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闭锁的超声诊断

2015-01-23 05:45郭兴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7期
关键词:长径胆道胆管

郭兴

胆道闭锁的超声诊断

郭兴

目的分析探讨胆道闭锁患儿声像图特点,以提高临床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胆道闭锁患儿的肝胆超声表现。结果本研究中16例患儿超声显示有左右肝管汇合部纤维斑块,门静脉肝外胆管区紊乱,呈条索样高回声,出现三角形的形状,两端细小、中间膨大,即为“TC征”,其中12例患儿的左右肝管汇合部可见高回声斑块,长径1.5~2.4 cm,厚径0.4~0.7 cm,4例患儿的高回声斑块较小,长径0.7~1.4 cm,厚径0.20~0.25 cm,由于斑块较小不易辨认。有2例患儿胆囊空瘪,无囊腔显示,超声呈长条状高回声区,2例患儿的胆囊瘪小,胆囊腔萎缩,16例患儿胆囊大小明显小于正常,充盈不佳,胆囊轮廓不清晰,胆囊壁增厚,胆囊的内壁毛糙,5例患儿的胆囊的大小、形态基本接近正常。21例患儿超声显示患儿胆囊收缩异常。25例患儿肝脏普遍增大,肝肋下2.0~4.1 cm,肝实质回声增粗,回声分布不均匀。17例患儿脾脏增大,肋下1.0~3.1 cm。有11例患儿出现腹腔积液,超声显示,19例患儿肝动脉扩张,直径增粗。结论左右肝管汇合部斑块可以作为胆道闭锁超声诊断的客观指标,胆囊瘪小及收缩不良也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肝脏增大与肝脏回声增强、粗糙程度与肝纤维化成正比,可以提示病程长短及预后。

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胆道闭锁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044

胆道闭锁是一种常见的肝内外胆管病变,常迅速引起肝硬化而死亡,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给予治疗非常重要,及时而准确地早期诊断决定其最佳手术时机和治疗效果[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本院超声科2006年1月~2012年10月经过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胆道闭锁患儿的肝胆超声表现,探讨胆道闭锁患儿声像图特点,以提高临床正确诊断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超声科2006年1月~2012年10月经过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胆道闭锁患儿,男15例,女10例,年龄4~120 d,平均年龄(54±6)d,患儿主要表现为黄疸进行性加重、尿黄、肝脏肿大。

1.2 方法 使用本院超声科Philips iU 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5.0 MHz,检查前禁食6 h,常规扫查腹部重要脏器,观察肝脏、胆囊、肝内外胆管及左右肝管汇合部,特别注意检查胆囊窝及第一肝门,观察记录左右肝管汇合部有无高回声斑块,观察肝脏是否肿大、表面是否光滑及内部回声情况,观察胆囊形态、大小,胆总管有无扩张,门静脉回声情况,有无腹水出现及脾脏等情况,喂奶后1 h观察胆囊变化。

2 结果

2.1 左右肝管汇合部纤维斑块 本研究25例胆道闭锁患儿中16例显示有左右肝管汇合部纤维斑块,门静脉肝外胆管区紊乱,呈条索样高回声,出现三角形的形状,两端细小、中间膨大,即为“TC征”。其中12例患儿的左右肝管汇合部可见高回声斑块,长径1.5~2.4 cm,厚径0.4~0.7 cm,4例患儿的高回声斑块较小,长径0.7~1.4 cm,厚径0.20~0.25 cm,由于斑块较小不易辨认。

2.2 胆囊大小、形态及收缩功能改变 本研究25例胆道闭锁患儿中,有2例患儿胆囊空瘪,无囊腔显示,超声呈长条状高回声区,2例患儿的胆囊瘪小,胆囊腔萎缩,16例患儿胆囊大小明显小于正常,充盈不佳,胆囊轮廓不清晰,胆囊壁增厚,胆囊的内壁毛糙,5例患儿的胆囊的大小、形态基本接近正常。21例患儿超声显示患儿胆囊收缩异常。

2.3 肝脏大小及实质回声表现 本组中25例患儿肝脏普遍增大,肝肋下2.0~4.1 cm,增大程度与患儿的日龄无明显关系。肝实质回声增粗25例,回声分布不均匀,病程长的患儿呈肝脏纤维化表现。

