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意义

2015-01-24 06:13于尧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6期
关键词:基底节头颅神经内科

于尧

头颅CT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诊治意义

于尧

目的讨论头颅CT检查在脑出血(ICH)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的作用。方法190例行头颅CT检查确诊的ICH住院患者, 对其CT结果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基底节出血105例(55.26%),脑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出血30例(15.79%), 脑干出血28例(14.74%), 小脑出血20例(10.53%),脑室出血有7例(3.68%)。经治疗出院时不遗留后遗症55例;症状改善、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者90 例;无明显变化者11例;病情加重死亡14 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20例。结论头颅CT是诊断ICH的首选方法, 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头颅CT;脑出血

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ICH的发生率逐年增多, ICH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在我国发病率及致残率极高, ICH已成为脑卒中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ICH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了解头颅CT检查对ICH患者诊治意义, 分析2012 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90例,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 CT 检查确诊的ICH患者190例, 其中男105例, 女85例;平均年龄(55.8±20.3)岁。190患者中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95例, 高脂血症60例,糖尿病30例, 冠心病45例, 脑血管瘤3例, 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活动中或者情绪激动下发病145例, 静态发病45例。

1.2 检查方法 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64排螺旋CT扫描仪进行头颅 CT 检查, 层距5 mm, 层厚5 mm, 观察脑出血部位、血肿量等情况。所有患者入院前均行头颅 CT检查, 而后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复查。

1.3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基础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包括脱水、降颅压、脑细胞活化剂、清除氧自由基及营养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病情改变, 并及时复查头颅CT。对于出血量少行神经内科保守治疗。出血量多的患者, 有手术指征患者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其中有165例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25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为去骨瓣减压加颅内血肿清除术。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入院时患者中度昏迷36 例, 头晕, 头痛70例;呕吐75例;大小便失禁50例, 抽搐14例;56例患者有不同程度失语,83患者存在偏盲, 偏瘫140例, 双侧肢体瘫痪30例, 去大脑强直发作8例, 一侧病理征阳性145例,双侧病理征阳性35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13例。

2.2 CT结果

2.2.1 出血部位 本组190例患者中, 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出血105例(55.26%), 脑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出血30例(15.79%), 脑干出血28例(14.74%), 小脑出血20例(10.53%), 脑室出血7例(3.68%)。

2.2.2 出血量 出血量>30 ml90例(47.37%),21~30 ml36例(18.95%),11~20 ml25例(13.15%);5~10 ml13例(6.84%),<5 ml26例(13.68%)。

2.2.3 预后190例患者中, 根据CT结果最终经神经内科保守治疗125例,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65例;经治疗出院时不遗留后遗症55例;症状改善、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者90 例;无明显变化者11例;病情加重死亡14 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20例。

3 讨论

ICH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重症疾病, 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 其他常见的原因主要包括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脑肿瘤卒中、血液病、抗凝治疗等[2]。本组资料显示190患者中合并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95例, 高脂血症60例, 糖尿病30例, 冠心病45例, 脑血管瘤者3例, 慢性肾功能不全者2例。由于发病原因不同,引起ICH的发生机制也不同。高血压致ICH的机制主要是由于脑细小动脉发生如玻璃样或纤维素样变性、坏死, 甚至动脉瘤等, 一旦血压突然升高时, 导致脑血管破裂而出血[3];同时由于豆纹动脉和旁正中动脉特殊的解剖结构, 当血流压力较高时, 也易导致血管破裂出血[4]。文献认为, 脑血管畸形是由于脑血管发育障碍致脑局部血管数量和结构异常, 并对正常脑血流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破裂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脑内出血或血肿, 多见于年轻人[5]。本周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 在活动中或者情绪激动下发病145例, 静态发病45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家族史、饮酒、吸烟等, 激动、气候变化、激烈运动等因素亦可诱发。

ICH的症状与出血量、出血部位、出血速度、水肿程度等相关[6], 本组190例患者中, 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出血105例(55.26%), 脑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出血30例(15.79%),脑干出血28例(14.74%), 小脑出血20例(10.53%), 脑室出血有7例(3.68%)。基底节出血典型特征主要有“三偏征”, 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症状等;脑叶出血可出现偏瘫、偏盲、失语等;脑干出血可出现偏瘫、交叉性瘫, 甚至昏迷、死亡等;小脑出血主要表现为眩晕、呕吐、共济失调等。ICH病情变化快, 若不及时治疗, 如果再次出血或水肿加重, 患者可迅速出现昏迷甚至死亡[7,8]。脑出血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患者预后意义重大。

研究表明, 诊断ICH的首选影像学检查为头颅CT, 本组中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后确诊[9,10]。头颅CT影像下显示出血区域多表现为卵圆形, 边界清, 动态CT还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变化情况, 它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血部位、出血量、血肿大小、水肿情况和颅内占位效应等。对怀疑急性脑血管病的患者首先行头颅CT检查, 以明确诊断。动态CT检查对疾病的评估治疗十分重要, 有助于观察出血量变化或发现新的血肿, 根据检查结果来决定治疗的方法选择;本资料结果显示:出血量>30 ml90例(47.37%),21~30 ml36例(18.95%),11~20 ml25例(13.15%);5~10 ml13例(6.84%),<5 ml26 例(13.68%)。根据头颅CT结果等综合分析, 最终经神经内科保守治疗125例, 神经外科手术治疗65例;经治疗出院时不遗留后遗症55例;症状改善、存在不同程度功能障碍者90 例;无明显变化者11例;病情加重死亡14 例;病情恶化放弃治疗20例。

综上所述, 头颅CT是诊断ICH的首选方法, 根据病情变化, 及时复查头颅CT, 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及判断疾病的转归提供依据。

[1]吴江.神经病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0-173.

[2] Juttler E, Steiner T.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omparison of EUSI and AHA/ASA recommendations. Expert Rev Neurother,2007,7(10):1401-1416.

[3]Keep RF, Hua Y, Xi G.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mechanisms of injury and therapeutic targets. Lancet Neurol,2012(11):720-731.

[4]Xi G, Keep RF, Hoff JT. Mechanisms of brain injury after 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 Lancet Neurol,2006,5(1):53-63.

[5]韩芳, 乔亚京, 孟桂荣, 等. 青年脑出血患者340例临床及CT表现研究.中国社区医师,2014,4(30):91-92.

[6]王爱华, 邹南安, 崔钢, 等. 脑出血CT与预后的关系.江西医药,2014,3(49):268-269.

[7]单丽莉.高血压性脑出血死亡相关因素探讨.中外医疗,2014,5(10):56-57.

[8]姚群梅. CT引导下脑内血肿穿刺术治疗40例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评价.中外医疗,2013,12(11):179-180.

[9]梅桂祥, 黄震, 李进, 等. CT检查对脑出血的诊断价值分析.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9(22):92-93.

[10]薛胜波. CT在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特点分析.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4(25):9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6.041

2015-03-13]

452370 河南省新密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基底节头颅神经内科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BOPPPS教学模式在全科住院医师神经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两例外伤后致脑基底节区出血案例的讨论及归纳
神经内科患者焦虑与抑郁症状的临床研究
扩大翼点入路改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并脑疝疗效观察
基底节钙化影像学检查及流行病学分析
系统护理干预在神经内科对脑卒中护理中的应用探讨
油菜花
嵇康·绝响
探讨预防基底节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再出血及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