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潼唐代窖藏佛教铜造像制作工艺的研究*

2015-01-15 09:17李晓岑
关键词:临潼佛像菩萨

刘 杰,李晓岑,武 梅

(1.北京科技大学 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 100083;2.临潼博物馆,陕西 西安 710600)

陕西临潼纸李通灵寺和邢家村窖藏[1]出土过大量隋唐时期的鎏金铜造像.临潼博物馆现存有32件邢家村窖藏鎏金铜造像,包括4件道教老子像,发掘者对造像进行了论述[2].本文利用便携式X荧光仪对这批铜造像进行科学分析,期望可探知隋唐时期铜造像的制作工艺.

1 鎏金铜造像的基本情况

临潼博物馆藏有32件鎏金铜造像,其中刻铭造像两件.一件纪年在一残缺床腿上,刻有“武德三年二月四日”;另一件纪年镌刻在一观世音的足床正背面,左腿处刻“供养天宝九载造”.从这两处铭刻,可知这批文物都是初唐至盛唐时期的文物[1]8.窖藏发现时,造像散乱摆放在地窖内,发掘者对其进行了拼装.此前发表的文章对其中几件佛道教造像进行了研究,现就几件有特点的铜造像做简单介绍(详见图1~图12、表1).

表1 临潼博物馆藏部分铜造像样品Tab.1 Samples of Bronze statues in Lintong Museum

续表1 临潼博物馆藏部分铜造像样品

续表1 临潼博物馆藏部分铜造像样品

图1 标本01佛坐像Fig.1specimen 01of Buddha statue

图2 标本02佛坐像Fig.2specimen 02of Buddha statue

图3 标本03佛坐像Fig.3specimen 03of Buddha statue

图4 标本04佛坐像Fig.4specimen 04of Buddha statue

图5 标本05菩萨立像Fig.5specimen 05of Bodhisattvas

图6 标本06菩萨坐像Fig.6specimen 06of Bodhisattva statue

图7 标本07菩萨坐像Fig.7specimen 07of Bodhisattva statue

图8 标本08菩萨坐像Fig.8specimen 08of Bodhisattva statue

图9 标本09观世音菩萨坐像Fig.9specimen 09of Arya Avalokiteshvara statue

图10 标本10菩萨立像Fig.10specimen 10of Bodhisattvas

图11 标本11观世音菩萨立像Fig.11specimen 11of Avalokiteshvara Bodhisattva statue

图12 标本12观世音 菩萨立像Fig.12specimen 12of Avalokiteshvara Bodhisattva statue

2 制作工艺的揭示

佛教造像一般作为宗教精神的寄托,制作需要十分精良的工艺和疏朗的美学造诣.工匠在制作出造像后,一般都会对造像进行大量的细节处理,期望可以展示出完美的作品.并且佛像表面一般都会进行鎏金处理,使佛像更加符合宗教需求和信众的审美感官需要.对13件标本进行细致观察,依然可以发现原有的铸造痕迹,揭示佛像的制作工艺.

在造像标本07的床座处发现范线痕迹,兽与像结合处也有痕迹.造像标本09的头部后侧也有似合范线痕迹.并且造像全身都有刻划、錾刻的痕迹.

图13 标本13菩提树形七化佛造像Fig.13specimen 13of the bodhi tree seven statues of Buddha

图14 标本07床座处的 合范线Fig.14specimen 07of the van line of the bed seat

图15 标本07像与兽结合处的范线痕迹Fig.15specimen 07of the van line of statue and auspiciou

图16 标本09头部后 侧合范线痕迹Fig.16specimen 09of van line traces of back of the head

通过对13件标本观察,可以得知,佛像主体应都为范铸法制作而成,但不排除有部分修饰部分为失蜡法制作.对于失蜡法的争论,文章颇多讨论激烈,在此不赘述各方论点及论据.但通过目前观察分析,肉眼辨识只能称为疑是失蜡铸造佛像及背光等,还需要更加深入借助如工业CT等科学手段来分析(图17~18).

图17 标本09造像两侧飘带Fig.17specimen 09of ribbon of both sides

图18 标本09背光Fig.18specimen 09of backlight,lost wax production

造像经过铸造后基本成型,但表面不平整,范铸时留有斑痕,造像的轮廓也比较粗糙,这时需对器物进行整形如切削工艺(见图19)等.随后为了达到审美及宗教意义等要求,需要对造像进行表面装饰如鎏金(见图10)、錾刻(图12,佛像背光)和镶嵌(图6)等.

图19 标本07床座底部打磨切削痕迹Fig.19specimen 07of bottom of bed grinding cutting marks

在制作佛像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方法,希望可以得到最好的审美及宗教效果,本文通过便携式X荧光对13件标本进行成分分析,发现这批造像基本上为铅锡青铜造像.仪器还检测出砷元素的存在,但是因标样缺乏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科学分析才能证实,具体分析数据请见表2.

表2 便携式X荧光仪检测结果Tab.2 Detection results of portable X fluorescence detector

续表2 便携式X荧光仪检测结果

从折线图(图20)可以看出,铅锡含量的变化,趋同于一致在15%左右波动,仅在标本2、10及12,三件样品中变化较大.标本样品中铜含量变化相差30%左右,可能与不同制作者铸造有关.并且唐玄宗时期颁布《严申铜禁制》[3]158和《禁坊市铸佛写经诏》[3]177,禁止买卖铜和锡两样金属以及坊市铸佛泛滥,也可能触使更多佛像艺人或供养人采用相对便宜的铅等金属制作佛像.铅、铁以及多种铅合金制作的造像,往往不够美观,可能需要后期进行表面处理.

图20 13件标本样品基底成分检测折线图Fig.20the chart of the base composition of 13specimens

3 结论

通过对13件标本的肉眼观察及便携式X荧光光谱仪的分析,大致可以得知,这批造像基本上是范铸法制作而成,不排除有部分造像及背光使用失蜡法制作的可能性.对其表面成分的检测,可得知全部为铅锡青铜造像,锡含量与铅含量波动相近,都在15%左右,仅有个别例外.部分样品的铅含量偏高,排除仪器检测原因外,可能有如下两种原因:一是主动使用过量金属铅,增加铜液流动性以及降低成本;二是被迫使用大量金属铅,因为国家禁止买卖铜锡两种金属.铅及铅合金制作的佛教造像不够美观,往往会在表面进行鎏金或者泥金处理.鎏金工艺与泥金工艺的差别,在本次样品观察中,并没有找到切实的证据,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分析与研究.中国使用失蜡法制作佛教造像的具体年代,目前并不清晰.对于失蜡法铸造佛教造像,是否是外来工艺,目前也没有证据.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研究.

致谢:衷心感谢陕西考古研究院杨军昌研究员,为本研究可以进行提供的帮助.

[1]临潼博物馆.陕西临潼邢家村发现唐代鎏金铜造像窖藏[J].文物,1985(4).

[2]赵康民.临潼发现两百多尊铜造像[J].文博,1984(1):52.

[3](清)董诰等纂修,孙映逵等点校.全唐文[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58.

猜你喜欢
临潼佛像菩萨
菩萨蛮·花明月黯笼轻雾
佛像面前的 菩萨
刘红卫
尼玛泽仁佛像画欣赏
临潼石榴
辽代八大菩萨造像研究
强力打造《临潼预防之窗》突出临潼特色
佛像面前的菩萨
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去临潼泡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