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指路灯”

2015-01-22 14:49
中国期刊年鉴 2015年0期
关键词:彭湃革命农民

毕 耕 马 岚

《中国农民》: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指路灯”

毕 耕 马 岚

《中国农民》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理论性刊物,对宣传革命思想和指导农民运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大革命时期农民运动的一盏“指路灯”。该刊不仅是研究中国近代农民问题的宝贵资料,而且是探讨大革命时期国共合作历史的重要文献,同时还可以为当前加强党的农村宣传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具有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时代背景与出版概况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实行第一次国共合作。为了改变先前只注重军事与政治运动、忽视宣传和组织民众的缺点,国民党中央决定创办一批机关报刊,加强政治宣传,扩大革命影响,于是许多共产党人进入国民党的宣传系统,参与新闻活动和报刊出版工作。同时,各种革命与进步刊物,如《政治周报》《青年周刊》《革命先锋》和《中国青年》等,似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据《政治周报》统计,1926 年 6 月北伐前夕,国民党系统出版的报刊有近百种。”由于这些报刊具有极强的宣传鼓动作用,所以能够迅速激发起民众的革命热情,促进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在此时代背景之下,以广大农民群众为宣传对象的农民报刊,在 1926 年初到 1927 年上半年间大量创刊,形成了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次声势浩大的农民“报刊潮”。据《全国农民运动概观》记载 :“关于宣传方面 :中央农民部有定期刊物两种,《中国农民》(月刊)与《农民运动》(周刊)及专著两种,农民运动丛书七种,农民运动丛刊三十二种,小丛书四种……此外各省党部,如湖北、山东、四川、湖南等省,均有关于农民运动之定期刊物。”

《中国农民》于 1926 年 1 月 1 日在广州创刊,主要以农运干部为阅读对象,重点刊登研究农民问题、指导农民运动的研究文章,属于理论性的权威期刊,而《农民运动》则在同年 8 月创办,定位为通俗性刊物。《中国农民》为 16 开本,初为月刊,从第 4期起改为不定期出版,每期印刷 5000 份,由广州国光书店印刷和发行,并在湘潭、汕头、长沙、武汉和上海等地设有代售处,很受民众欢迎。

由于年代久远和资料佚失等原因,目前对《中国农民》的主编、期数和终刊时间等问题说法不一。龚育之主编的《中国二十世纪通鉴》指出,该刊“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农民协会创办,毛泽东主编,国民党中央农民部印行……总共出版 11 期,即广州出的第 1 卷 10 期,武汉出的第 2 卷 1 期”。很多研究文章和著述亦同此说。然而,各种版本的毛泽东传记对其主编《政治周报》和《农民问题丛刊》都有记录,对主编《中国农民》一事则无记载。经研究考证,康满堂认为 :“罗绮园主编重要的刊物《中国农民》。”奚景鹏指出:“根据多方查证,笔者认为《中国农民》第二卷第二期是该刊最后一期。”笔者认为,这两人的说法才是正确的结论。1926 年 12 月,《中国农民》在广州出版第 1 卷第 10 期后停刊,1927 年在武昌复刊出版第 2 卷,并分别在 6、7 月间出版第 1 期“土地问题专号”和第 2 期,总计出版 12 期。随着武昌中央农运讲习所的结束,《中国农民》最后终刊。

二、办刊宗旨与稿件类别

关于《中国农民》的办刊宗旨,龚育之等认为:“宗旨是向全国农民、农运干部宣传、解释国民党的政策和国民革命的任务与意义 ;唤醒农民群众组织起来,积极投身到国民革命中来。”除了宣传国民革命思想、提供政策指引,办刊宗旨还体现在传播信息、推广经验和指导实践等多方面,从文章作者和标题编排即可发现这一点。例如,“创刊号”第 1 卷第 1 期的目录依次是 :《发刊词》(陈公博)、《农民运动所当注意之要点》(廖仲恺)、《国民革命中的农民问题》(谭平山)、《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之关系》与《中山舰事变之经过及现在》(罗绮园)、《海丰农民运动报告》(彭湃)。“终刊号”第 2 卷第 2 期共刊登 10 篇文章,前 5 篇是署名研究文章,后 5 篇依次是江苏、四川、山西、热河和察哈尔 5 省农民部的专题报告。其中,亢振华的长文《中华全国农民协会成立之经过》,披露了全国农民协会临时执行委员会以及常务委员的名单,毛泽东、邓演达、谭延闽、谭平山等都名列其中,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从办刊宗旨出发,《中国农民》在注重把握“作者关”“稿件关”的同时,还设置有很多专题栏目,如“论文”“报告”“特载”“国际农民消息”“中国农民消息”“参考资料”“来函”以及“插图”等,力求做到内容与形式相统一。从稿件内容来看,该刊所发表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研究论文。主要是研究农民问题、宣传革命思想的理论文章,作者大多是国共两党的党政官员和农运干部,包括共产党人毛泽东、李大钊、谭平山、林伯渠、阮啸仙、罗绮园和国民党人廖仲恺、甘乃光、邓演达等。二是工作报告。主要是汇报各地农运的发展现状以及重大事件等,作者多是农民部、农民协会的负责人和通讯员。例如,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先后在第 1、3、4、5 期上连载,罗绮园的《本部一年来工作概要》和《第六届农讲所的办理经过》分别在第 2、9期上发表,林伯渠的《中国国民党农民部两年来工作状况报告》在第 6、7 期合刊上发表。三是中外资讯。主要内容包括中外农民运动与农村发展的状况,党政部门的政策、法规和决议,以及各种学习资料、会议信息和来信来函等,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三、重要文章与观点评析

