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友人: 他的凝视与他的世界

2015-01-13 02:34Toby
东方电影 2015年3期
关键词:肖像友人名人

文/Toby

严友人: 他的凝视与他的世界

文/Toby

历史,凝视着。

诸圣,凝视着。

他们,凝视着。

请留步,请关注,这里有一位站在边缘观察的雕塑家—严友人。

沧海横流,英雄本色。百年来,中国雕塑向何处去?有说回到秦汉的,有说全盘西化的。严友人则秉承和发展了恩师张充仁先生的艺术主张,高张“西法东魂”的气质,在雕塑界独树一帜。

在美专,与陈逸飞的友谊

1960年夏季,一个年轻人同时收到了两份邮件:上海音乐学院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录取通知。两个上海第一流的高等艺术学府同时为他敞开了大门。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他选择了美专,迈进了雕塑这个神圣而高雅的艺术殿堂。从此,一位艺术大家在这里诞生,一颗璀璨的艺术之星从这里升起,他就是以“雕塑生命”感动国人的中国雕塑界的顶尖级人物严友人。

在美专,陈逸飞是他的同学,他们长时间地在一起工作学习。二年级的时候,严友人曾以陈逸飞为模特进行写生。对他们来说,那是一个收获技艺和友情的时代。多年以后,陈逸飞病逝,严友人特地为老同学、老朋友创作了头像雕塑,并款款写道:“一路走好,好同学、佼佼者,为艺术而奉献了一切,遗憾撒落一地。只留下那折翅的蝴蝶在单飞的身影,祈望你的灵魂能够回眸,大视觉的事业,有我们来继续……”

1965年,严友人从上海美专毕业,进入上海油画雕塑工作室工作。在上海油画雕塑工作室的工作经历,使严友人熟悉了艺术庙堂的法度与规范。1985年,他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个工作室,成为一名职业雕塑家,摆脱了体制的束缚,他认定了更高更深的艺术目标,开始了对艺术真谛的不懈探寻。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感悟,使严友人扎扎实实地创造出一件件灵肉对话的神质之雕,奠定了他非凡的艺术成就。

生活的对象比过程更重要

2015年2月底,当本刊记者走进毗邻龙华古寺的“2577创意大院”的时候,上海的天空正罕见地落着冰雹。雕塑家严友人的工作室坐落于此,他隐身在此已有7年之久。与窗外的恶劣天气相比,工作室里温暖、柔和、雅致。严友人睿智、健谈、幽默,让人感到平实,但工作室里陈列的作品却让人感到他内心深处的生命张力,那是一种刚强、血性、凝炼的气质。只要不是处于创作状态,日常生活中的严友人就是一位随和的普通人,这与他作品中的性格截然相反。严友人对生活的过程态度淡然,对生活的对象却很重视,他会全身心地投入,去观察、体会、感知、热爱并表现他们。如果生活的对象触动了他,会促使他投入雕塑创作,再去感动大众。

肖像雕塑是雕塑中的至高境界,因它能更直接、更集中地体现人物对象的精神风貌,它最能体现雕塑家的功力。在严友人看来,即使一张极为普通的脸,由于生活经历的磨练,在不同职业岗位上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也会使其气势不凡、精神矍铄。所以,严友人选择肖像雕塑作为他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文化艺术名人更是首选。严友人认为文化艺术名人比其他人更具感情色彩和人格魅力,精神风貌也更为丰富多彩。每个人的脸就是一部书,就是一出戏,就是一段乐章,每一个文化艺术名人的精神世界、人生经历、风度气质在肖像雕塑中能有最具体和全面的诠释,并成为永恒的记录。无论社会舆论导向如何,无论被社会大众理解或误解,那些被雕塑的艺术形象所固化的他,就是他,一个具体实在的他。

真实的虚构与艺术之“骗”

面对众多的文艺界佼佼者,特别是一代宗师级别的,如何选择代表人物作为肖像雕塑来表现,严友人首先看他们对历史、国家、人民的贡献以及社会作用的大小,其次再看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受众层面的多寡。每一次肖像雕塑的创作就是一次精神世界和心灵深处的相互交流和对话,就是一次采访的过程,一次受教育和被感召的过程,但这不是欣赏名人的光辉轨迹,也不是纪念他们的谢幕或封笔,而是通过艺术化手法让文化艺术名人向今人袒露心底、直面灵魂,给人以震撼和启发,是一次真实的虚构。

无论创作哪位名人的雕像,严友人都会一丝不苟地查阅大量资料,他说:“只有彻底‘认识’了他们,才能明白在我雕刻的这个状态之下,他们正在想些什么”。他所创作的巴金像:老人紧锁着眉,右手握笔横在胸前。“他正在写《随想录》”,严友人这样解读,“在身体状况很糟糕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在思考、在反省,你看,他想要告诉读者:他会一直写下去”。

