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特征模型构建

2015-01-14 21:55李维春谢开勇何承源
教学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胜任力模型因子分析

李维春+谢开勇+何承源

[摘    要]    遵循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运用文献分析、关键事件访谈和专家访谈等获取拔尖创新本科人才特质,进而设计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力调查量表,以我国5所高校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基于此,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了由26个胜任特征项目构成学习心理、现实基本能力、现实核心能力、潜在核心能力、自我效能五大胜任力维度的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力模型。该模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为高校拔尖创新本科人才选拔、培养和评价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    胜任力模型;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6-0055-04

近年来,为培养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高等教育界在国家层面和高校层面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国家层面上,2009年教育部启动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国内11所高校的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学科领域率先试点;中共中央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也先后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高校层面上,清华大学推出了“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了“致远学院”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等等。据陈金江[1]初步统计,在我国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创办新型学院或特殊班级形式的就有34所高校。然而,我国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式等瓶颈问题亟待突破[2]。本文认为,回答好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素质,也就回答了怎样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的问题。

1    文献回顾

在拔尖本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实践性上,刘海峰[3]认为精英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时代应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李先江[4]研究了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加快管理类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龚金利,杨君[5]对中南大学基础实验班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总结了理工科基础实验班在教学、科研实践上取得的成绩。黄敏、陈炎辉[6]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应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实现多元与综合化的培养评价模式。在创新本科人才的概念界定和能力界定上,杜枫,周冉[7]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分析了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认为本科拔尖创新人才是指既有健康的体魄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又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思想情操;既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又有初步的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既有优良的心理素质,善于独立思考,又有合作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张秀萍[8]从能力结构上提出了拔尖创新人才基本的素质特征即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及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本文将拔尖创新本科人才界定为:“具有高尚的人格素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卓越的学习能力、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具有奋进的改革精神的能够引领社会发展和国家进步的本科阶段人才。”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工具和量表设计

本文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建模。在量表设计上,首先根据文献回顾、关键事件访谈法收集了56项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特征。通过专家分析法和问卷初步测验,合并和筛选掉部分胜任特征,最终确定了34项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特征。以胜任特征为基础,编制“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特征调查问卷”。问卷由2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调查受访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性别”、“科别”三项内容。第二部分由34个题项构成,要求被试者对每一个胜任特征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问卷采用 Likert 5点记分法,“非常重要”计5分,“比较重要”计4分,“一般”计3分,“不太重要”计2分,“不重要”计1分,所有题项均采用正向计分。

2.2    研究样本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5所高校培优模式下的本科学生。共收回416份问卷,回收率为92.4%,有效问卷为372份,有效率为89.4%。

表1为样本第一部分的统计指标。从表中信息可以看出,样本的选取在年级结构、性别结构和科别结构3方面都比较合理,适合进行实证分析。

表1    年级、性别、科别交叉制表

年            性别                 科别               合计         比率

级     男生    女生      文科    理科       (人)       (%)

大一     43       33          27         49            76             20.4

大二     41       41          34         48            82             22.0

大三     61       36          39         58            97             26.1

大四     60       57          47         70           117            31.5

合计    205     167        147       225          372            100

3    实证分析

3.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问卷数据进行了二次因素分析,利用 SPSS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旋转方法选用方差正交最大旋转(V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第一次因素分析逐步剔除了责任心、个性突出等5项相关程度较低的胜任特征,合并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3项意思表达较相近的胜任特征,最终保留了26个胜任特征项目(见表2),使变异累计率趋稳定。

