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山歌初探

2015-01-15 00:26周志强
艺海 2014年9期
关键词:山歌歌谣长沙

周志强

〔摘要〕长沙山歌发源并广泛流传于长沙县及周边地区,是保存古老形态较好,易传承演唱,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谣。通过分析田野考察所收集的上千首山歌,探寻长沙歌谣的艺术形式与内涵,力求挖掘长沙山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长沙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

长沙山歌和中国其他地域的民歌一样,记载了我们祖先的劳动、生活、爱情和习俗,存储着数千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凝集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本文针对长沙山歌的定义、渊源、特点、歌词几方面进行梳理,具体分析其艺术形式与内涵,力求挖掘长沙山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长沙山歌的定义

长沙山歌流布于浏阳河、捞刀河中下游地区及湘江两岸,是人们在各种个体劳动和生活中,如行路、农耕、砍柴或民间歌会上自娱自乐演唱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的民歌,它具有个体劳动者咏唱,歌腔自由舒展,歌词随意发挥,自娱自乐等基本特征。因此,它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它是历代长沙人民生活习俗和劳动生产的真实写照,它完美的歌词、独特的发声,形成了它独有的民间音乐特色。

二、长沙山歌的渊源

长沙县是长沙山歌发源和流传地区,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为湖湘文化积淀之地,素有文化古县之称。县域民间音乐以湘剧、昆剧为主要曲调,而长沙地方的山歌歌词平仄比较自由,讲究音韵,是以长沙方言为依据演绎而成的。

古长沙县属楚国辖境,域内的民间文化及民间信仰,具有独特的“湘楚”特色。从屈原根据这一带民间歌曲而创作的《楚辞》中,就可略知当时民间音乐的风格,它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充满了大胆的想象与追求。《汉书》云:“自孝武立乐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这表明楚之歌谣实为民间歌谣,能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风俗习惯。流传至今的长沙山歌有动人的歌词,曲调也清新脱俗,别具一格,仍是浪漫主义创作风格的延续。上世纪八十年代辑录的《中国民间歌谣集成长沙县卷》中,收集整理了长沙山歌近千首,长沙山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收集到有价值的长沙山歌百余首。由此可知长沙山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长沙山歌的特点

长沙民间流传的山歌,唱法多样,各有特点,地域不同,唱法也不同,从各个角度反映了长沙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山歌在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插田、车水、砍柴、放牛等劳动场合都要唱山歌,过去甚至有“踩田不打歌,扮谷挑空箩”之说。

千百年来,长沙山歌在长沙县农村广为流传,其内容极为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通常为七字四韵,五句为一首。如《打支山歌把姐逗》:“打支山歌把姐逗/看姐担头不担头(担头:方言即回头)/如有姻缘(你)担头看/冇得姻缘(你)莫担头/免得我郎带忧愁。”它的第五句,既是全段词意的高度概括,也是道破主题,深化主题的画龙点睛之句。

长沙山歌无论长歌短歌都是五句一首或五句一段,其中三、四句可以排多字长句,又叫数板句子(俗称多字句)。如《郎在外面打山歌》:“郎在外面打山歌/妹在房中织绫罗/咯不晓得何之个,上屋下屋,岭前坳背,巧娘巧爷,生出咯样聪明伶俐的崽(何之个:方言即哪个)/打出咯样干干净净、索索俐俐、钻天入地,飘洋过海的好山歌/绫罗不织(我)听山歌。”数板句子的出现,不但扩大了歌词篇幅和内容范围,也突破了七字四韵、五句的呆板句式结构,而且大大增强了歌词语言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使它更加地方化、民族化和典型化。它篇幅短小,具有特殊节奏,音韵、章句、曲调等特点。

长沙山歌是用十分单纯的声腔唱出来的,不需要乐器伴奏,因为它无固定曲谱,唱者任意发挥,音色十分古朴,一人唱的与另一人唱不一样,所以无法记谱。目前,声乐界无法掌握长沙山歌这种原始又古朴、奇特而又高亢的声腔。

长沙山歌的节拍,除“哼山歌”外基本上属于自由节拍,当地人归纳为“打山歌”、“唱山歌”、“哼山歌”三种。

“打山歌”又叫“高腔”,俗称“过山垅”,它音调高亢,节奏自由,这类山歌大多是成年男子在野外用尖嗓门和假声相结合喊出来的原始声腔,唱出的音色嘹亮,传得很远。在旋律进行中音域宽、音区高、行腔多、倚音多,节奏自由变化,每句拖腔处都有上韵的衬字来行尾腔,能唱的人不太多。

