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2015-01-23 05:45钟剑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7期
关键词:克雷伯本院球菌

钟剑文

浅谈微生物检验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

钟剑文

目的探究微生物检测在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根据210例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通过分析患者感染部位、引发感染菌种等数据结果,总结出一般规律。结果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有81例患者为内科感染,有129例患者为外科感染;诱发感染的主要菌群以白色念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三种菌群感染患者所占比例为71.90%。结论全面、科学了解导致院内感染的常见微生物组成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救治率,体现微生物检验的实用价值,改善预后,完善住院环境,使患者的健康得到保障。

感染控制;微生物检验;白色念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048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壮大,全民医疗逐步实现,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医院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责得到显著提升。那么如何完善我国的医疗环境,首先就要从患者的住院环境着手。医院感染是常见的临床并发症之一,出现感染的患者不仅自身遭受极大的痛苦,而且还会减缓治疗速度,降低治疗成功率[1]。本文就从医院的细菌检测科对感染患者的检测结果入手,总结出导致发生院内感染情况的一般规律,完善治疗方法,加强消毒手段,最终提升患者的治疗环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资料均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8月间所收治的210例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男137例,女73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86岁,平均年龄(39.31±12.03)岁;住院时间最长4个月,最短1 d,平均住院时间(21.14±0.76)d。

1.2 研究方法 样本采集,当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感染情况,由护理人员首先通知给主治医师以及细菌检测科,分别由主治医师和检测员来完成治疗和检测工作,由护理人员时时跟踪记录感染发生情况、感染治疗情况以及检测科检测结果,并以月为周期送递给医院档案管理科,本文选取的档案时间段为2012年3月~2014年10月,记录内容为2012年1月~2014年8月感染情况。检测方法,采用微生物检测科内常规检查方法,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常规性解读分析,打印报告。参考标准∶根据我国《医院感染的治疗和防护》中相关内容[2],对检测报告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判定。

2 结果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显示,2012年1月~2014年8月间本院共接纳住院患者1408例,其中发生感染的患者为210例,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4.91%。其中内科感染81例,占38.57%;外科感染129例,占61.43%。微生物检测结果:以真菌感染为主,感染者172例,占81.90%;其中白色念球菌感染74例,占43.02%;肺炎克雷伯菌感染61例,占35.47%;大肠杆菌感染37例,占21.51%;由其他菌种(如干燥奈瑟菌、铜绿假单细胞菌等)引发感染者38例,占22.09%。另外由肺炎克雷伯菌联合白色念球菌感染者45例,由大肠杆菌联合肺炎克雷伯菌感染者26人,由白色念球菌联合其他菌感染者19例。

3 讨论

2012~2014年本院住院科感染发生率约为15%,2000~2014年本院感染率约为11%。针对感染比率偏高这一情况,本院也做了重点分析。本次研究中内科感染患者占38.57%,按照感染比例排序∶新生儿患者、血液疾病患者、感染疾病患者、肿瘤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外科感染患者占61.43%,按感染比例排序∶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泌尿疾病患者、神经外科疾病患者、心外科疾病患者、胸外科疾病患者。感染部位常见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手术切创处。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腹部感染、颅内脓肿、败血症等。内科治疗过程中感染导致呼吸道感染以及败血症的几率要高于外科,而在外科治疗过程中感染导致切创处感染、泌尿系统疾病、以及颅内脓肿的几率要高于内科。导致感染的主要微生物以白色念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对微生物的检验研究是当今医学行业重点关注的课题之一,这项研究活动不仅能够为医学感染的诊治提供必要的科学指导,并且也是科学指导抗生素用药的重要指标。避免临床不规范使用抗生素行为的发生,需要广大医务人员熟悉抗生素的全部信息,以便为更加顺利地开展微生物检验活动提供必要的数据资料,让临床救治中进行抗生素用药能够实现合理、正确及规范的目标。传染源、传播途径以及易感染人群的存在,就可能会导致医院内部发生不同程度的感染现象。想要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疫情的传播和流行,就必须将3个传播介质控制在萌芽状态。微生物的检验活动同上述内容存在着必要的关系,通过对微生物进行检验的方式是降低医院发生严重性感染疫情的重要手段。医院从事护理、临床等医护人员以及患者本人都可能是感染源,所以日常的消毒杀菌操作对控制感染具有积极的作用。通常最标准的杀菌手段是生物指标法,该方法可以检测消毒以及杀菌的程度,评价是否已经满足相应的卫生标准,对阻断疾病的感染和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医务人员的手、医疗设备及器械以及医疗卫生用品等可能成为感染发生的重要介质。大部分的诊疗以及护理活动均是需要医务人员通过双手的参与才得以完成的,加上医疗器械对人体的接触、侵入等,容易将致病菌带入人体的皮肤表面以及黏膜,假如医务人员的双手以及使用的器械未经过全面保障的消毒和杀菌,在接触别的患者后极有可能将致病菌通过直接性的接触或侵入性的处理措施带给别的人群,这样就极易导致感染现象的发生。随着近些年来患者数量大幅度提升,单位救治患者密度有所提升,医院工作环境较为紧张。血液疾病患者增加[3],化疗过程中如使用糖皮质激素的数量增加等原因导致患者免疫低,住院部人口密度较低,加大了细菌感染的可能[4]。新生儿增加,较大的人员流动和低人员密度是引发感染的根源。手术患者增加,术后护理人数不足以及患者体质普遍偏低是引发感染出现的根本原因。

综上所述,医院感染对患者的治疗过程起到负面影响,利用微生物检验可以对院内感染规律进行分析和总结,有利于完善院内抗感染机制,提升治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一个更好医疗环境。

[1]朱建中,李建琴,马金凤,等.3010例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情况调查报告.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11,12(3):128-129.

[2]朱建中,俞亚丽.97例医院下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31(2):245-246.

[3]刘洪军,李春,沈玮.急性白血病患儿医院血流感染的临床及实验室分析.安徽医药,2011,31(13):178-179.

[4]时淑慧,钮博,王敏,等.尿路感染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分析.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11(11):319-320.

2015-04-16]

∶528500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克雷伯本院球菌
2015—2020年某院肠球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肺炎抗感染治疗的病例分析
宏基因组测序辅助诊断原发性肺隐球菌
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
2017年至2020年昆明市儿童医院血流感染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不同剂量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联合脑脊液持续引流置换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对比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