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煤机及制粉系统的设计及选型研究

2015-01-12 01:08于鑫玮葛永建
电站辅机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速制粉褐煤

黄 惠,于鑫玮,葛永建

(1.河南省众慧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设计院,河南郑州450007;2.东莞中电新能源热电有限公司,广东东莞523127;3.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磨煤机及制粉系统的设计及选型研究

黄 惠1,于鑫玮2,葛永建3

(1.河南省众慧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设计院,河南郑州450007;2.东莞中电新能源热电有限公司,广东东莞523127;3.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河北保定071003)

以某型机组的制粉系统为例,分析了煤质特性对磨煤机的选型和制粉系统的影响。对比了不同制粉系统的设计方案后,决定采用中速磨煤机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通过对磨煤机性能参数计算和制粉系统主要性能参数的计算,确定了磨煤机的最终型式。投运后,制粉系统的运行稳定可靠。

磨煤机;制粉系统;设计;方案;优化;设备;选型;计算

0 概 述

某型燃煤发电机组的锅炉为高温高压、自然循环汽包炉,设计为单炉膛∏型露天布置、全钢架结构、无再热系统、平衡通风、固态排渣、炉顶设置金属屋盖及防雨罩。对于该型机组采用的磨煤机形式,是否能适应该地区煤种的高水分、高挥发份的特点,在设计选型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需通过计算进行验证。

现对60MW褐煤锅炉机组的制粉系统进行选型及优化,提出该地区1×60MW扩建机组磨煤机及制粉系统[2]的选择及选型方案,以期为褐煤机组的设计提供参考。

1 磨煤机与制粉系统的选型与计算

1.1 煤质分析与判定

1.1.1 煤质分析

根据煤质资料,煤质的成分和其它参数,如表1所示。

表1煤质资料

1.1.1 煤质的判定

通过煤质分析报告,可以判定并计算出煤质的特性参数。

(1)设计煤种属于高水分褐煤。

(2)Vdaf=45%。

(3)通过查询着火温度,判断IT<600℃。

(4)由于该煤质分析未体现磨损系数的情况,只能根据灰的成分进行判断,由Si02/A1203=51.44/ 32.91<2,属于磨损性较强行列。判断煤的冲刷磨损指数Ke为2.0~3.5。

(5)外在表面水分Mf的计算。

煤的全水分Mt,由外在表面水分Mf和内在水分Mad(即空气干燥机水分组成),三者的关系为:

Mt=Mf+[Mad×(100-Mf)]/100

32=Mf+[16.42×(100-Mf)]/100

Mf=18.64

(6)R90计算。

当燃用煤种为褐煤及油页岩时,煤粉细度为R90=35%~50%;设计取R90=35%。取最低值,是主要考虑后续煤种的变化,使磨煤机也具备一定的裕量。

根据煤质特性,选取磨煤机及制粉系统型式。参考制粉系统的磨煤机的推荐列表,针对该设计煤种,可采用直吹式中速磨煤机以及风扇磨煤机。

1.2 磨煤机选型方案的比较

1.2.1 风扇磨煤机与中速磨煤机的性能

根据风扇磨煤机与中速磨煤机的运行特点,分析比较了设备的性能结构与参数,如表2所示。

表2风扇磨与中速磨(HP)性能对比表

序号 项目 磨煤机(HP)风扇磨煤机11 电耗 电耗较低,一般为每吨煤8~9kW,但因磨煤机阻力较高,一次风机电机功率高[21]。干燥剂可由高温炉烟、冷炉烟以及热空气混合组成。根据燃煤水分,在运行中调节这三种介质的比例。12 噪音 噪音较小,距设备1m处的噪音小于85dB。 噪音较大。13 易损件寿命 磨辊及磨盘轴瓦的寿命约为8000h。 冲击板在运行中磨损大,寿命短。在大型S型风扇磨中,冲击板的寿命约为1200h。14 日常维修工作量 设备结构较复杂,日常维护要求较高,每年需更换耐磨件。 初投资低,维护量大,经常更换耐磨件。

