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岑溪市1996~2013年疟疾流行情况分析

2015-01-13 01:46梁宏燕陆正斌陈一虹黎启明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广西省疟原虫疟疾

梁宏燕,陆正斌,陈一虹,黎启明

(1.广西省岑溪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岑溪 543200 E-mail:593382809@qq.com;2.广西省梧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 梧州 543000)

岑溪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地处东经110°3′~111°22′,北纬22°37′~23°13′,国土面积2 783km2,辖14个乡镇,人口约91万;岑溪市属典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1.4℃,相对湿度81.4%,年平均降水量1 450mm,适合蚊虫孳生繁殖,主要传疟媒介有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岑溪市历史上为疟疾中高度流行区,1953年发病率高达3 114.12/万,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大规模防治,1989 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万以下,分别于1989年和1995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现场考核,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和消灭疟疾标准[1]。广西省岑溪市达标后的18年(1996~2013年)无本地病例发生,但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为探讨灭疟后期的疟疾流行态势,总结防治经验,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现对广西省岑溪市1996~2013年疟疾发病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组数据来自广西省岑溪市1996~2013年疟疾防治工作报表、检出的全部疟疾病例个案调查表等相关资料。

1.2 方法 对疟疾临床症状典型、临床症状疑似和不明原因发热等3种对象进行疟原虫镜检,对血检疟原虫阳性病例进行疫情报告及按我国《抗疟药使用原则与用药方案》[1]进行正规治疗,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收集病例发病时间、有无疟疾史、外出史和外来人口进入当地时间等流行病学有关资料,并将病例分为外出回归、外来人口两类进行整理统计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 广西省岑溪市1996~2013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7 例,均为输入性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19/10万,虫种均为间日疟。其中1998年报告病例最多为5例,发病率0.68/10万,2010 年以后无疟疾病例报告,见表1。

表1 1996~2013年广西省岑溪市疟疾发病及流动人口血检情况

2.2 血检情况

2.2.1 本地居民血检 1996~2013年广西省岑溪市共血检未外出本地居民12 614人,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

2.2.2 流动人口血检 1996~2013年广西省岑溪市共血检流动人口24 194人,检出阳性27例,全部为间日疟,阳性率为0.11%;其中血检发热病人9 984人,查出疟原虫阳性26例,阳性率为0.26%;血检非发热人群14 210 人,检出疟原虫阳性1 例,阳性率为0.01%,两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537,P <0.01),见表1。

2.2.3 不同类型流动人口血检 广西省岑溪市血检外来人口2 151人,检出疟原虫阳性15 例,阳性率为0.70%;血检外出回归人口22 043人,检出疟原虫阳性病例12例,阳性率为0.05%;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66,P <0.01)。

2.3 病例三间分布

2.3.1 地区分布 病例感染来源为海南省19例,广东省5例,四川省、安徽省和福建省各1例。

2.3.2 人 群 分 布 27 例 病 例 中 男 性24 例,占88.89%,女性3例,占11.11%;病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46岁,年龄病例主要集中于20~49岁年龄组,共25例,占92.59%;病例职业为农场(林场)种植12例、林场开荒造林8例、矿山采矿3例、割松脂(割胶)、学生、干部和经商各1例。

2.3.3 时间分布 病例除了1月份、11月份和12月份无分布外,其余月份均有分布,病例分布无明显季节规律,见图1。

图1 1996~2013年广西省岑溪市疟疾发病时间分布情况

3 讨论

从广西省岑溪市达到消除疟疾后18 年(1996~2013年)疟疾监测结果看,18年间岑溪市血检本地常住居民发热病人12 614 人次,检出阳性0 例,已连续18年未检出岑溪市本地感染疟疾病例;血检流动人口24 194人,检出阳性27例,阳性率为0.11%,从2010年起无输入性病例报告,岑溪市疟疾传播已得到有效控制,疟疾防治成果显著。

从输入性疟疾病例感染地点来看,在海南省感染的病例最多,占病例总数的70.37%(19/27),广东省疟区次之,占18.52% (5/27),四川、安徽及福建省疟区共占11.11%(3/27);病例以男性为主,占88.89%(24/27),年龄在21~46岁25人,占92.59%(25/27),这与较多青壮年男性农民工外出劳动、野外作业有密切关系,他们居住的工棚条件简陋、拥挤、防蚊条件差,蚊虫叮咬机会多,且农民工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而增加了感染疟疾机会[2];对病例发病时间进行分析,显示发病时间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数据提示全年均应对流动人口进行疟疾监测,尤其是从海南省及广东省林场、农场、矿山等疟区进入或返回广西省岑溪市的流动人口,不区分外来、外回、性别、年龄、职业均应列为疟疾监测的重点对象;鉴于流动人口中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0.26%)远远高于非热人群血检阳性率(0.007%),外来人口疟原虫阳性率(0.70%)远高于外出回归人口疟原虫阳性率(0.05%),因此,流动人口中的发热病人是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的重中之重,对外出回归人员及外来人员均应及时追踪采血检查疟原虫。同时加强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把流动人口疟疾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完善管理方法和条例,减少疟疾的传播,杜绝输入性疟疾的扩散,巩固灭疟成果,是今后疟疾防治工作的重点[3]。

研究表明,广西近年输入性疟疾病例均以从国外非洲、东南亚务工感染返乡发病为主[4],海南、广东已不再是广西疟疾病例的主体[5]。岑溪市从2002年起外出务工人员流向流量亦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流向海南、广东疟区(主要是林场、农场、矿山)从事劳动强度大且报酬偏低的野外作业(如开荒造林、割胶、割松脂、采矿等)人员,绝大部分已流向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室内手工业、服务行业为主[6],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同时到国外务工的人员还是比较少 这对减少疟疾感染回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岑溪市18年来尽管存在输入性疟疾病例,但没有出现一例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及继发病例,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岑溪市按照广西东部灭疟联防区的要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流动人口监测与管理措施,基本掌握了外出务工人员回归的时间和规律,对回归和外来人员及时采血镜检,疟疾病人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治疗,且足量疗程根治;二是加强了对外出务工人员疟疾防治知识宣教,使其自我预防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患疟疾后主动到务工所在地防病机构或返回原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诊治[7],这些措施对防止输入性疟疾病例的扩散起到了重要作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地方病防治局.疟疾防治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155-157.

[2] 张倩,邓平建,耿艺介,等.深圳市2006-2009年疟疾疫情监测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1):92-94.

[3] 覃志国.广西百色市疟疾防治措施及效果[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1,23(2):216-217.

[4] 黎军,毛玮,林康明,等.广西2011年疟疾流行状况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2):1504-1506.

[5] 林康明,黎军,韦树娇,等.粤桂琼三省(区)疟疾联防广西片区2012年疟疾疫情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4,14(11):1355-1357.

[6] 何启仁,梁宏燕,徐伟翔.岑溪市消除疟疾后12年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1):附页2-3.

[7] 林康明,黎军,李锦辉,等.2010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4,9(4):369-371.

猜你喜欢
广西省疟原虫疟疾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研究揭示疟原虫对青蒿素的耐药性机理
疟原虫可“潜伏”血液数月
绿色生态经济的减贫效果研究
绿色生态经济的减贫效果研究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
河南省首例输入性诺氏疟的诊断和分析
类人猴疟原虫:另一种可能感染人类的灵长类疟疾病原
贵港市水果产业在我国的地位及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