由于《中国农民》是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理论性刊物,故所发文章既有深刻的理论性,也有极强的实践性,对农民运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是毛泽东、彭湃和李大钊等人的文章,立论高瞻远瞩,分析深刻独到,语言朴实自然,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1.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毛泽东不仅是研究农民运动的理论家,还是从事农民运动的实践家和探索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结合 1925 年上半年在韶山进行农村调查和组织农民协会的实践经验,对农民革命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他先后在《中国农民》第 1、2 期发表2篇重要文章,为中共形成“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进行了初步探索。《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作为《毛泽东选集》的开卷之作,最早发表于 1925 年 12月出版的《革命》半月刊第 4 期,略作修改后在《中国农民》第 2 期和《中国青年》第 116、117 期上转载,被认为是毛泽东早期的一篇重要代表作。该文开宗明义地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通过对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来阐明革命的策略,明确了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和同盟军,解决了团结谁、依靠谁、打击谁的问题,从而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他还在《中国农民》第 1 期上发表《中国农民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除了对大、小地主的来源及其剥削农民的形式做出补充,其他内容与《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完全一致。毛泽东早期的“阶级分析论”,为后来开展“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具体的目标和方向。

2.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

彭湃是我国现代农民运动的先驱,被毛泽东誉为“农民运动大王”。彭湃在 1922-1924 年间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海陆丰农民运动,并把当时领导农运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撰写成了《海丰农民运动报告》,分别在《中国农民》上加以连载。该报告后经修订并更名为《海丰农民运动》,由广东农民协会编印出版单行本,被毛泽东选入《农民问题丛刊》名录。彭湃认为 :“中国实行国民革命,工人想革命成功,不能忽视农民。”他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生存状况与疾苦,并从宣传工作入手,逐步开展组织工作。在最初创建“六人农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建立海丰、惠州和广东省农民协会,直至开展大规模的农民运动和革命斗争,为中共早期的农民运动与农民革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毛泽东对彭湃的《海丰农民运动报告》以及广东的经验材料非常重视,并大力推荐,认为是“最精粹部分,它给了我们做农民运动的方法”,可以为各地的农民运动提供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3.李大钊的《土地与农民》

《土地与农民》是李大钊的重要著作,写作于1925年年底,先在《政治生活》第 62 ~ 67 期上发表,后在《中国农民》第 5 期上转载,被毛泽东选为农讲所教材并编入《农民问题丛刊》。李大钊由于受俄国“民粹主义”的影响,开始把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目光转到农村,是中共最早关注和研究土地革命与农民问题的思想家。他在《土地与农民》一文中,运用阶级分析与历史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属于不同阶级农户所占有的土地面积、人口劳力、农具、收入租税额等的比较分析,批判了当时土地分配的不合理状况”,深刻地揭示出农民遭受剥削、压迫乃至破产的社会根源,进而提出了“耕地农有”的革命口号,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李大钊还号召广大革命青年“到乡村去”,引导和组织农民开展土地革命斗争。他的文章和观点很有启发性,对毛泽东后来高度重视农民问题、积极探索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指出 :“共产党是要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形成了系统的宣传思想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理论。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毛泽东曾担任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部长,先后主编《政治周刊》和《农民问题丛刊》,并多次为《中国农民》撰稿,充分利用报刊传媒进行革命宣传,有力地促进了农民运动的蓬勃发展。胡晓琴认为 :“《中国农民》是为农民阶级利益而宣传、奋斗的刊物,它大量刊载各地农民运动的情况报告,从而交流了各地农民运动的经验,大大地推动了当时的农民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农民运动迅速发展成为一股不可抑制的革命新潮,《中国农民》在这方面无疑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可以断言,《中国农民》就是大革命时期的一盏“指路灯”,指引和照亮了中国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前进道路和方向。

在《中国农民》创刊 89 年之后的今天,尽管农民运动与革命斗争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问题依然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中国农民》作为大革命时期的历史文献,不仅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起到以史为鉴、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为目前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1] 陈雷刚 . 毛泽东与广州四份报刊的历史渊源 [J]. 党史纵横,2014(1)

[2] 于建嵘 .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资料选编(第一卷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125

[3][6]龚育之.中国二十世纪通鉴(第二册)[M].北京:线装书局,2002 :1640

[4] 康满堂 . 试论大革命时期的国民党中央农民部 [J]. 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1)

[5] 奚景鹏 . 诞生于腥风血雨岁月的珍稀本 :《中国农民》第二卷第二期 [J]. 党的文献,2007(5)

[7] 毛泽东 .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8] 彭湃 . 彭湃文集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94

[9] 毛泽东 . 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3 :40

[10] 毕耕,李永雪,薛娜.毛泽东为何主编《农民问题丛刊》[N].光明日报(理论版),2013-07-03

[11]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小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上)[M]. 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 :192

[12] 胡晓琴 . 毛泽东与《中国农民》[N]. 中国档案报,2014-01-20

猜你喜欢
彭湃革命农民
为解放农民甘当“败家儿”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中国的出行革命
纪念彭湃同志诞辰120周年征文启事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