1.2.2 各种方案的利弊分析

(1)对原煤水分的适应性

中速磨煤机用热风作为煤粉的干燥剂,入口处热风的温度一般低于400℃,干燥能力受到限制。风扇磨煤机抽取温度为900~1000℃高温炉烟作为干燥介质,干燥能力很强,再配以热风和冷炉烟,系统干燥出力的调节幅度大,对煤的水分变化适应性强。因此,燃用高水分(Mt>40%)和偏高水分(Mt为30%~40%)褐煤的锅炉,采用风扇磨直吹式制粉系统较好。对于燃用中等水分(Mt为20%~30%)褐煤的锅炉,其制粉系统采用风扇磨煤机和中速磨煤机均是可取的。

(2)磨损性和可磨性对制粉系统的影响

根据某些机组的运行经验,中速磨煤机在磨制褐煤时,褐煤与热风将在磨煤机中混合,当煤的水份降低至25%以下时,哈氏可磨系数(HGI)逐步上升,即可磨性提高,HGI值每提高10%,能使磨煤机出力提高约13%。本例工程的煤质磨损指数为2.0~3.5,属于较强,对中速磨煤机和风扇磨煤机都适用。由于磨煤机本体结构的原因,风扇磨煤机的最大弱点是磨损较严重,检修频繁,连续运行时间短。冲击板运行周期为2500~4000h,而中速磨煤机的磨损件寿命至少为8000h。试验结果表明,在煤粉细度相等的情况下,HP中速磨煤机的磨损率明显低于风扇磨煤机的磨损率(约4倍),而HP中速磨煤机研磨部件的金属利用率为50%,风扇磨煤机约为30%。相比而言,中速磨煤机研磨件的使用寿命更长。如果研磨部件的磨损率较大,将影响机组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

(3)制粉系统的漏风问题

风扇磨直吹制粉系统为负压运行,故漏风问题比较突出,制粉系统的漏风不可避免,这是造成制粉系统干燥出力不足的原因之一。由于漏风量大,燃烧用的二次风量减少,使燃烧工况劣化,并使经过空气预热器的风量降低,致使锅炉的排烟温度升高,降低了锅炉运行效率。

(4)煤粉含水分值的选取及干燥出力

煤粉含水量过大时,煤粉在炉内飞扬不畅,着火缓慢,燃烧不完全,制粉系统内的风粉混合物的露点高,易引起堵塞。对于挥发分高的煤种,如果煤粉过于干燥,将增加自燃和自爆的概率。对于褐煤煤粉水分的选取,风扇磨煤机按0.5~1倍的空气干燥基水分,因为风扇磨煤机磨制的煤粉较粗(R90=40%~50%),较高的送粉温度和较低的煤粉水份,才能确保可靠地燃烧。对于风扇磨煤机,采用了高温炉烟进行干燥。中速磨煤机磨制的煤粉较细,煤粉与热风的接触面积大,较高的水分也能保证良好的燃烧。所以,对于中速磨煤机,煤粉的干燥出力也是能满足要求的,干燥露点温度为57℃,不需要考虑结露风险。

(5)制粉系统防爆

褐煤具有高水分、高挥发分的特点。制粉系统不仅需满足干燥出力的要求,还要防止系统内出现自燃与爆炸等现象。风扇磨直吹式制粉系统引用炉烟进行干燥,呈惰化气体输送。风扇磨煤机一次风的出口温度为120~180℃,用高温炉烟干燥,可使系统内二氧化碳的含量大于4%。实际运行证明,应用这种配置方式,在干燥煤粉的同时,能有效地防止制粉系统的自燃和爆炸。对于中速磨煤机系统,需采取有效的防爆措施,在高于系统内风粉混合物露点4~6℃的前提下,磨煤机的出口温度不高于70℃,煤粉管道的设计流速,应选用较高流速值(推荐流速的上限值)。当磨煤机低负荷运行时,煤粉管道流速应大于18m/s,且设备及管道空间内无死角和积粉现象。制粉系统应设置有效的惰化措施和灭火系统。

(6)二种检修方案及费用

中速磨煤机和风扇磨煤机的检修方案及检修费用的对比,如表3所示。

表3风扇磨煤机与中速磨煤机的检修方案及检修费用

(6)二种设计方案相关设备的对比

二种制粉系统的方案中,主要设备及相关设备的电机功率对比,如表4所示。

表4二种制粉系统设备电机功率的对比表 (kW)

