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的疗效评价

2015-01-23 05:45杨海林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7期
关键词:莫唑胺全脑肺癌

杨海林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疗联合替莫唑胺的疗效评价

杨海林

目的探究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4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23例。B组患者应用6MV-X全脑照射DT 400 cGy,共20次,常规分割;A组患者在B组患者疗法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和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能够显著增强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临床推广应用。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放疗;替莫唑胺;不良反应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098

脑转移为导致非小细胞癌、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非小细胞肺癌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率达到30%~40%[1]。一旦发生脑转移,会大大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预后。目前,临床治疗脑转移患者主要应用全脑放疗法。替莫唑胺属于新型第二代烷化剂,能够有效通过血脑屏障,且脑脊液药物浓度较高,已作为治疗脑转移瘤的一种有效药物。作者对本院收治的23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应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整体治疗效果较好,详细治疗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8月~2012年5月收治的4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例,女21例,年龄37~70岁,平均年龄(46.2±8.4)岁;所有患者心电图、尿常规、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均处于正常范围;患者原发疾病均经病理明确诊断为非小细胞癌;所有患者均伴有偏瘫、呕吐、头痛、神志障碍以及视力改变等临床症状。应用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各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B组患者应用6MV-X线照射治疗,常规左右穿脑对穿野每次DT 400 cGy,共20次,疗程1个月;A组患者在B组患者放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替莫唑胺(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880;100 mg),第1~5天服药剂量为200 mg/m2,停药25 d后,第31天重复服药;共口服2~6个周期。

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主要包括肝肾功能、血象变化、呕吐、恶心以及头痛等不良反应。治疗1~3个月后,对所有患者头颅进行MRI或者CT复查,根据颅内肿瘤大小变化情况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所有患者均进行2年随访。

1.3 疗效评定标准[2]将实体瘤疗效评定标准(RECIST)作为本组疗效评定依据。根据脑转移灶变化情况将其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以及进展(PD)等,其中,CR∶患者颅内病灶显著消失,未出现新病灶,且至少维持1个月;PR∶患者颅内病灶最大径之和减少>30%,维持时间≥4周;SD∶患者颅内病灶最大径之和缩小未达到PR,或者增大未达到PD;PD∶患者颅内病灶最大径之和增加至少>20%。总有效率=(CR+PR)/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 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7%,B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5.2%,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A组患者出现1例胃肠道反应,1例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率为8.7%;B组患者出现2例胃肠道反应,1例头痛,1例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率为17.4%;通过应用对症、脱水降颅压、止吐等措施进行处理后,所有患者均继续治疗。A组和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为非小细胞肺癌与乳腺癌较为常见的转移部位,约有50%的脑转移瘤来源肺部恶性肿瘤,如不能及时治疗,则会大大缩短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时间约3个月。目前,临床治疗脑转移患者的标准疗法为全脑放疗,但如仅单纯应用全脑放疗,临床治疗有效率约达到50%,患者会受到脑转移进展、出现其他脏器转移或者未能控制原发肿瘤等因素影响,导致死亡。因此,需要通过应用联合化疗法来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延长生存时间。但考虑到存在血脑屏障,会降低脑脊液内的化疗药物浓度,不能达到治疗浓度;且大多数患者不能耐受静脉化疗和放疗的不良反应,因此,不能保证全脑放疗的顺利进行,临床中未广泛应用全脑放疗联合静脉化疗[3]。

替莫唑胺属于口服第二代烷化剂,为咪唑四嗪类衍生物,生物利用度较高,能够有效透过血脑屏障,脑脊液药物浓度约为30%的血浆浓度;其在生理pH值条件下能够转化为活性化合物甲基三氮烯咪唑酰胺,水解为甲基肼和5-氨基-咪唑-4-酰胺,能够对肿瘤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产生作用,在治疗恶性胶质瘤中发挥着显著抗肿瘤作用。

本组研究中,B组患者应用6MV-X全脑照射DT 400 cGy,共20次,常规分割;A组患者在B组患者疗法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替莫唑胺治疗,结果显示,A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和B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应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能够显著增强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临床推广应用。

[1]高力英.放化综合治疗在脑转移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现代肿瘤医学,2015,23(2):195.

[2]邬德东.替莫唑胺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观察.现代肿瘤医学,2013,21(9):1997.

[3]程魏.替莫唑胺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疗效观察.河北医药,2013,35(15):2307.

2015-05-15]

∶457001 河南省濮阳油田总医院放疗科

猜你喜欢
莫唑胺全脑肺癌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氩氦刀冷冻治疗肺癌80例的临床观察
白花丹素调节MEK/ERK通路增加脑胶质瘤U87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研究
全脑开发
SmartKey脑力空间组织的全脑开发体验课开课
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 43介导的胶质瘤替莫唑胺耐药研究进展
Survivin对体外培养胶质瘤细胞U251替莫唑胺敏感性的影响
替莫唑胺对小细胞肺癌H446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