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高》与蜀地重阳习俗

2015-01-14 18:02李海朝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启迪杜甫

李海朝

【摘 要】通过杜甫《登高》了解当时蜀地的重九习俗,对于加深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作品进行创作发生方面的关照,对于作家创作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对读者也会有所启迪。

【关键词】杜甫《登高》 蜀地重阳习俗 启迪

【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045-01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逐步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易经》曾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叫重阳,也称重九。因与“久久”同音,则有长久长寿的含义。诗词曲赋中有不少重阳抒怀的诗词佳作,杜甫《登高》就是其中之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是大历二年(767年)在蜀地夔州(今奉节)所作,有极高的艺术成就。纵观全诗,“悲”字贯穿始终。仔细挖掘,不难发现,此诗的创作与当时重阳节的各种风俗息息相关,重阳风俗或成为此诗创作过程极其重要的线索。

一、登高风俗与生命意识

唐代重阳登高的习俗在蜀地比较盛行。如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月令》:“重阳日,必以看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李白《九月十日即事》云:“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而杜诗《登高》从诗歌标题、写作内容看,正是于重阳节登高后写下本诗的。

九九重阳后,秋季萧瑟更为显明。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人于此时登高远望,一览天地衰颓,遂看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由得联想到自己身世遭际、家国之悲,遂产生“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之情。生命意识如积压在心头的烈火,在登高之后,忽然被点燃,将‘秋看成是人类生命的衰老命运在自然界的一个缩影。”诗人由“无边落木萧萧下”与“不尽长江滚滚来”强烈对比中的秋景,想到了自己的生命和处境,大有“人生易老天难老”之叹,而这种感叹既有对生命长度的担心,如“百年”“多病”“繁霜鬓”;更有对生命质量的忧虑,如“万里”“常作客”“独登台”“艰难”“潦倒”。景物的萧煞,情感的凄凉,无不是对自身价值的追问和哀叹。而这一切都是由重阳节登高习俗所引发,没有重阳登高习俗,他就不会见到萧杀之秋,也就不会有《登高》之诗。后面的身世之感和自我解嘲,也便成了诗人登高之后,生命意识被唤醒时的自然之举了。随之而来的遍插茱萸和饮菊花酒习俗,恰是作者对生命长度和质量的思考与关注。

二、遍插茱萸与身世之感

古代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风俗,因此重阳节又被称为“茱萸节”。重阳佩戴茱萸的习俗在唐代非常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是日,人们或将其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或直接插在头上的。“遍插茱萸”遂成了重阳亲朋好友团聚、其乐融融的象征。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这首诗中,我们不难发现遍插茱萸的背后,还隐含着与家人、亲友团聚的深层内涵,在众人皆会亲朋的重阳节,看到他人享受团聚之乐,羁旅之人怎能不更“倍思亲”,怎能不起“望乡意”,触景生情,杜甫不由得联想起个人身世际遇,遂生悲戚之感。常年万里作“客”,年迈不能回家,在萧瑟秋景中,独自一人登高远望,看到众人皆插茱萸,不由得联想到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际遇,发出“何日是归年”的叹息,这种感情与王维是一致的,只不过杜甫的身世更加凄惨和复杂。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的相继辞世,如浓云一般压在心头。为了排遣郁闷而抱病登台,秋江景色的渲染,众人的团聚嬉笑与孤身一人凄惨境况的鲜明对比,怎能不触发作者思念亲人、故友之情,怎能不抒发长年飘泊、病老孤愁之感慨。本诗虽未写“遍插茱萸”之俗,但于行文之间,可以深刻感受到重阳团聚给诗人造成的精神震撼,成为由写景转到抒情的一条潜在的导火索。

三、饮菊花酒与自我解嘲

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据《西京杂记》载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指出,菊花具有“治头风、明耳目、去瘘瘅、治百病”的功效。所以后来饮菊花酒逐渐成了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尤其是在重阳时节,更要饮菊花酒。因饮菊花酒的另一作用,就在于营造节日氛围,借以排遣悲秋以及衰老所带来的抑郁之情。这一习俗不但体现了古人强烈的生命意识,而且对本诗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杜甫不但要面对垂垂老矣的客观情况,尤为悲哀的是连“黄酒一醉”的权利也被各种原因所剥夺了。“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久客他乡,备尝艰辛,愁恨深深,催人衰老;艰难愁苦加之衰老,愈使诗人心灰意冷,需要借酒浇愁,却偏偏因病不能喝酒,更愈增烦恼……,仔细品读,可以发现,在“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等现状描绘的层层递进后,作者笔锋一转却呼出一句“新停浊酒杯”。杜甫以此结尾颇有自我解嘲的味道。诗人在重阳节独自一人在他乡登高望远,不能和家人亲友团聚,享受遍插茱萸的乐趣,仅存的独饮一杯菊花酒的愿望,也被自己“潦倒”的现实无情剥夺。饮酒此事虽小,但可以喻大,以这样一件小小愿望不能实现来结尾,透露了深深之“悲”,在出人意料中深化了主题,且颇具生活情趣。

四、创作发生与重阳习俗

综观杜甫《登高》一诗的创作发生过程如同一部风俗纪录片,向读者勾勒了唐代蜀地重阳登高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说没有重阳风俗的盛行,就不会有杜甫重阳登高的行为;没有重阳登高的行为,就不会见到此时此地的景物;没有见到此时此地之景,就不会引发作者“漂泊西南天地间”之情;没有插茱萸、祈求长寿、饮菊花酒等习俗,就不会有作者的百感交集之情。

了解当时蜀地的重九习俗,对于加深对本诗的理解与鉴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作品进行创作发生方面的关照,对于作家创作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对读者也会有所启迪。

猜你喜欢
启迪杜甫
智珠2则
北京冬奥会NTO之旅,启迪教研工作
一朵小红花
登高
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
拥抱改变
自然的启迪
“不等于”启迪
杜甫诗句填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