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的种种自在

2015-01-19 01:45
中国国家旅游 2014年7期
关键词:羁绊贫民窟安逸

编一本旅游杂志,最有趣之处在于从各方受众获得反馈;在这之中,有两位朋友对旅游的见解让我受益极大,而他们不约而同都说到了“自在”这两个字。第一位朋友拿着本刊2013年8月号的《巴西,生活在未来》一文向我抱怨,其中介绍“里约热内卢贫民窟的昨日与今天”的部分不合其口味。“我不喜欢这样的报道,”他告诉我,“更不会去这样的地方旅游,一想到贫民窟我就觉得不自在。”显然,那一组在我们眼中颇具冲击力的图片和文字远不符合这位朋友对“旅游”的认知。在他看来,那个满目苍夷的地域在物理上和精神上都会给人带来极大困扰;而旅游的目的,原本恰恰是避开形形色色的不愉悦、不美好,摆脱困扰才能寻得自在。另一位朋友则是我们的听众。听完我在一次报告会上对现代科技在旅游行业中应用的介绍,他在会后的提问环节表达了不同意见:“我去旅游的时候,会刻意不用各种高科技产品;电子地图、手机导航之类的工具虽能给人带来方便,但却消除了旅途的陌生感和神秘感,让行程变得平淡乏味了。我不带这些东西,反而觉得更自在。”虽然都用到了“自在”这个词,但这两位朋友要表达的意思也许倒是恰相反对的——我们甚至可以说,这代表了两类截然不同的旅游观念。

对第一类旅游者来说,所谓“自在”是指免于各种麻烦、困扰的自由。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样的旅游观念体现了“对回归母体的渴望”:理想的行程一定要舒适、不费力,人借此远离纷乱嘈杂的日常生活,在令人愉悦的环境中获得可贵的调养、恢复,一切都宛如胎儿在子宫中那温暖而无拘束的时刻。而在另一类旅游者看来,最可贵的自在感来自事物的未知性;我们在旅程中,从日常世界的平庸熟稔中解放出来,发现和探索世界的未知深度。要是旅途中一切全都循规蹈矩,与之前的预料恰相吻合,那未免就失去出门远行的意义了。这样的旅游者丝毫没有“对回归母体的渴望”,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只有在最陌生、最奇异之处才能摆脱一切羁绊,寻回真正的自我。

若是生在古代中国,第一类人可能偏爱“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的恬适意境;第二类人大概则推崇“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壮阔与苍凉。而在今天,秉持这两种观念的旅游者几乎形成了针锋相对的两个阵营,平时我们也免不了听到他们之间的相互讥诮。一方奚落对方只求安逸:“像那样出门旅游,不如找个安静地方去钓鱼。”而被奚落的人也不乏回击:“旅游又不是去苦行,你们整天标榜‘苦旅,不过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历练罢了。”

而其实在更多的时候,旅游者往往同时身处这两个“阵营”中:在旅途中,我们既是最不受羁绊者,又是最不自由者,这里的解放不羁与窘迫不适都来自陌生的环境对我们的冲击和塑造。因此,也许旅程中还有另一种“自在”值得我们寻思:无论是“寻求安逸”还是“探索未知”,旅游者关注的都是自我在游历过程中的转变。坏的旅程令人狭隘、傲慢、局促;好的旅程则让我们展现出远超以往的趣味、丰富和敏锐。《中国国家旅游》杂志也始终致力于发掘旅程中的这种转化性力量:一个有趣、丰富而敏锐的旅游者,是更自在、更美好的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羁绊贫民窟安逸
三星堆古人的“安逸”生活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趣味测试 选出你最喜欢的油画,测这辈子和你羁绊最深的人是谁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当爹妈最安逸的时刻
Trouble I’m In
医养结合受制于政策羁绊
吾城·吾乡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董子健: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