从表4可知,二种制粉系统中,中速磨煤制粉系统所用的设备较多,但总的电机功率相近。

综合各因素后,若选用风扇煤磨系统,虽然比较经济,投资小,但对电厂的后续维护及耐磨件的更换,将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最后采用了HP中速磨煤机热一次风机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

1.3 磨煤机性能参数计算

选择磨煤机的主要性能参数和公式计算,如表5所示。

表5磨煤机的主要性能参数

根据计算结果,选定的中速磨煤机型号为HP743,采用静态离心式分离器。

1.4 制粉系统主要参数计算

根据锅炉运行工况,对制粉系统的有关能参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如表6所示。

2 制粉系统的缺陷及优化

2.1 制粉系统的运行缺陷

针对该地区锅炉燃煤的特性,最终选择了中速磨煤机、直吹式制粉系统。在实际运行中,还是发现制粉系统的运行存在某些缺陷。

(1)制粉系统的排渣方式

表6锅炉制粉系统主要性能参数

因磨煤机的排渣门磨损,导致密封不严,存在不同程度的内漏和外漏。在出渣及转运过程中,时常有粉尘飞扬,污染了环境。

(2)气动插板式关断门的故障

磨煤机入口热一次风隔绝门,原采用气动插板式关断门(接口直径为1120mm)。但因结构繁琐,还有复杂的连锁动作,在运行中故障率较高。

(3)粗粉分离器的静态挡板

磨煤机出口的粗粉分离器,原设计为静态挡板式分离器,静态分离器对煤种的适应性较差。制粉系统的电耗高,飞灰含碳量较高,影响了锅炉的燃烧及效率,不利于节能环保。

(4)煤仓存在堵煤现象

煤仓偶尔存在堵煤现象,原煤斗尺寸直径为1000mm,转换为给煤机入口尺寸570×570mm后,通过法兰连接,方圆过渡节的设计长度为2m。由于收口过小,在使用38%全水分煤质时,造成了堵煤现象。

(5)磨煤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发现3台磨的负荷出力不一致,其中B、C磨煤机的出力明显低于保证出力值21.6t/h。

(6)出口装置及粉管被磨损

本例工程中,磨煤机的出口装置多为铸钢结构,粉管材料为10号钢。投入运行不久,磨煤机A的出口装置和粉管被磨损,出现了泄漏现象。

2.2 优化对策

(1)对排渣系统改造后,维持磨煤机原排渣出料口的有效通径。更换了排渣出料口以下的部分材料。配套系统采用全封闭结构,排渣门由原液压驱动,改为更加可靠的气动执行机构。

(2)为保证热风门开关动作可靠,并解决轴封漏灰等缺陷。在机组检修时,对磨煤机的入口热风门进行了改造,整体更换为气动翻板式隔绝门。

(3)选用动态分离器,对原静态挡板式分离器进行技术改造。相比原静态分离器,动态分离器增加了1台变频驱动电机,可控制分离器动叶的转速,调节出口煤粉细度,其变频控制柜安装在给煤机层,实现了远程调节功能。

(4)针对堵煤现象,解决的方法是在闸阀上部500mm处,增加振打装置。或者可对给煤机的入口进行改造,在征求制造厂同意的情况下,考虑增加给煤机的入口空间。

(5)3台磨煤机中,磨煤机B、磨煤机C的最大出力达不到理论值。通过停机检查,发现磨煤机A磨辊与磨碗的静态间隙为5mm,而磨煤机B、磨煤机C磨辊与磨碗的静态实际间隙分别为12mm,10 mm。重新调整了这2台磨煤机的静态间隙后,出力均能满足运行要求,达到22t/h。

(6)对出口装置的内壁进行改装

对磨煤机的出口装置内壁进行了设计修改,采取了防磨处理。采用耐磨复合钢内衬加陶瓷防磨相结合的形式,对磨煤机出口直管易磨损的1.5m区域,更换为不锈钢内衬陶瓷的结构形式,将直管其它易磨损区域更换为双金属耐磨钢结构。改造后,磨煤机顶部均未出现泄漏现象。

3 结 语

(1)总结了煤质对磨煤机及制粉系统选型的影响,对比了不同磨煤机的结构型式,最终决定选用HP中速磨煤机正压直吹式制粉系统。

(2)利用公式计算,确定了制粉系统的管道尺寸等参数。确定了磨煤机的最终型式。

(3)对运行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目前,运行缺陷均已消除,生产运行稳定。

(4)对于水分偏高煤种,当煤水分为16%~19%时,国内常选用风扇磨煤机,而本例工程中,煤种水分为18.64%及32%,同样适合中速磨煤机的碾磨,且运行状态良好。

[1]张方炜.高水分褐煤锅炉及其制粉系统设计[J].电力勘测设计,2007(6):46-50.

