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国内大学教育

2015-01-12 03:00周燕妮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人文学科抗战时期抗战

文/周燕妮

责任编辑 姜杰

1937年至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使得国民教育特别是国内大学的教育面临重重困难。此时的国内大学教育的主旨虽以“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为主要教育内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则受到了来自政治、经济、以及入侵的教会大学的各种影响。

一、抗战时期:讨论中的大学精神

(一)均衡教育资源,严谨学术训练

以北大第一任校长蔡元培为例,他在抗战时期提出“教育学术化,学术研究化”[1](P169)也正是想要解决当时战争形势下学术不严谨以及教育事业受到来自政治方面影响等问题。与此同时,在抗战时期对于大学教育的课程安排方面也出现了明显的“文理”转变趋势。“以1930年各科在校生所占比例的前四名:法、文、工、理,而到1937年则变为:法、工、理、文。”[1](P203)这种教育课程科目的转变,一方面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抗战期间国内艰难财政经济的境况下,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于最需要的人才培养之上。虽然这种短期寻求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的方式属于当时抗战期间的可行之举,但从国家人才长远培养的方向看,则过于功利化。

(二)抗战时期的大学教育策略

伴随着抗战时期国内动荡不安,此时的大学教育中问题的探讨更加倾向于抗战问题相关的讨论如“大学生是否参战”等类似问题。而针对于此,国内教育对于学生是否参战的焦点集中在“反侵略战争中究竟应负何种责任的问题。”[1](P250)当时原北平大学校长李蒸建议:“在抗战期间,大学教育应以修业两年为一阶段,使各大学学生轮流上课,及轮流在前线或后方服务,满一年或两年后再返回原校完成毕业。”[2](P15)而另外一部分教育者则提出反对意见,例如当时教育部部长吴俊升则指出:“教育为百年大计,只应对于战时需要,做若干临时适应的措施,不应全般改弦更张,使有关百年大计的正规教育中断。”[3](P571)对于大学生是否应该参战问题的讨论持续了整个抗战期间。对于当时国内大学教育的百年大计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当时国家教育部经过慎重考量,决定内迁各地大学,重新开始恢复教育的正常教学秩序。

(三)大学教育问题之争

大学教育从人文学科到自然科学的实用科学转变,与国家社会发展以及战争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而正是由于这种大学教育的转变趋势,使得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注重人格自身培养、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第一次受到了来自实用科学的影响和冲击。而早在此之前,国内就有一场针对于这种教育的偏向而发起的激烈的论战即“科玄论战”。这场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科学与玄学之间的论战波及全国,其目的旨在批判关于“西方科学技术能够拯救国家”,而抛弃中国传统的人生观、认识论等观点的激烈讨论。除此之外,另一个激烈讨论的问题则是对于战争时期关于“专才”和“通才”(通识教育)的问题。持传统教育观点的,以西南联大为代表,西南联大曾经上书给当政者和教育部长陈立夫,“对教育部只重视实科不注重文理科的做法提出异议。”[4](P384)从中可窥见,对于抗战时期的中国,教育者反对大学教育中只侧重于实用科学而轻视人文学科的培养。但此时由于社会、军事、战争和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因素的考量,对于大学教育实施通识教育的目标则困难重重。

二、抗战时期国内大学教育的启示

抗战时期的中国大学教育虽然历经重重困难,受到了来自经济、政治、战争以及宗教思想、封建传统思想等多方面的制约,而为保证国内大学教育的发展以及战后国家人力资源重建,大学教育发生集体迁移的历史事件。总的来说,探讨抗战时期的国内大学教育对当前国内大学教育具有以下两点启示意义。

(一)“人文主义”教育的当前启示

“西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著名后方大学联盟,其目的在于继续国家高等大学教育,同时也不断为抗战输送人才。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抗战时期国内大学教育中,所教授的课程安排从中国传统的注重“人文主义”精神发扬和传承的学科,转而偏向于“实用科学”的工科科目。为此国内掀起了一场关于“科玄论战”的全社会性的讨论热潮。由于社会历史背景、国内经济实力、抗战时期严峻且短缺的社会资源,使得当时国内大学本科的教育逐渐偏向于重视实用科学的“专才教育”。而为了突出对于国家所需工科学生的培养,当时教育部门还发布了一系列相关规章制度,例如:“国家规定工学院和师范学院学生全部享受甲种公费,即免除全部学膳费。”[4](P274)而人文学科的学生则享受不到这种待遇。这样“重实用科学而轻视人文学科”的教育偏向,引起很多教师的不满,尤其是北大的教师。以当时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朱自清为例,他就曾指出这是眼光短浅,且批判当局者仅注重短期的功利性而缺乏真正开办大学教育所应该发扬的精神。由于战争时期大学教育境遇的特殊性,所以此时的大学教育中轻视“人文主义”精神的“专才教育”也属于当时大学教育的必经之路。

(二)“大学精神”的当代启示

反观抗战时期的大学教育,对当前国内大学教育也具有启示作用。当前国内大学教育面对新的历史背景,大学教育问题突出,大学精神的主旨也在弱化。为寻求真理真知而学习、以人为本的教育主旨与当前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相脱节。因此。我们应该准确剖析国内早期抗战时期大学教育特征,继承其教育精髓,去除大学教育弊端,直面问题现状,借古喻今,不断完善国内大学教育之路,发扬传统大学教育精神。

[1]金以林. 近代中国大学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李蒸.抗战期间大学教育之方式[J].教育杂志,1938(9).

[3]薛光前.八年对日抗战中之国民政府[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8.

[4]萧超然.北京大学校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人文学科抗战时期抗战
抗战时期的“跑警报”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别再这样为人文学科辩护了
再论哲学人学的学术性质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论高师人文学科教师教育者的“师士”使命的源起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