“唱山歌”又叫“平腔”,它悠远绵长,节奏自由,这类山歌大多都是成年男女在野外谈情说爱用真嗓门和假声相结合唱的男女对唱。这类山歌数量多,流传广,是人们最喜爱的山歌,其旋律一般在中音区,一字一腔,按字行腔,尾句才有一点拖腔,有的歌词中夹有多字长句,富于变化,音色浑厚、朴实,与歌词的平仄配合十分和谐。

“哼山歌”又叫“低腔”,它优美、柔和、节奏性强,音量较小,一般是妇女在从事采茶、绩麻、纺线、打鞋底等劳动时独自一人细声细语、自娱自乐哼唱,它音调低沉婉转,速度徐缓,现在会唱的人已经不多了。另外有一种山歌为放牛山歌,这是少年儿童在放牛时所唱一种歌谣,歌词童真有趣,第三句后带休止。还有一种山歌是从事田间劳动时唱的山歌,这类山歌数量不多,特点与“打山歌”基本相同,如《扮禾歌》:“山歌易打口难开/杨春时节把禾扮/白米饭好呷田难作/鲜桃好呷树难栽/打歌打得丰收来。”

长沙山歌的传承十分单一,完全是口传心授,从不拜师,更无书本可读,不分辈分,大多是大家坐在一起对唱,一起学歌,一起交流,因为他们都没有读过书,所以山歌歌词只能靠自己死记。唱山歌也讲究规矩,即山歌不进屋,屋前屋后和屋里不打歌,可以独自哼歌。另外红白喜事不打歌。

四、长沙山歌的歌词

从我们收集整理的上千首长沙山歌来看,都是农村、农业、农民的生产、生活内容。当地人有句俗语叫:“无郎无姐不成歌”,绝大部分山歌都是男女谈情说爱的恋歌。

如《五马分尸还想郎》:“铜锣越打越放光/情姐越打越想郎/砍掉脑壳还有颈/挖掉心脏还有肠/五马分尸还想郎。”修辞手法如此“夸张”,说明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的决心。表达爱情赤裸,从无修饰,无斯文可言,只有地道的农民才能唱,才敢唱,才乐意唱这样直白的山歌。歌词有的写得有情、有趣,诙谐而生动;音乐则采用伶俐的垛板形式。

民歌里有活泼泼的人生,有最真实的人情,有最原始素朴的情感,其中更是有血、有肉、有泪、有爱、有欲、有挣扎。听这样的歌,是要把自己也交付出去,和歌者同站在一个苍穹底下,因为那歌者,是赤裸裸地用心在唱,唱到天地之间什么都能隐去,最后独剩下这一个声音。

如:“郎在外间打山歌,姐在房中织绫罗/我不晓得,是何子个上屋下屋岭前坳背巧娘巧爷生出这样聪明伶俐的崽/打出这样干干净净索索利利钻天入地飘洋过海的好山歌/打得那鲤鱼是游不得水,打得那黄牛子滚下坡/我绫罗子不织听山歌//(娘骂女)你这只死夭婆,你为何绫罗子不织听山歌/那山歌郎的歌子是听不得,他要唱得你去把他做堂客//叫声妈妈你莫骂我,你哪家年轻里头也爱听山歌/你不听山歌哪有我/我不听山歌,哪有外孙伢子喊你做外婆?”

在我们收集整理的山歌中,没有一首言及政治内容,山歌不为某个时期的政治所局限,所以山歌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不谈政治。长沙山歌的传承在农村,作者是农民,是不留姓名的乡土作者,他们在生产劳动与密切交往的生活中编唱生产与生活。歌词大量采用比兴手法,语言颇具特色,接近口语,多用双关语,谚语、歇后语也多有应用。

结语

长沙山歌能流传至今,主要是表现了人类最原始的朴素情感,赤裸裸地用心在唱,少了那些浮华与修饰,直击心灵,这种表情达意的独特方式铸就了它独有的魅力。当然,长沙山歌的特点、特色和特征还有很多,这里只是一点肤浅的初探,目的是抛砖引玉,以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和爱好者共同来关注它、重视它、研究它,使之得到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为繁荣我国民族文化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大,中国民族音乐应该走自己特色的方向,期待有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吸收营养,弘扬发展,关注长沙山歌,挖掘出更多更优秀的艺术精品。

(责任编辑:尹雨)endprint

猜你喜欢
山歌歌谣长沙
山歌还要妹起头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长沙之旅
山歌
《春天的歌谣》
我眼中的长沙
苗山歌
苗山歌
多姿多彩的“长沙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