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位”理念下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2015-01-19 23:35邹晓春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法音乐思维

邹晓春

随着新课程的提出,有关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的研究成果也象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我们应该从本质上去改进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大胆地从各方面、各角度、各层次说出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使学生的想象不落在教师圈定的范围内,将对音乐意境的欣赏升华到一个新高度。

一、挣脱习惯思维束缚,让学生评一评“这样的教法”

教师要遵从“生本位”的教学理念,给学生评一评教师教学方法的权利和机会,从而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活动。

例如,在欣赏歌曲“丝绸之路”时,音乐教师的教法普遍都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复听作品,逐部分欣赏音乐。这样的教法本身没有错,但我们是否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如果教师能让学生评一评老师“这样的教法”时,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希望教师能挣脱习惯思维束缚,换一种更为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在观看丝绸之路的地理风貌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有关丝绸之路所了解的故事,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用平时所学的知识为看到的画面配乐。

这样的欣赏教学,学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突破了传统的孤立地讲授音乐知识的框框,更能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反弹琵琶奏新曲,让学生议一议“这样的音乐”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喜欢音乐,但却不喜欢上音乐课;学生喜欢听歌,却很少选择教材中的歌曲。我们不妨尊重这一事实,从学生喜爱的角度选择欣赏曲目。

例如,在欣赏江苏的民歌《茉莉花》时,我选择了合唱、独唱、钢琴等不同的音乐体裁,原本以为学生可以在不同版本、不同风格的音乐表现形式中感受作品体现的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可是事实却是学生并不爱听。为此,我让学生敞开心扉地来议一议“这样的音乐”:有的学生说:我喜欢宋祖英在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演唱的现场版,很经典;也有的学生说:喜欢霍尊改编的《茉莉花》,很现代、很独特;还有的学生表示:我喜欢梁静茹版本《茉莉花》,很好听。

可见,学生对老师为他们选择的经典歌曲未必喜欢,我们可以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打破一成不变的欣赏内容,这样更能丰富学生的音乐欣赏知识和提升音乐鉴赏能力。

三、运用求异思维,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的创意”

新课标重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求异思维作为一种富有创见性的思维是创造力的培养的开始。在我们欣赏名家经典之作的音乐世界里,我们一直都保有着虔诚的态度和服从的品质,名家的千古流芳、经典的传承,让我们从来没有也不敢产生异议,教师用顶礼膜拜的态度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此,我们不妨让学生可以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地来说一说是否也同意作者“这样的创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例如,在歌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就这样质疑:“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为什么在‘化蝶的大团圆中结束?是否是对封建制度的默认和赞同?”也有的学生这样问:“我不喜欢《梁祝》结尾的音乐,为什么只是爱情主题的简单再现?这样的结局是否大大削减了其艺术的感染力?我认为,最后祝英台撞死在碑前,最后的尾声应该体现荡气回肠的千古遗憾。”在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质疑声中我吃惊的发现,原来学生更认同二胡叙事曲《新婚别》的创意。

作品反应着时代的背景和个人经历,难免也会存在作品的局限,让学生大胆地评一评、说一说,反而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总之,音乐是最具个性的艺术,音乐欣赏教学更是在发展学生审美意识、形成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大胆革新,勇于探索,让音乐欣赏课真正为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不是让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流于形式,追求课堂的表面热闹。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板桥初级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法音乐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法融合”:得道方能行远
语文教学要创新教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