表2    胜任能力项目及其分数评定

序          项目         平均   标准     序              项目            平均   标准

号          名称           数       差       号              名称              数       差

1   基础知识          4.56   0.762    14  诚信正直                 4.47  0.842

2   抗压能力          4.56   0.688    15  交叉学科知识         4.47  0.732

3   国内国际视野  4.54   0.746    16  角色定位                 4.47  0.841

4   独立思想          4.53   0.682    17  反思能力                 4.47  0.838

5   解决问题能力  4.53   0.775    18  自学能力                 4.45  0.784

6   自我规划能力  4.52   0.778    19  专业知识                 4.44  0.824

7   人际交往能力  4.52    0.71     20  进取心                     4.44  0.881

8   时间管理能力  4.51   0.782    21  集体荣誉感             4.44  0.855

9   表达能力          4.50   0.751    22  知识共享能力         4.41  0.856

10  成就动机          4.49   0.743    23  敢于超越                 4.41  0.837

11  学风严谨           4.49   0.816     24  学习与科研平衡能力 4.4   0.899

12  知识迁移能力  4.49    0.74     25  科研创新能力         4.39   0.86

13  自信                  4.48   0.835    26  逆向思维                 4.36  0.862

将保留下来的26个胜任特征项目进行第二次因素分析,得到的KMO 值为 0.919, 根据kaiser给出的因子分析的标准,KMO>0.9,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的卡方值为5894.981,sig.<0.001,拒绝零假设(零假设相关系数矩阵是一个单位阵),样本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见表3)。

表3    KMO检验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KMO统计量                          0.919

卡方值                  5894.981

巴特利特球度检验 自由度(Df)           325

显著性(Sig.)        0.000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确定因素数目的准则,第二次因素分析共抽取了5个特征值大于1的因素。5个因素共解释了总方差的61.046%(见表4)。

抽出的5个因素构成了拔尖创新人才胜任特征的5个不同的维度。第一个因素包括6个项目,第二个因素包括9个项目,第三个因素包括4个项目,第四个因素包括4个项目,第五个因素包括3个项目(见表5)。

表5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成分

1           2             3             4            5

角色定位                            0.902

集体荣誉感                        0.871

进取心                                0.876

自信                                    0.926

诚信正直                            0.906

学风严谨                            0.941

基础知识                                          0.480

专业知识                                          0.657

交叉学科知识                                  0.639

知识迁移能力                                  0.678

解决问题能力                                  0.684

时间管理能力                                  0.625

表达能力                                          0.542

人际交往能力                                  0.639

抗压能力                                          0.485

独立思想                                                                       0.560

自学能力                                                                       0.706

逆向思维                                                                       0.648

敢于超越                                                                       0.565

科研创新能力                                                 0.649

反思能力                                                         0.626

知识共享能力                                                 0.654

学习与科研的平衡能力                                 0.740

自我规划能力                                                                                0.567

成就动机                                                                                       0.612

国内国际视野                                                                               0.763

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旋转方法:方差极大法旋转

3.2    因素命名

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建立的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由5个维度、共计26项胜任特征构成,5维度分别为学习理念、现实基本能力、现实核心竞争能力、潜在核心竞争能力、自我效能。

因素1包括6个项目,分别是角色定位、集体荣誉感、进取心、自信、诚信正直、学风严谨。这些项目反映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角色认知水平、对拔尖创新人才的总体认识以及基本要求,其将直接影响到拔尖创新人才的行为表现取向。因此,因素1被命名为“学习理念”。

因素2包括9个项目,分别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知识迁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抗压能力。这些项目反映了拔尖创新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英语、计算机、数学等基础知识,还需要牢固的掌握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学习相关学科的交叉学科知识。在学习的同时,需要掌握相关的基本表达技能和交往技能,还需要能够承担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压。这9个项目反映了拔尖创新人才需要整合的基本知识结构和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拔尖创新人才只有具备相关知识结构和技能,才能有效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学习。因素2被命名为“现实基本能力”。

因素3包括科研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学习与科研的平衡能力4个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在本科学习阶段中需要具备的科研创新基础以及作为一名拔尖创新人才在科研创新过程中需要广泛的进行知识分享,需要将科学研究和日常的学习相平衡的能力。这些能力能够在表面层次将拔尖创新本科人才与普通本科人才相区别开来,是拔尖创新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因此,因素3被命名为“现实核心竞争能力”。

因素4包括4个项目,分别是独立思想、自学能力、逆向思维、敢于超越。这些项目反映了拔尖创新人才在进行科研创新活动中需要具备的突出的个性特征。拔尖创新本科人才的这些能力是无法直接观察的,同时也能够将拔尖创新本科人才与普通本科人才相区别开来。因素4被命名为“潜在核心竞争能力”。

因素5包括3个项目,分别是自我规划能力、成就动机、国内国际视野。这些项目反映了拔尖创新人才的视野广度和对实现个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动机。因此因素5被命名为“自我效能”。

