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探析

2015-01-23 01:47张蕾王长伟
中国科技纵横 2015年1期
关键词:道德德育大学生

张蕾 王长伟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转型期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探析

张蕾 王长伟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23)

社会转型期,通过对加强当前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意义的阐述,分析他们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深刻剖析问题产生的动因,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构建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路径。

大学生 网络道德 建设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结构发生改变,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会发生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信息化和网络化已经渗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大学生是网民中上网人数中最活跃的群体,网络作为新的生活元素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发生着直接的影响。网络信息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信念带来负面作用,这样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课题,特别是道德教育的持续冲击,必须促进大学网络德育工作走向新思维。

1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当代意义

1.1 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现实需要

网络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它有着不同于常规社会的一些显性特征。网络道德是伴随着网络科技的成熟以及在此基础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伴随网络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未形成,加之互联网本身具有开放、多元等特征,很容易受到来自网络社会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愈发严重。这与“立德树人”培养目标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背道而驰。大学生作为网络世界中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其网络道德教育,使“网络社会”与大学生处于良性互动状态,促使其在网络活动中逐渐形成社会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前社会的现实需要。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目前,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因此,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逐步增强舆论正确引导能力和监督能力,加强互联网建设管理力度。网络道德具有调控互联网活动中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功能,加强网络道德规范建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当代社会健康发展的紧迫要求。

1.3 高校德育工作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网络科技的进步给当前高等教育带来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现实挑战。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自己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增加了大学生们的知识范围,并且,网络信息集知识性、政治性、教育性、娱乐性和趣味性一体,图文并茂,可以大大提高德育工作的感染力,提高德育实效。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网络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和社会化产生负面作用。大学生正值青春期,喜欢寻找刺激,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网络,色情暴力恐怖的、迷信不良信息很容易搜索到,他们难免浏览一些内容不健康的信息,甚至是反动的网站。尤其是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抬头,加快了西方普世价值观的传播,将对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将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匿名性等特征,让大学生更喜欢沉溺于虚幻的环境而不去面对现实,无节制地泡在网上对其正常生活造成消极影响。大学生所处年龄阶段正是其社会化进程的黄金时间,长期沉迷于网络世界,会大大减少与真实世界的人事接触,导致不健康人格的形成。另外,网络为大学生实施犯罪和遭受侵害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关于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报道日益增多,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诸如此类的问题屡见不鲜。怎样引导当代大学生,以后社会的建设者正确看待互联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是网络环境下大学德育自身建设的重要课题。

2 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

根据教育部网站2012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主流也是健康向上的。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问题,网络道德问题不容忽视。

(1)网络道德认知迷失。网络信息作为新时代的传媒工具具有无国界的特征,网络上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信息,信息的快速传播可以实现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交融。但是,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文化入侵一直没有止步,他们借助自己的网络优势,夸大其词宣扬西方国家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道德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大学生正处于思想活跃的时期,也正是其道德品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良好的鉴别能力尚未形成,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作为渗透重点,致使尚未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受到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加之道德教育的相对滞后,从而造成一些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认知迷失。

(2)道德观念缺乏,网络暴力加剧。处于现实与网络分离虚拟世界的当代大学生,由于角色差异,或多或少地导致了自我意识和人格的分离,势必造成学生的自主意识降低和主观价值标准模糊,网络社会中的道德不像传统的道德那样,依靠舆论来规范个体行为,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虚拟社会里,大学生容易放松自我道德的约束,放弃道德责任感,导致缺乏网络道德自我约束。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的假、恶、丑及不良的欲望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受传统观念的约束而无处发泄,互联网科技为其提供了方便。借着网络的匿名性,少数大学生把网络当成了情绪宣泄工厂,利用网络监管的漏洞在网上有恃无恐地发布虚假、无聊的信息和过激、颓废的言论,发泄自己不满情绪。对一些未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和信息,不经过思考不负责任地发表具有攻击性甚至是侮辱性的失实言论,甚至还将这种思维从网络社会不假思索地转移到现实社会当中,致使人身权利严重受损等现象时有发生。

(3)网络侵权屡见不鲜。互联网作为一个巨大开放的信息传递系统,进入网络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想要的学习信息和学术研究参考资料,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的教师和学生。一些学术道德观念淡泊的大学生便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再加上便利的现代计算机技术随便复制和抄袭,不少大学生把网络上的署名文章直接下载下来稍作变通即当作业交给老师,这种行为不仅使学生一无所获,浪费时间,同时也践踏了学术尊严,导致道德素质和学术水平下降,对学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4)人际情感冷漠化。网络是一个由图文加现代科技构成的虚拟世界。网络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拉大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人们适应网络生存需要,形成具有新的文化模式的新新人类,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失去了传统的亲情和友情等道德情感与平等互助、和谐一致的道德关系,人际情感因缺乏沟通交流而趋向冷漠。同样,长期沉迷在虚拟社会中的学生,不能自拔,自然会出现道德人格的双重性:虚拟自我与现实自我,使得一些学生人格发生扭曲,出现心理障碍。

3 大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现象原因分析

当下,随着网络科技的逐渐成熟,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学习中利用网络认识世界、搜集学习资料,既迅捷又方便,极大地提高了大学生的学习效率;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各种论坛和即时通讯使大学生在情感交流和拓展人际交往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网络发展在为人类提供便利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部分大学生出现论文抄袭、网络欺骗、发表不当言论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认真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找到解决思路提供借鉴。