2.4 脾脏大小 17例患儿脾脏增大,肋下1.0~3.1 cm。

2.5 腹腔积液 本组中有11例患儿出现腹腔积液,其中9例患儿肝脏明显增大,实质回声增强、增粗,呈肝脏纤维化表现。

2.6 肝动脉增粗 超声显示,19例患儿肝动脉扩张,直径增粗,0.15~0.24 cm,肝动脉显示率增加,流速增快,达到(80.4±29.7)cm/s,有14例患儿血流阻力指数增高。

3 讨论

胆道闭锁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有关,诊断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放射性核素肝胆显影、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等,但都具有局限性[2]。随着超声仪器的不断更新,影像学检查在胆道闭锁的早期诊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超声诊断胆道闭锁的准确率达到了95%[3],能否对患儿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将会影响到患儿的预后及生存质量。由于超声检查实时观察到局部表现,操作起来比较简便,对母婴均为创伤,成为诊断胆道闭锁的首选方法。

实践证明[4],胆道闭锁的肝门纤维斑块是超声诊断的特异性指标,目前已经成为超声医生诊断的依据。本研究中16例显示有左右肝管汇合部纤维斑块,门静脉肝外胆管区紊乱,呈条索样高回声,出现三角形的形状,两端细小、中间膨大,即为“TC征”。其中12例患儿的左右肝管汇合部可见高回声斑块,长径1.5~2.4 cm,厚径0.4~0.7 cm,4例患儿的高回声斑块较小,长径0.7~1.4 cm,厚径0.20~0.25 cm,由于斑块较小不易辨认。Kim等[5]最早提出“TC征”,即门静脉肝外胆管区紊乱,呈条索样高回声,出现三角形的形状,两端细小、中间膨大。一般认为,“TC征”对于诊断胆道闭锁有很高的特异性,诊断价值较高。陈文志[6]研究发现,19例胆道闭锁患儿中,18例都发现了“TC征”,当然,也不能仅仅凭借有无“TC征”来诊断胆道闭锁,还需要其他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

胆道闭锁患儿也有其他超声表现例如肝动脉增宽。有研究显示[3],胆道闭锁患儿肝动脉内径较正常患儿肝动脉内径明显增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显示,超声显示,19例患儿肝动脉扩张,直径增粗,0.15~0.24 cm,肝动脉显示率增加,流速增快,达到(80.4±29.7)cm/s,与文献报道一致[3]。本研究还发现,胆道闭锁患儿肝脏肿大较为普遍,并且患儿常常伴有脾脏肿大和腹水。

综上所述,左右肝管汇合部斑块可以作为胆道闭锁超声诊断的客观指标,胆囊瘪小及收缩不良也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肝脏增大与肝脏回声增强、粗糙程度与肝纤维化成正比,可以提示病程长短及预后。

[1]施维锦,王钦尧,张圣道,等.胆道外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27.

[2]葛永斌,徐浩,陈健,等.~(99 m)Tc-EHIDA肝胆显像对先天性胆道闭锁的诊断价值.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2,23(2):108-110.

[3]Humphrey TM,Stringer MD.Biliary atresia: US diagnosis.Radiology,2007,244(3):845-851.

[4]谢永荣,吕明德,张志崇,等.肝门纤维块回声∶婴儿胆道闭锁的可靠诊断依据.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10):38-39.

[5]Kim WS,Cheon JE,Youn BJ,et al.Hepatic arterial diameter measured with US: adjunct for US diagnosis of biliary atresia.Radiology,2007,245(2):549-555.

[6]陈文志.高频超声诊断胆道闭锁的临床价值.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6,8(12):743-744.

2015-04-17]

∶473000 南阳市中心医院超声科

猜你喜欢
长径胆道胆管
基于全三维动网格技术的变长径比间隙环流的研究
肝吸虫感染致胆管损伤及胆管癌的相关研究进展
肝内胆管结石一例及诊断体会
高速冲击下高能发射药力学行为尺寸效应研究
腹腔镜下胆管腔内整形技术治疗北绕型右后叶胆管结石合并开口狭窄
刚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有效长径比研究
不同纤维长径比对钢纤维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的影响分析
术前营养状况对胆道闭锁Kasai术后自体肝生存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分析肝胆结石实施肝切除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