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硬膜外血肿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术的临床观察

2015-01-23 18:36马清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4期
关键词:开颅硬膜外血肿

马清涛

急性硬膜外血肿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术的临床观察

马清涛

目的 探讨分析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2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60例。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皮瓣开颅术治疗, 观察组实施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 术后结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轻残4例, 良好56例;对照组轻残5例, 良好55例, 两组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73.5±7.4)min, 平均术中出血量(193.6±43.8)ml;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13.3±13.4)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88.2±68.2)m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时间较短, 对患者损伤较小, 且疗效满意, 安全性较好。

急性硬膜外血肿;小骨窗开颅清除术;疗效

急性硬膜外血肿是位于硬脑膜与颅骨内板之间的血肿,是临床神经外科的常见病。该病多与急性创伤有密切关系,发病率较高, 占外伤性颅内血肿的1/3左右, 发病紧急, 病情进展较快, 如不给予科学合理的治疗, 患者多存在生命危险[1]。常规皮瓣开颅术是临床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 但该术式对创伤较大, 不利于患者的进一步恢复。近年来, 作者对本院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6月收住本院神经外科120例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纳入标准:①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②符合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2006)》中关于急性硬膜外血肿的诊断标准;③影像学检查显示单纯性硬膜外血肿, 无需去骨瓣减压;④幕下血肿量>10 ml, 幕上血肿量>30 ml。排除标准:①多发广泛性粉碎性骨折并硬膜外血肿[2];②硬膜中动脉主干存在急性活动性出血。其中男82例, 女38例;年龄17~67岁, 平均年龄(42.3±6.2)岁;血肿部位:枕顶部26例, 额部61例,额颞部33例。 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皮瓣开颅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 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选取血肿最厚处, 于适当位置做常规皮瓣切口。切口直径及大小基本与血肿大致边缘相接近, 彻底清除血肿, 彻底止血, 将硬膜外悬吊。将骨瓣还纳, 放置硬膜外导管做引流, 缝合切口。术后再次行颅脑CT检查。观察组行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 气管插管, 选取血肿最厚处做发际内弧形切口,长度约5 cm, 完全撑开切口, 充分暴露颅骨面, 骨钻钻孔、开窗, 大小约为3 cm×3 cm。对血肿较大的患者可采取前、后侧分别做小骨窗以获得较好的手术视野。低压状态下使用吸引器将血肿进行彻底吸引, 如创面无活动性出血, 则对紧密连接脑膜的血肿不必强行清除[3]。彻底止血, 将硬膜外悬吊,放置引流, 彻底冲洗, 术后复查CT。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 术后随访6个月, 结合GOS评分对患者进行疗效评价。GOS评价标准[1]:5分:良好, 4分:轻残, 3分:中残, 2分:重残, 1分: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73.5±7.4)min, 平均术中出血量(193.6±43.8)ml;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113.3±13.4)min, 平均术中出血量(288.2±68.2)ml;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轻残4例, 良好56例;对照组轻残5例, 良好55例, 两组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硬膜外血肿是临床常见疾病, 在颅脑遭受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作用后, 即使未发生骨折, 颅骨也可发生短暂的变形, 位于骨沟的硬脑膜动脉或静脉窦可被暴力撕裂, 从而引起出血, 此外颅骨骨折的板障出血也可引起血肿形成, 绝大多数的硬脑膜外血肿与颅骨线形骨折有密切关系。急性硬膜外血肿的部位一般在暴力受力点附近, 故血肿部位的判断可依据骨折线通过静脉窦和脑膜血管的部位进行判断。因颅脑颞部含有脑膜中动、静脉, 该部位骨质较为脆弱, 易发生骨折导致血管撕破, 因此硬膜外血肿的发生部位多见于额颞部和顶颞部[4]。急性硬膜外血肿发病紧急, 病情进展迅速, 发病数小时内即可引起巨大脑疝,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部分患者硬膜外血肿来源于静脉, 如静脉窦、板障静脉以及硬脑膜静脉, 此时患者病情发展可稍为缓慢, 因此表现为亚急性发病。

保守治疗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疗效较差, 对于急性硬膜外血肿一旦确诊, 应立即进行手术准备, 实施开颅减压、解除压迫。常规皮瓣开颅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 但该术式创伤较大, 术中出血量较多, 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方式, 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①手术时间较短, 可快速清除血肿, 解除压迫, 改善临床症状;②直视下进行手术,视野清晰, 避免了对血肿进行盲目的穿刺;③手术创伤较小,失血量少, 患者术后病情恢复迅速[5];④术中可沿骨窗将颅脑硬膜进行悬吊, 明显减少死腔;⑤术中止血彻底, 避免活动性出血;⑥术后放置引流管, 必要时可经该导管对残余血肿进行药物溶解清除。作者对本院部分急性硬膜外血肿患者采取小骨窗开颅清除术进行治疗, 结果显示, 与常规皮瓣开颅术相比, 该术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 术后随访发现, 两种术式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 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手术时间较短, 对患者损伤较小, 且疗效满意, 安全性较好。

[1] 杜远庆, 姜长友, 杜曼文, 等.小骨窗开颅术与常规皮瓣开颅术治疗急性外伤性硬膜外血肿疗效对比分析.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3, 15(9):53-54.

[2] 胡连水, 王文浩, 郁毅刚, 等.小骨窗开颅清除急性硬膜外血肿.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3, 18(3):146-148.

[3] 周良辅.神经外科手术步骤点评.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11:283-285.

[4] 王月中, 陈小明, 李成林, 等.小骨窗开颅单纯急性硬膜外血肿清除疗效分析.临床医学(上旬刊), 2011, 24(8):5474-5475.

[5] 翟孝民.小骨窗开颅清除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60例疗效分析.吉林医学, 2014, 35(26):5773-577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4.038

2015-03-09]

471700 洛宁县妇幼保健院

猜你喜欢
开颅硬膜外血肿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
腰硬联合麻醉与持续硬膜外麻醉应用在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作用
硬脑膜外和硬脑膜下血肿相关知识,你应了解吗?
小骨窗开颅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12例的临床体会
浅析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穿刺颅内血肿消除术在基层神经外科临床应用
CT混杂征对脑出血血肿扩大的预测价值
大骨瓣开颅联合小脑幕切迹切开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双胎剖宫产术中的临床应用
喷他佐辛在剖宫产术后静脉镇痛与硬膜外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