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秋植甘蔗的探讨

2015-01-22 17:34贾应明丁春华放永线李言春施立科
中国糖料 2015年1期
关键词:蔗农节令开沟

贾应明,丁春华,放永线,李言春,施立科

(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云南保山678000)

推行秋植甘蔗的探讨

贾应明,丁春华*,放永线,李言春,施立科

(保山市甘蔗科学研究所,云南保山678000)

论述了秋植甘蔗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

秋植蔗;栽培技术;措施

2009年保山市遭遇到50年未遇的特大旱灾,从4月份起直到6月下旬未落一滴雨,致使我市甘蔗大面积受灾,造成0.343万hm2甘蔗绝收,绝收面积中90%以上为当年的新植蔗。由于受灾面积广、受灾程度重,对我市的甘蔗生产发展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也再次给蔗糖生产敲响警钟:应如何去面对和顺应自然气候规律。毕竟我们的生产基础设施薄弱,还无法与之抗衡,只有去顺应它。面对冬春干旱特点,有必要对现有的栽培制度进行一次重大的调整,提倡秋植。笔者认为面对全市植蔗面积中80%以上为旱地这个实际以及冬春干旱这个气候特点,在今后的发展中,旱地上应以秋植为主,至少拿出三分之一面积的旱地进行秋植,首先是保证出苗,为高产奠定基础,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单产、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之目的。

1 秋植蔗的生长特点与优势

秋植甘蔗顾名思义,就是在秋天季节里种植的甘蔗。它具有五大生长特点和五大优势。

1.1 秋植蔗五大生长特点

1.1.1 出苗快、出苗齐我市热区的气候特点是秋季温度高、湿度大,十分有利于甘蔗出苗,比春植蔗、冬植蔗出苗快,提早10~15d,并且出苗整齐。

1.1.2 分蘖强、有效茎多甘蔗在我市的生长规律为:进入10月下旬甘蔗的生长已由营养生长(长高、长粗)转为营养积累(糖分积累),也就是说进入那个时间后生长点已停止生长,促使基部的侧芽萌发。因此秋植蔗分蘖强,分蘖多,苗数多,有效茎也就多。

1.1.3 根系发达进入冬季甘蔗生长停止,冬季少雨,土壤表层已基本无水分,植株为了维持生命,促进根系向土壤深层扎,吸收土壤下层的水分,因此秋植蔗根系发达。

1.1.4 植株高大、茎秆粗壮秋植蔗生育期比春植蔗长120~180d,比冬植蔗长60~100d,因此秋植蔗植株高大,株高比春植蔗高50~60cm,比冬植蔗高30~40cm。进入冬季甘蔗生长停止,秋植蔗进入了一个较长的蹲苗期(100~120d),形成壮苗,苗壮就秆粗,与春植蔗相比茎径增粗0.2~0.5cm。

1.1.5 成熟早以上已谈到秋植蔗生育期长,再就是当春植蔗正处于种植时期,秋植蔗已进入拔节生长,当

春植蔗进入拔节生长时,秋植蔗已进入成熟期,比春植蔗成熟早。

1.2 秋植蔗的五大优势

1.2.1 高产、高糖秋植蔗生育期长,比春植蔗长120~180d,比冬植蔗长60~100d,营养积累、物质积累较多。植株比春植蔗高50~60cm,茎径比春植蔗粗0.2~0.5cm,有效茎比春植蔗多600~1000条/667m2,因此产量比春植蔗提高1.5~2.5t/667m2,糖分比春植蔗提高0.2~0.5个百分点。

1.2.2 抗旱力增强秋植蔗的生长特点已讲到根系发达,因此抗旱力增强,在冬春这段干旱季节里能抵御干旱,保住生命,而春植蔗由于春季持续干旱导致不出苗或出苗后根扎得不深被晒死。

1.2.3 适宜早收秋植蔗成熟早,有利于糖厂早期开榨而保证出糖率高。

1.2.4 节约种苗,降低生产成本秋植蔗下种量500~700kg/667m2,而春植蔗下种量1000~1200kg/667m2,秋植蔗与春植蔗相比可节约种苗500~700kg/667m2,吨蔗价按200元计,节约成本100~140元/667m2。蔗农生产成本下降,同时也节约了种苗,从而增加了入榨原料,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