(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进入大学阶段,随着学习深度的增加和视野不不断开阔,大学生个性成分越来越来多,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这与他们自身的年轻人的特性和大学的氛围不无关系。他们有明确的自我存在感,一方面强烈希望独立自主地处理自己人生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又极需要得到成年人的理解和帮助。当他们的独立与自主意向受阻时,在喜欢叛逆特性的推动之下,便会产生不满或反抗行为,产生对立情绪,网络的出现迎合这种在现实中没有市场的需求,使他们通过虚拟来实现自己的想象,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他们以根本就不存在的所谓成功来安抚一下在现实中受伤中的感受,并求得一种不合实际的假独立。这样,网络自我与现实自我冲突不断,极易造成人格异化分裂,进而产生网络道德缺失现象。

(2)经济环境的反面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现象较为普遍,加之独生子女生存、适应性弱,在面对买房难、生活压力大等社会问题时,经济迅猛发展带来就业难等问题也是导致网络道德缺失的外部因素。大学生们往往喜欢选择网络释放情绪,从而使得浮躁、忧虑、不满的网络言行充斥着各种论坛,同时,因为贫富差距加大等社会现象而产生心理不平衡和失落感,进而在网络中流行着对社会不公的抱怨。这些网络问题正是社会问题的在虚拟世界的写照与延伸。

(3)高校德育缺位。网络科技的进步给高校开展各项工作带来的较大的便利,提高了高校的工作效率,但给育人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网络德育缺位在所难免。但现实环境是互联网科技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网络道德教育就应是当今高校德育的应有之义,高校想回避也不可能回避这个难题。目前的情形是:当代大学生很多都已在中学时代已接触互联网,但接受过真正意义上的网德教育,进入大学后,应用互联网的时间比以前多了几倍。纵观高校平时德育工作实践,无论是教学活动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基本没有涉及这一新的领域,所以他们的网络言行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状态。一些大学生有意无意地在网上做些违反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行为,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中央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出台了相关加强教育与管理的文件,部分高校做了一些探索,但由于沿用传统德育模式,没有深入研究网络德育的真实状况,效果实在不敢让人满意。同时,网络的出现,也带来了教育格局的重大变化,教育者已丧失传统的教育优势,相当多的教育者运用网络技术的水平远远低于其教育对象,且教师获取信息的面和量都小于学生,因而如今的教育者己无法实现传统德育中具有的传统优势,提高网络道德教育效果迫在眉睫。

(4)网络道德规范建设严重滞后。互联网科技应该说是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创举之一,不管你准备没有准备好,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改变现实世界的同进,给人类观念的改变也是史无前例,也可以称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道德作为人的一种思想观念,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她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道德也属于道德范畴,同样存在这种问题。但我们原有的现实社会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社会发展的要求,新的网络道德观念尚未形成,道德规范还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网络言行出现了道德约束的真空,网络道德缺失就成为一种应然。

4 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网络道德并非虚无缀缴的空物,她是现实社会道德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所以网络道德既虚拟,又很现实。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道德认知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引发了道德冲突和危机,如何摆正心态,俯下身去研究破解思路,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临的新课题。

(1)加强德育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信息化时代要求高校拥有一支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德育工作队伍,这支队伍成员除了要具备德育教育工作者基本的素质素养之外,还应具备强烈的信息获取意识、良好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对信息本身的优劣甄别能力。高校要注重德育队伍的整体建设和培训,不断提高自身应用网络的能力,提升整体德育工作水平。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旗帜鲜明地反对虚假新闻,确保网上信息的真实准确,确保网上新闻的导向正确,确保网络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引导大学生与网上低俗之风作斗争,不给低俗内容、不良广告、有害游戏等提供传播渠道,不断增强大学生辨别和抵制有害信息、维护网络诚信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在维护网络道德上的积极性、创造性,自觉抵制各种道德失范行为,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使大学生真正成为构筑网络诚信的主力军。

(2)整合各种资源,形成良好的网络氛围。充分利用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领德育工作,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网络道德教育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与新兴网络文化相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道德。其次要利用法律课程加强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第三要建好校园主网站,构筑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交流思想的网络平台,通过社区论坛等,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具有吸引力的讨论专栏,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创办反映学生学习、课余文化生活的电子刊物,形成良好的网上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他们网络道德素养的提升。

(3)加强网络立法。国家有关部门一定要加强网络管理,把那些重要的、基本的网络道德规范纳入到国家法律中体系中去,融入到管理制度中,融入到公众的各种守则、公约中。对那些严重违背网络道德的行为和现象,应制定出严厉的惩罚措施。目前国家已出台的相关规定对网络环境的净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现有的法律法规还难以对众多的网络违规行为进行比较全面的约束,因此,尽快制定出更加明细与更具操作性的相应法规,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规范他们网上言行,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使之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促进大学生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

(4)家庭、学校和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对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同样负有责任。家庭作为大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环境,对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观的培养和树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不仅要提升自己的网络道德意识,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正确引导他们使用网络,还要加强与子女沟通,加强网络道德观念引导。学校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要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网络道德观念、认知、行为和情感的疏导和教育。社会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上网环境。同时,学生、家庭、社会三者要通力协作,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为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奠定基础。

5 结语

社会转型期,容易出现许多新生问题,加之网络科技发展迅速,给人们传统道德观念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大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期待,他们作为网络上的主力军,形成一个健康的网络首先道德观念尤为重要。学生个人、家庭、高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良好网络道德观念都应从自身和有利条件出发,形成教育合力,最终促使他们形成一个向上的网络道德观念,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1]赵苍丽.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与改进措施[J].江苏高教,2012, (1).

[2]张锋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 2010(2).

[3]王渊,丁振国.论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及其重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

[4]涂德祥.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J].人民论坛,2011(2).

[5]杨佳佳.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及教育引导措施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

猜你喜欢
道德德育大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