尿病的危害最大,二者均可使周围动脉疾病的发生率增高3~4倍,合并存在危险性更高,其次是高脂血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与全身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5]。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应准确掌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相关特征及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积极给予各项干预措施降低疾病发生率,为确诊人群提供正确的救治方法,改善其动脉僵硬度,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这些都值得今后推广。

[1] 李英莎, 赵志钢, 何洪波, 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3, 08:789-792.

[2] 吴庆华, 杨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现状与努力方向.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3, 01:1-2.

[3] 宋美香.老年高血压患者骨质疏松与下肢动脉僵硬度相关性研究.新疆医科大学, 2013.

[4] 刘源, 刘洋, 曾伟, 等.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02:247-251.

[5] 庄金满, 李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进展.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09:839-843.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内基金(SGYY201406)

**通信作者:王宏宇,E-mail:hongyuwang@188.com

猜你喜欢
脂蛋白空腹胆固醇
谈谈胆固醇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上)
降低胆固醇的药物(下)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胆固醇稍高可以不吃药吗等7题…
低密度脂蛋白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空腹喝水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