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体质与中医“治未病”

2015-01-14 10:59宋辰斐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4年9期
关键词:治未病生病体质

宋辰斐

开篇语

宝宝的健康是爸爸妈妈的心头大事。

宝宝一生病,打针吃药自然少不了。

中医在儿科保健方面有着其独特的思维方式,讲究防病重于治病,通过调理改善体质,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吸收这种传统医学带来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照顾宝宝的健康!

专家简介:虞坚尔,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师从上海市名中医朱瑞群教授,在中医儿科及中西医结合儿科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尤擅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小儿肾脏疾病及小儿营养性疾病、紫癜、疑难杂病。

门诊时间:周二上午(专家门诊,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周二下午(特需门诊,上海市中医医院总院),周三上午(特需门诊,上海市中医医院石门路门诊部)

中医的重要理念:“治未病”

中医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概念,而具体到宝宝身上,如果家长在宝宝健康时注意调养,就可减少宝宝生病的机会。脏腑娇嫩是宝宝的生理特点,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亚健康和疾病易感的状态,且小儿阴阳生理平衡处于动态变化中,可塑性强。所以对于健康或亚健康的宝宝,“治未病”都非常重要。

中医的“治未病”思想和现代的预防医学也是一致的,我们不能每次都在生病之后再去治疗,而要赶在疾病发生之前就要做好预防工作,主动减少疾病的发生。

为什么有的宝宝容易得病,有的少生病!

疾病的发生不是一两天形成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同样情况下,为什么有的宝宝容易得病,而有的宝宝少生病?为什么有的宝宝容易反复得同一种疾病;其实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和宝宝的体质有关。体质是影响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果不把体质调理好,疾病就容易反复发作。只有把原本的体质调理好后,才能从源头切断疾病的发生,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9大宝宝的体质类型:

1.平和质——最健康

特征:这类孩子体形匀称健壮,面色、肤色润泽,目光有神,精力充沛,睡眠、食欲良好,大小便正常,平时患病较少。

易患疾病:此类宝宝不易患病,即使患病也容易恢复。

饮食调养:饮食应有节制,不要过饥过饱,不吃过冷过热食物,粗细粮要合理搭配, 少食过于油腻及辛辣之物。

2.气虚质——易疲乏

特征:这类孩子肌肉松软,讲话声音低弱,走路上气不接下气,出汗多,易累,易感冒。

易患疾病:反复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厌食、疳积、呕吐、腹泻。

饮食调养:多食鸡肉、白扁豆、香菇、山药、大枣等;少食耗气食物,如空心菜、生萝卜等。

3.阳虚质——不耐寒

特征:这类孩子肌肉不健壮,常感到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吃或喝凉的食物感到不舒服,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而量多。

易患疾病:腹泻、厌食、肾病、哮喘。

饮食调养:多吃羊肉、虾、栗子、韭菜、橘子等,平时少食生冷黏腻之品。

4.阴虚质——口咽干

特征:这类孩子体形多瘦长,手脚心发热,面颊潮红,眼干,口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结,性情急躁,舌质偏红、苔少。

易患疾病:咳嗽变异性哮喘、哮喘、肺炎、支气管炎。

饮食调养:可多食鸭肉、绿豆、冬瓜、赤小豆、荸荠等甘凉滋润之品,少食羊肉、辣椒等温燥之品。

5.痰湿质——体肥胖

特征:这类孩子体形肥胖,汗多黏腻,肢体酸困沉重,经常感觉脸上有一层油,嘴里常有黏黏的或甜腻的感觉,喉中老有痰,舌苔较厚。

易患疾病:感冒、支气管炎、肺炎、哮喘、湿疹、荨麻疹、腹泻等。

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为主,多食薏仁、白扁豆、冬瓜等,控制甜、黏、油腻食物摄入。

6.湿热质——性多躁

特征:这类孩子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生粉刺,皮肤瘙痒,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

易患疾病:外感发热、口腔溃疡、哮喘、湿疹、荨麻疹、腹泻等。

饮食调养:饮食以清淡为原则,多食绿豆、冬瓜、藕、荸荠等甘寒、甘平食物,少食羊肉、韭菜、辣椒等辛温助热食物。

7.血瘀质——色晦黯

特征:这类孩子面色偏暗,舌下的静脉瘀紫,皮肤粗糙,有时在不知不觉中会出现皮肤瘀青,牙龈容易出血。

易患疾病:肺炎、哮喘、肾病、紫癜等。

饮食调养:可多食萝卜、金橘、柚、山楂、醋等食物,少食肥猪肉等滋腻之品。

8.气郁质——胸胀满

特征:这类孩子体形偏瘦,常感闷闷不乐、多愁善感,两胁部胀痛,胸闷,无缘无故地叹气,喉有异物感。

易患疾病:胃炎、腹痛、腹泻、哮喘等。

饮食调养:多食小麦、芫荽、葱、蒜、萝卜、金橘、玫瑰花等食物。

9.特禀质:

特征:多为过敏体质者,常表现为对季节气候适应能力差,皮肤易出现划痕,易形成风团、瘾疹、咳喘等。

易患疾病:先天性疾病、遗传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等。

饮食调养:饮食宜清淡、均衡,粗细搭配适当,荤素搭配合理,少食鱼、虾、蟹等发物及含致敏物质的食物。

家长只有先了解宝宝的体质分类,在平日的生活中就选用相应的调理方式。在疾病未发生之前,事先做到预防,比得了疾病再去治疗要好很多。

小贴士:三暖二凉——生活起居中的“治未病”

想孩子少生病,在日常起居中我们也要注意,做到“三暖二凉”。

背暖: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机会。“适当温暖”,就是不可“过暖”,过暖则背部出汗多,反而因背湿凉而患病。

肚暖: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睡觉时围上肚兜,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足暖:脚部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外界气候变化。

头凉: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心胸凉:穿着过于厚重臃肿,会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穿着过厚,还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

猜你喜欢
治未病生病体质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问答
中医“体质”回答
预防做好 牛生病少
28天吃出易瘦体质
“生病”的一天
生病的快乐
生病真难受
大学生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防治
孙思邈治未病观与养生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