[2]马嘉鹏,萨如拉,袁喜明.燃烧高水分褐煤锅炉磨煤机制粉系统选型分析[J].内蒙古电力技术,2009,26(6):29-32.

[3]秦鹏,岳峻峰.HP863中速磨煤机磨制褐煤的试验研究[J].热力发电,2010,39(3):71-74.

[4]刘钢,谭红军,叶菲.大型褐煤锅炉及其制粉系统的特点与选择[J].电力建设,2008,29(5):54-57.

[5]王丽英.大型锅炉中速磨煤机运行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电站系统工程,2002,18(1):15-16.

[6]叶志强.中速磨煤机的改进与发展[J].机械制造,2001(9):17-18.

[7]胡萌平.电站锅炉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8]Modernpowerstatationpractice.VolumeB,boilersandAncillary Plant,Pergamonpress,1991.

[9]B.A.Folsom,M.P.Heap,J.H.Pohl.EffectsofCoalQualityon PowerPlantPerformancandCost.EPRI-CS-4283,Vol1.

[10]G.Q.FAN.N.W.REES.Aninterlligentexpertsystemfor powerplantcoalmillsupervisionandcontrol[J].ControlEng Practice.1997,5(1).

[11]西安热工研究院.超临界、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12]DL/T466-2004.电站磨煤机及制粉系统选型导则[S].

[13]DL/T5203-2005.火力发电厂煤和制粉系统防爆设计规程[S].

[14]LiJun,Wushaohua,Lizhenzhong.Ultra-supercritical-A PreferentialChoiceforChinatoDevelopCleanCoal Technology[J].Electricity,2004(4):30-35.

[15]阎维平.锅炉性能试验规程ASMEPTC4-1998[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DesignandSelectionofCoalMillerandPulverizingSystem

HUANGHui1,YNXin-wei2,GEYong-jian3
(1.HenanElectricityInvestigationandDesignInstitute,Zhengzhou450007,Henan,China;2.DongguanChinaPower NewEnergyThermalPowerCo.,Ltd.,Dongguan523127,Guangdong,China;3.NorthChinaElectricPower University,PowerEnergyandMechanicalEngineeringInstitute,Baoding071003,Hebei,China)

Bytakingthecoalpulverizingsystemofaboiler,thispaperstartswiththeanalysistotheeffectofcoal qualityoncoalmillmodelselectionandpulverizingsystem.Anditsummarizesconventionalpulverizingsystem proposalsandmakescomparisonandsummaryofdifferentcoalmillsandpulverizingsystems.Finally,thispaper determinesthepulverizingsystem,MediumSpeedMillPositivePressureDirectFiringCoalPulverizingSystemof Desiccant,whichconformstotheproject.Bycalculationoftwoimportantpartsofpulverizingsystem.Thispaper determinesthefinalcoalmillmodelandformulatesthepulverizingsystemdiagram.Regardingthedefectsinthe operation.Thefactsindicatethatthepulverizingsystemisstableandreliableafteroperation.

coalmiller;pulverizingsystem;design;plan;optimization;equipment;selection;calculation

TK223.25

A

1672-0210(2015)04-0017-05

2015-09-21

黄惠(1990-),女,助理工程师,从事火力机组运行方面的技术工作。

猜你喜欢
中速制粉褐煤
不同烘干温度下褐煤可磨性指数研究
330MW中储式制粉系统锅炉燃烧优化
播 黑 豆
大地的眷恋
初心入画
衡 山
小麦制粉企业实用检测技术概述
污泥掺混褐煤水热制固体燃料的理化特性
燃煤电厂制粉系统防爆措施探析
煤粒度对褐煤生物气生成的影响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