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分析

2015-01-23 05:45张延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7期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川崎小儿

张延义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分析

张延义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83例确诊为小儿川崎病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小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观察组给予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观察治疗后主要症状改善情况和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球结膜充血时间、手足硬肿时间和淋巴结肿大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655,P=0.0163<0.05)。结论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显著改善小儿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需大样本和长时间随访进行研究。

丙种球蛋白;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

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7.104

川崎病(kawasaki diseaes)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m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是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表现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发病率约在10%左右,临床表现症状多样,但均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1]。由于川崎病确切的发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多数学者主张在急性期早期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治疗,但静脉给药剂量是一直讨论的课题之一。作者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小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南阳妇婴医院儿科2010年10月~2014年10月83例小儿川崎病患儿,经临床症状、体征、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符合薛辛东等[2]著《儿科学》中关于小儿川崎病的诊断标准,排除药物禁忌证、中途退出研究和无法判定临床疗效等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6个月~6.5岁,平均年龄(3.26±1.56)岁;病程1~9 d,平均病程(4.84±1.13)d。观察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6个月~6.4岁,平均年龄(3.25±1.56)岁;病程1~9 d,平均病程(4.85±1.13)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儿完善入院病历,并协助患儿家属完善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同时完成入院评估。对照组给予静脉滴注小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0.4 g/(kg·d),连续静脉滴注5~7 d。观察组给予静脉滴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5.0 g/kg,控制给药浓度为20.00%,常规8~10 h内滴注完毕。

1.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球结膜充血时间、手足硬肿时间和淋巴结肿大时间;冠状动脉病变情况∶记录两组患儿在治疗后1年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球结膜充血时间、手足硬肿时间和淋巴结肿大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s,d)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退热时间 球结膜充血 手足硬肿 淋巴结肿大对照组 41 1.72±0.31 2.95±0.39 2.46±0.32 3.11±0.38观察组 42 0.84±0.29a 1.40±0.38a 1.19±0.30a 1.52±0.31a

2.2 冠状动脉病变情况 两组患儿均随访至少12个月,经心脏彩超检查,对照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9例,观察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1例。观察组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21.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655,P=0.0163<0.05)。

3 讨论

川崎病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和区域性,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和皮疹等症状,与多种病原共同作用的结果关系密切[3]。在急性期,多数患儿存在显著的免疫失调,实验室检查显示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而CD4/CD8比值越来越大,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大约在4周左右最显著,至8周恢复正常。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累及部位以冠状动脉主干近段,尤其是左前降支最为常见,左回旋支相对较少[4]。

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属于一种被动免疫疗法,通过静脉滴注能够加速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中和反应对抗抗毒素,通过阻滞血小板粘附和聚集以降低血栓的形成,抑制变态反应以形成不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同时,可通过竞争Fc受体达到阻断或降低血管炎症反应的发生。部分学者证实丙种球蛋白可以增加B淋巴细胞活性,从而抑制抗体的产生[5]。本研究两组患者均能够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证实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效果确切。观察组采取大剂量单次静脉滴注在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方面优于对照组,虽然单次大剂量可能加大了血液粘度,理论上增加了血栓的发生,但本研究结果证实大剂量在退热时间、球结膜充血时间、手足硬肿时间和淋巴结肿大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2.38%明显低于对照组21.95%(P<0.05),可能持续小剂量治疗在中和毒素、抑制变态反应以及抑制抗体的作用上不足,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需大样本和长时间随访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能够显著改善小儿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症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但确切的作用机制尚需大样本和长时间随访进行研究。

[1]沈新.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临床症状、炎性指标及冠状动脉损害的改善作用比较.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4):1538-1540.

[2]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8-201.

[3]李渝华,郭梅.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川崎病的疗效观察.重庆医学,2014,43(11):1368-1369.

[4]周玲,唐晓燕,杨山.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观察.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9-10.

[5]何俊峰.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患儿的疗效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82-183,186.

2015-06-01]

∶473000 南阳妇婴医院儿科

猜你喜欢
丙种球蛋白川崎小儿
微软进军“工业元宇宙” 川崎要用HoloLens设备制造机器人
丙种球蛋白联合光疗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的临床疗效
TCF3基因突变至无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病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川崎病的研究概况及诊断治疗进展
伴急腹症的川崎病儿童临床分析4例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夜盗小儿(下)
护理干预对丙种球蛋白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免疫性复发性流产的效果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