1.2.5 节省劳力,缓解劳力相互竞争节约种苗,可省去一部分剥叶段种用工。同时备耕整地栽种容易,可以避免1—4月份种植甘蔗、砍收甘蔗,栽秧及其他农作物等农忙节令争劳力,抢节令矛盾。

2 秋植蔗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困难

秋植蔗有那么多好处,但在实际中发展缓慢,秋植蔗在我市曾经辉煌过,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我市的秋植蔗每年达到1300hm2,现今每年不足700hm2。究其原因:一是占用土地时间过长,405~500d,土地利用率低、效益低。这一点笔者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处于人多地少的蔗区,确实从全面发展的角度看,冬季农业的开发应考虑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现主要种植两青(青豌豆、青蚕豆),遇到年成好(冬季有降雨)每667m2收入也可达到几百元,遇到年成不好(冬季无降雨)时无效益。并且发展的规模不大,地点也有限,还不至于影响到秋植甘蔗的发展。另一方面处于人少地多的蔗区,往往就是在秋粮(包谷)收获后闲置,不种其他作物,真正成了冬闲地,无效益可言,为何不加以利用呢。二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在蔗农的思想上已形成了定势,对秋植存在顾虑,当然这与对基层科技宣传、科学示范不到位也有关。对秋植方式重视不够、指导不足,出现过失误,如一些人认为在热区这块土地上任何时间均可植蔗,却忽略了效益关、最佳种植节令,导致了一些示范失败,使蔗农畏惧不前,人人存在等等看的思想。三是科技宣传、科学示范不足。推广秋植蔗是一种栽培制度的改变,要使蔗农能够接受,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搞好示范,在蔗区广泛宣传秋植的好处,特别是近两年我市遇到的干旱,利用这个契机,在做好宣传的同时,加大科技投入,搞好示范,农户最终要看到的是结果。宣传得再好,结果差也是枉然。只有搞好示范,让农户真正得到利益后,工作就容易开展。四是种苗来源。大部分土地交通条件差,秋植节令期间正值降雨,交通不畅通,前几年也出现过想种而无种的情况。

3 加速秋植蔗推广的对策与措施

我市气候特点冬春干旱,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旱地植蔗出苗难,基本苗不足,就不可能获取高的产量,这也是旱地蔗单产不高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这也是我市甘蔗平均单产低的主要原因,如果不因地制宜还是一再的坚持春植,甘蔗出苗不齐仍然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旱地单产照样上不去。虽然现在已逐年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要彻底解决还要相当长的时间。着眼现在,只有大力发展秋植蔗,首先保证出苗这一关,这是目前提高旱地甘蔗单产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只有旱地甘蔗单产上去了,效益提高了,蔗农植蔗积极性才会提高,方能保证全市蔗糖生产健康有序的发展,从而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共同构建和谐社会。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对策措施,以供参考。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首先是要转变观念,对秋植蔗给予高度重视。转变原有那种无论什么时间都可种蔗的观念,注重最佳节令期,同时也是最佳效益期。秋植蔗是栽培制度的改变,属农业上的一大举措,要改变原有的方式。因此,从上到下,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秋植蔗形成一种栽培制度。

3.2 统一规划,分片实施

做好全市的规划,并进行分片实施,不搞一刀切。各县(区)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和布局,旱地面积所占比例大的县(区)或蔗区可以把秋植蔗在新植中的比例提高,同时要求达到一定规模、并且连片,以便于今后的管理。

3.3 做好宣传和示范

要在全市蔗区大力宣传,积极倡导秋植蔗。同时分蔗区、分片区创办样板,搞好示范,召开现场会,使蔗农能够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真正起到示范作用,实现旱地甘蔗的高产、高糖、高效,并被蔗农接受,形成一种适应我市旱地蔗发展的栽培制度,逐步解决旱地蔗单产低、效益低的问题,使蔗糖生产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3.4 做好秋植用种计划和规划

