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趣设境 智慧启发 互动交流

2015-01-19 10:42孙火丽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期
关键词:课本剧归类猴子

孙火丽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的,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整合、丰富教学手段,以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以促进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形成。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往往未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双方在思想上的契合不够,也就是说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学趣、思维模式和心理诉求。

一、谐趣设境,培养学趣

培养学生的学趣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学生缺少兴趣,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施展余地。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前提是要了解学生。特别是低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童话、寓言、谚语这些故事色彩较强的课文颇感兴趣,这与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读漫画书有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教学导入的关键在于突出教学的趣味性。也就是要创设趣味性强的教学氛围,用“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

首先,寻找契合点。要焕发课堂教学的趣味性,首先要找到教材与学生兴趣的契合点,这样才能“投其所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猴子种果树》一文为例,课文自身具有极强的故事性和哲理性,为营造课堂教学情趣奠定了先天条件;故事中的主人公为拟人化的卡通形象,这一点符合低年龄学生的欣赏诉求,可就地取材,充分借用这一点来营造课堂氛围。既贴近学生的兴趣,又使课堂氛围得以活跃起来。

其次,感官刺激法。为抓住学生的专注力,配合低年龄段学生的感性思维特点,在教学情境创设上可采取感官刺激的方法,即运用多媒体手段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并配以卡通风格的背景音乐,而教师根据图片内容以“悬念”的方式导入教学。图片内容分别为思考中的猴子、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教师则根据图片进行开放式提问,如“图片中的猴子在思考什么”、“从梨树到杏树,到桃树,再到樱桃树,这样的变化有什么特点”,等等。通过兴趣牵引和创设提问,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课堂教学的氛围中,达到生成学趣的目的。

二、归类思维,智慧启发

从思维模式来看,小学生正处于感性思维阶段,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是其弱项,也是教学过程中亟待提高塑造的部分。在阅读方法渗透与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不宜完全颠覆,而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度创新,以保持教学方式的活力、与时俱进。

首先,树立归类思维。在小学阶段,知识归类是重要的思维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构建起知识体系的框架。比如在《猴子和果树》一课中,就出现了关于果树、动物、声音、农谚四大类的词汇,每类词汇又有各自不同的知识。若混同教学,学生在记忆中仅留下了一个故事,而随着时间推移,故事内容会渐渐被淡忘。而归类教学则不同,在故事铺陈的基础上,细化每一类知识:如文中提到的四种果树及其相应的种植时间、外形、成长周期等;再如配合每种植物的农谚,与种植有着紧密联系,是先辈智慧的结晶。归类教学不但塑造了学生的立体思维方式,还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其次,渗透阅读方法。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方式因师而异,因生而异。但从知识传播的方式来看,有直接教学与渗透教学两大类。直接教学多用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中,而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渗透教学的优势显现出来,这种具备引导启发功能的教学方式,更适应小学生的认知诉求。比如上面所提到的归类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不直接告知学生运用了归类教学的方法,而是通过词汇分类整理等实践活动逐渐渗透这种阅读方法,智慧性地启发引导学生向立体思维方式转变,并给学生足够的体悟参透时间。这样,使学生既体会到自主探究的乐趣,又加深了阅读方法的掌握。

再次,启迪思想智慧。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是极其重要的教学观念,也就是在教学中要突出层次,对学生采取阶梯似的教学方案,以达到能力的稳步提升。教学可用三维目标来解释:第一维度是满足学生的知识积累,收集、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第二维度则是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渗透;第三维度,也是最为重要的维度,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的塑造,这一点对学生的心理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启迪学生正确地思考,并积累智慧。

三、互动交流,激扬个性

知识的认知、转化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特别是转化的过程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沟通平台,才能激发学生阐述内心的想法、发表个人观点。当然,在此期间,教师的引导与评价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从师生关系来看,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宽松的氛围,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有畅所欲言的欲望;从生生关系来看,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氛围,给学生一个思想交流的舞台,而教师并不做主观品评,而是引导学生敢于提出质疑,敢于表达不同的观点,以激扬个性。

首先,表演交流,情感体验。课本剧是当前较为常用的互动教学方法,其动态的氛围,深受小学生喜欢。但并非所有课文都适宜改编为课本剧,一方面要看教学需要,课文是否具有完整的故事性;另一方面要预知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课本剧表演的目的是使学生切身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若学生在表演中达不到体验的效果,也就没有改编课本剧的必要了。

《猴子种果树》一文以完整的故事性和浅显的哲理性,具备了改编课本剧的条件。但在表演过程中,并不局限于猴子的角色,好心的乌鸦、喜鹊和“杜鹃”也需表演出来,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完整的故事结构,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角色在整个故事中所发挥的作用,这才使学生对主要人物猴子有深层次的认知,便于在反思其得失对错,并反推到自己身上,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价值取向,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

其次,挖掘隐喻,激扬个性。但凡寓言小故事,都具有丰富的内蕴,既有明喻,又有隐喻,暗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只看学生能否体会一二。教师可运用互动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质疑,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以激扬个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经过课本剧表演,学生对猴子的内心世界有了一定体会,可引导学生发表个人观点:比如盲目取舍、遇事不假思索、缺乏耐性等缺点,等等。每个人的观点不同,教师充分给予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剖析到这一层面还没有达到提炼高度的效果,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延伸思考,联想到平时的班级活动,启发学生找一找身边有没有猴子这样的人,他们都遇到了哪些困境,这样从阅读角度实现了学生的思想升华,使教学由理论上升到了情感的高度。

学生知识转化的水平,是评价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投其所好”,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合理创设教学氛围,使学生沉浸其中,增强注意力。进而在兴趣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阅读,从读懂一篇文章入手,学习同类文章的阅读方法,培养其自主探究的能力。另外,还须有效地进行拓展阅读,引导、激励学生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到“谐趣设境,智慧启发,互动交流”,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实验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本剧归类猴子
PEP《英语》六(下)课本剧Freer and happier
中职语文课堂课本剧运用现状的调查
Happiness through honorable actions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分式方程应用题归类解说
永远的新猴子
语文课本剧课程的开发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