严友人的作品或是大气磅礴,或是浪漫飘逸,可说到工作的过程,他却连连摆手,“太辛苦了”。多年前他创作浮雕《地质大师》,说起这座现今被保存在南京地质博物馆的作品,严友人滔滔不绝:“创作时期正值炎夏,工作室没有空调,足足有40℃,只好搬来很多冰块,温度总算下降到了37℃”。于是,他“埋”在这些巨型冰块之中,每天坚持工作超过8小时,仅仅在45天之后,浮雕上的48名著名的地质院士就全部诞生了。

雕塑的辛苦绝不仅仅是严寒酷暑。在创作弘一法师的雕像前,他为了能够雕刻出人物的“空灵”感,索性前赴寺庙,做了一名居士。“记得那天因为要听师傅的教诲,我在地上足足跪了大半天,不吃不喝,汗流浃背,狼狈极了。”正是有了这样的经历,他雕刻时如有神助。“有很多外国人在观赏时好奇地问我,怎么能够把人物的眼神雕刻得如此空洞,又如此真实。”严友人笑了:“我想就是因为我真正理解了他吧。”

深受东方哲学的熏陶,严友人在作品中摒弃了“物象之象”,追求心中的“高蹈之象”。他在雕塑中注入了人性的哲理,以诗一般的隐喻与象征、幻想与夸张,使生命运动在凝固成雕塑的一瞬间,言简意赅地融入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所谓“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在他的作品中,处处可见神来之笔。他以“生死心切”的灵魂主线,坚守“雕塑生命”的严肃阵地。半个多世纪的艺术实践和修持,使他在思想的深处对“生存意义”这一最高目标的把握,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方式,以一种睿智和灵感,祈求众生驱散邪恶,摆脱痛苦,走出迷茫,传播真善美。每每一尊雕塑揭幕的刹那,往往伴之一片震撼与惊叹。

与严友人对话结束时,他拿出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篇论文,暂名为“艺术之‘骗’”,这是他多年来对于艺术功用和艺术形式的思考总结,他对此倾注了全部的精力,数易其稿。稿子捏在手上,很沉。

严友人,1943年5月出生,九三学社社员。毕业于上海美专雕塑系,师从张充仁,曾在上海油画雕塑院任职,1985年成为职业雕塑家。他在雕塑中,将西方的“法”与东方的“魂”结合起来,提出了“西法东魂”的艺术主张,努力探索开拓诗意雕塑的新语境,言简意赅,使雕塑成为意念的诗意表达,拙朴的造型里有丰富的内涵、观念和哲理。作为国内雕塑顶尖人物之一,严友人的作品多为追问生命的题材。他在对空间位置关系的凝视中准确把握了读心塑魂的生命符号,力求雕塑作品的整体大气魄。这些年由他创作的大量古今中外的名人肖像雕塑,得到业内和大众的高度赞赏,素有“名人之友”的美誉。

2014年,作为第16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的重要展览之一,“生命符号.读心塑魂——严友人肖像雕塑展”于10月16日至11月18日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盛大展出。此次展览是由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和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联合主办,上海严友人艺术工作室、澳大利亚米奥艺术投资有限公司联手著名策展人孙永康、Lisa承办的严友人首次个人肖像雕塑专场展览。这是对经典的严肃艺术一次见证和考验,也是上海国际艺术节历史上首次个人雕塑展和首次在上海举行的肖像雕塑个展。

TIPS

圈外“电影人”

同在艺术圈,隔行如隔山,这似乎是一个定论。可严友人从不拘泥于定规,他尤其钟情于电影艺术。他认为电影的造型必须有雕塑感,才会在视觉上冲击到灵魂。在他的成果中,赵丹、秦怡等电影明星的雕塑被认为是写实风格发挥到极致的上上之作,因为他们的“电影脸”基础实在是太好,才会让雕塑有神韵。

1999年,严友人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影片《紧急迫降》制作了长达48米的飞机模型,用水泥、钢丝构造机身,用玻璃钢、木材构造机翼。该片代表了当时中国电影特技制作的最高水平,他起到了关键作用。对于电影,严友人始终保有着较高的热情,他偶尔也会去电影院,看上一部电影,作为其接触雕塑世界之外的又一个触角。

猜你喜欢
肖像友人名人
致友人(组诗)
地毯肖像
叙利亚肖像
画肖像
《戏答友人》
《七律·答友人》书法
名人摔跤后
书画名人汇
《戊戌元日与友人通话》
书画名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