3.3    信度检验

调查问卷的稳定性或可靠性是量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一个好的测评量表,其测量的结果是可靠的,多次反复测量其结果都保持一致。因此,对量表的稳定性或可靠性的研究,就需要进行信度分析。本文采用最常用的克朗巴哈(Cronbach) 系数信度测量方法对测量变量信度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显示:总体克朗巴哈(Cronbach) 系数为0.913(>0.7),见表6,说明问卷的信度比较高,测量结果比较可靠。

表6    可靠性统计(Reliability Statistics)

Cronbach's Alpha系数    标准化Cronbach's Alpha系数    项目数

0.914                                           0.913                          26

4    研究结论

实证研究发现,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特征模型包括学习理念、现实基本能力、现实核心能力、潜在核心能力、自我效能五个维度,共计26个胜任特征项目。通过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具备明确的学习理念,清楚自身的角色定位,在优秀的学习集体中保持集体荣誉感,自信进取,保持严谨的学风是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力的前提。拔尖创新本科人才只有具备明确的学习理念,才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才能时刻保持竞争力。高等学校在选拔拔尖创新本科人才时,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明确的学习理念也是高校在选拔拔尖创新本科人才中应当注意的重要环节,在操作上可利用专门的心理测评工具进行选拔测评。

2)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等知识结构,具备解决问题、人际交往、表达能力和抗压能力等现实基本能力是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力的基本要求。高校在培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时,应当以培养其现实基本能力为基础,为培养拔尖创新本科人才的进一步学习和创新实践打好坚实的地基。

3)科研创新能力、反思能力、知识共享能力、学习与科研的平衡能力等现实核心能力是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力的重点。拔尖创新人才只有具备这些现实核心能力,才能从外显状态将自己与一般本科人才区别开来,才能在科研创新上有所突破。目前,不少高等学校选拔拔尖创新本科人才的目的大多是为其研究生阶段培养优秀的生源,故在培养重点上主要是其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培养,在科研创新能力上的培养力度并不占太大比例。在对拔尖创新本科人才的日常培养中,建议注重其现实核心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科学研究兴趣。

4)独立思想、自学能力、逆向思维、敢于超越等潜在核心能力是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胜任力的关键。“为什么中国高校培养不出顶尖人才?”大师钱学森生前发出这样的疑问。高校教育在各领域、各行业均培养了人才,但培养的人才大多是各专业的通才、专才。真正具备拔尖创新能力,能够改写时代历史的人才寥寥无几。中国长期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和大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培养的学生缺乏独立思想、自学能力、逆向思维、敢于超越等潜在核心能力。这些潜在核心能力就如同冰山下看不见的部分,能够将拔尖创新人才同培养的通才从本质上区分开来,也是拔尖创新人才改写时代命运的关键胜任特征。高等学校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应当注重在独立的学术思想、自学能力、逆向思维等能力方面进行合理引导,并将潜在核心能力的培养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

5)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自我效能维度是拔尖创新人才胜任特征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自我规划能力、成就动机、国内国际视野等能力的培养是其迈进社会、走向成功的重要铺垫,高校应该注重拔尖创新本科人才自我效能的合理引导。

5    研究展望

胜任特征模型是近几年人力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研究条件的限制,本模型在样本的多样性和样本数量上面还存在不足,其代表性还有待考究。关于本模型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不同科别、不同年级的胜任力品质差异,找到提升不同性别、不同科别、不同年级拔尖创新学生胜任能力的方法;可以在学生毕业到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其在单位的工作表现进行追踪评价,分析胜任特征模型与院校学业成绩、单位工作表现的关系,探讨拔尖创新人才胜任特征模型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性等。

参考文献

[1]陈金江.中国大学本科精英学院运行模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2]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9):19-23.

[3]刘海峰.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性[J].东南学术,2002,(2):29-32.

[4]李先江.地方高校管理类本科专业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基于湖北省属高校的实证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2,(8):169-172.

[5]龚金利,杨君.基础试验班培养模式探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25-227.

[6]黄敏,陈炎辉.我国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985工程”大学《2010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文本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51-56.

[7]杜枫,周冉.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5-16+34.

[8]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9-15.

猜你喜欢
胜任力模型因子分析
胜任力模型在煤炭销售企业人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电子商务专业大学生素质结构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基于团队胜任力模型的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团队构建
绩效提升视角下卷烟零售终端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新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