年前就要做好秋植用种的计划和规划,建立秋植苗圃,并将秋植苗圃建在计划秋植的地块附近,一是节约运输成本;二是避免秋植时降雨带来的运输不便而保障种苗供给;三是保证种苗质量,减少长途运输人为对种芽的损坏。

3.5 把握技术关键

3.5.1 种植节令要改变以往任何时间都可植蔗的旧观念,提倡最佳节令种植,获取最好效益。同时对抵御旱灾有较大的作用。最佳节令期为8月20日—9月20日。

3.5.2 选用抗旱性能好的高产、高糖品种目前我市旱地栽培品种有:新台糖16、20、22、21、24、90-7909,粤糖79-177、86-368、82-882、83-88,桂糖17号,云蔗89-151、81-173等。

3.5.3 环山等高水平深槽开沟目的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为植株的正常生长提供水份。具体做法是:无论地形、地貌多复杂,坡度大小,都必须实行等高水平开沟,开沟时要由坡地的上面向下面,先开出毛沟,下种时要由坡地的下面向上面,也就是用清理上沟的土来盖下沟的种苗,清理沟土时见板土即可,同时也是对蔗沟深度的要求;行距的要求以墒面的土能堆放得住为准。

3.5.4 把好种植质量关(1)种苗选择:选择无病虫危害、健壮的植株作种苗。(2)剥叶段种:先将叶片剥除,然后用利刀将蔗种段成2~3芽一段,蔗种切口面要小。(3)种苗处理:段种后将种苗摊开在阳光下晒种1~2d,再用15%的石灰水溶液蘸种,防止病菌侵入。(4)下种:下种量450~500kg/667m2。要求单行种植,蔗芽朝两侧。盖土:3~5cm。秋植蔗一个突出的优势是分蘖旺盛,因此下种量不宜过大,既节省了种苗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一样可获取高产,提高效益。

3.5.5 施足底肥大部分旱地都比较瘦瘠,而甘蔗的需肥量又大,因此要施足底肥,有农家肥的要施用农家肥:1000~1500kg/667m2,没有农家肥的施用甘蔗专用复合肥:60~80kg/667m2。

3.5.6 备耕整地备耕整地要求深耕细耙,深度30~40cm,保证土壤深、松、细、平、肥,为甘蔗生长创造良好基础条件。开种植沟旱地水肥流失快,为了保水、保肥,开沟时沿等高线(环山)开沟,再隔15~20m留一条50cm宽的工作道,开沟后植蔗沟形成槽状,平地应开挖排灌渠。坡地开沟行距90~100cm,沟深30cm以上,沟底宽25~30cm,平地开沟行距100~110cm,沟深35cm。

3.5.7 中耕管理入冬前要进行一次中耕,主要是将土回到蔗沟一部分,增加甘蔗种苗的覆土厚度,提高蔗苗对冬春干旱的抵御能力。翌年入春,温度回升,秋植甘蔗已进入拔节期,有灌溉条件的要早灌水、早施肥,促其早生快发,无灌溉条件的待雨水落地后重施追肥并结合小培土。

3.5.8 收获秋植蔗成熟早,宜早砍。要推行快锄低砍即用锋利的锄头入土3~5cm收砍,既增加了当年的经济效益,同时又为宿根丰产奠定基础。

[1]张跃彬,邓军,陈跃,等.云南高原特色甘蔗产业发展与技术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2]张跃彬,等.现代甘蔗糖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S566.1

B

1007-2624(2015)01-0061-03

10.13570/j.cnki.scc.2015.01.025

2014-05-21

贾应明(1956-),男,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甘蔗选育种及栽培技术、植保等方面研究,国家体系岗位专家。

丁春华(1970-),男,云南省保山市人,农艺师,从事甘蔗新品种试验推广与栽培技术研究。E-mail:gksdch@126.com

猜你喜欢
蔗农节令开沟
立 秋
秋施基肥单、双边开沟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五月节令百草之艾 日暖桑麻光似泼 风来蒿艾气如熏
正月节令百草之柏叶
对小型茶树开沟和施肥一体机的有限元分析
边境地区蔗农甘蔗技术推广现状及对策分析
干旱致缅甸蔗农面临困难
台湾“二林蔗农事件”始末
小型茶树开沟和施肥一体机的设计和仿真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