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农村优势,拓宽学生写作之路

2015-01-19 23:36陈金俊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5年1期
关键词:农谚山区作文

陈金俊

一、走进自然,领略美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习作中的“言之无物”的问题,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入手。笔者所在山区,虽然没有城市的繁华与热闹,没有各种珍禽异兽汇集的动物园,却有质朴的自然景观,得天独厚。如:民间史学家郑樵著书立说的夹漈草堂清澈妩媚,环绕村庄的湘溪,革命遗址宣德宫,更有景色别致的瑞云山……这些丰富的资源,孩子们却熟视无睹,习以为常,没能从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体验,去感悟。比如趁着春光明媚的时候,组织学生游夹漈草堂。回来后,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去表达。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审美情趣。还有的同学通过作文,或写登山活动欣赏到林幽涧润,闲云优游的独特风景,赞美家乡的美丽,表达热爱家乡之情;或写途中遇到的困难,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含义。把课堂搬到自然中,学生不但乐于参加,教师指导起作文来也得心应手,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感受生活,积累素材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不要一味地奉送“写作方法”,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积累。

1.走进生活,体验农俗

“问渠哪的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走进生活,直接与生活对话,让他们感悟生活,体会生产之美,从中获得感悟,捕捉写作灵感。在山区,有着农村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传统的农家习俗:春节元宵游灯,端午节包粽子、煮红蛋,宫庙里看社戏,岁末送神……新学期开学伊始,学生交上来一篇篇妙趣横生的习作:《我们村里的头号新闻》、《抬菩萨,闹元宵》、《游灯记》、《看社戏》……这些是城镇孩子所欠缺的,也是农村作文教学的一大亮点。

2.参加农活,领会农谚

在节假日里,当城市的孩子或参加各种辅导班,或去旅游时,山区的孩子不是放牧牛羊,就是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田间农活,采摘果实。这样做一方面培养了山区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另一方面丰富了山区学生的劳动情感体验,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素材。比如指导作文《记一次劳动》,一位学生记述和妈妈给枇杷树施肥时,看到妈妈辛苦地挑着鸭粪上山时,感到疑惑:妈妈为什么不用化肥,既卫生又省时省力呢?当妈妈告诉他道理后,他自然地理解了农谚“一年牛粪,半年猛”的含义,并在习作中引用。学生融入农家,明白了农谚的科学道理,通过收集、交流,丰富了语言,积累了素材,同时提高了作文的科技含量,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三、练习随笔,积累素材

农村的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有的同学家是养殖专业户,有的同学家里有枇杷园……学生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和养殖的科学知识。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为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利用这些优势,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把感受、知识随时记下来的习惯,从而使这些素材形成文字保留下来。打开学生的日记,真是知识的“万花筒”:有种植花草,喂鸡养猫的片段;有枇杷树、杨梅树、桃树嫁接的方法;有养殖业对发展农作物、果树的好处;有记录枇杷开花、结果,农民采花包果,一直到枇杷上市的过程……久而久之,学生练笔成了习惯,并且有了自己作文素材的“百宝箱”。当面对作文题目时就不会觉得惘然,陷入无从下笔的窘境,就不会再谈“文”色变,作文时,选择材料更是唾手可得。

总之,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应凭借农村的特有优势,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生活素材。用眼睛看世界,用心灵感受生活,用头脑思考问题。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一个“农”字,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写出具有农村特色的作文,走出一条农村小学生的写作之路。

(作者单位:福建莆田市涵江区萩芦中心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谚山区作文
蝗虫农谚试析
《山区修梯田》
山区
秋日,跑在农谚里的父亲
农谚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20世纪以来中国农谚研究概评
小山区留守娃的圆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