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干预措施

2015-01-24 06:13郭晓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6期
关键词:偏瘫肢体下肢

郭晓雪

预防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干预措施

郭晓雪

目的分析评价预防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干预措施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28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 各143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护理干预组应用护理干预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29%, 护理干预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7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下肢血管护理、物理疗法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大大的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促进患者的康复, 提高护理效率, 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研究发现, 导致人体静脉系统出现血栓的三大重要因素为静脉管壁的损伤、血液凝滞以及血液的高凝状态[1]。下肢深静脉血栓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文献报道其临床发生率高达2%[2]。一旦发生, 不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而且会造成肢体残疾的发生, 严重者出现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危及患者的生命。作者对2011年1月~2014年1月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护理干预措施, 取得满意护理效果, 现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2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脑卒中的诊断标准[3]。按照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 各143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87例、女56例;年龄42~78岁, 平均年龄(60.2±8.7)岁;病因:出血性脑卒中62例、缺血性脑卒中81例;肢体瘫痪部位:右侧肢体66例、左侧肢体59例,双侧肢体18例;护理干预组患者男80例、女63例;年龄44~75岁, 平均年龄(59.6±8.3)岁。病因:出血性脑卒中67例、缺血性脑卒中76例;肢体瘫痪部位:右侧肢体61例、左侧肢体60例, 双侧肢体2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因和肢体瘫痪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干预组应用护理干预方法, 具体如下。

1.2.1 基础护理 培养患者正确的饮食观念, 杜绝食用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多进食低脂肪和胆固醇、清淡、富含植物纤维素食物。保持每日充足的蛋白质以及热量摄入来提高血管的营养状态。保持每日充足的饮水量降低血液粘度,以1500~2000 ml为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发生, 出现排便困难可应用开塞露等润肠通便的药物, 防止由此引起腹压升高造成下肢静脉发生血液回流障碍。

1.2.2 心理护理 焦虑、不安和恐惧是脑卒中偏瘫患者常见的不良心理情绪, 患者常对自身疾病的预后丧失信心。因此, 护理人员应当通过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 用亲切温暖言语以及丰富的专业护理知识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思想情绪, 使患者逐渐的认识自己的疾病, 树立信心并能够主动地配合护理和治疗工作。

1.2.3 下肢静脉血管的护理 研究发现, 下肢静脉血管发生静脉血栓的几率为上肢静脉血管的3倍[4]。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加强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训练, 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尽可能选择上肢静脉血管进行输液治疗, 避免对下肢静脉血管的穿刺和反复多次操作, 减少对下肢静脉血管内膜损伤。

1.2.4 物理疗法的护理 护理人员应当指导患者入院后早期应用弹力袜, 根据患者的不同体重和身材选择弹力袜, 避免弹力袜过紧或者过松, 指导患者穿戴弹力袜前抬高下肢,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 弹力袜应在早晨睡醒后穿戴, 晚上睡觉前可脱下。护理人员应当密切观察穿戴弹力袜后患者下肢的血运情况和皮温、皮色。

1.2.5 康复护理 为了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应当早期开展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肢体主动或者被动活动训练, 通过反复的、定时的活动, 特别是踝关节的活动训练来促进下肢关节和肌肉的活动, 从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5]。首先进行踝关节的屈伸运动、内外翻运动和环转足踝部运动,其次进行腓肠肌自上而下、固定节律的按摩运动, 最后进行髋、膝关节的屈伸运动、内收外展和内旋外旋运动。护理人员应当注意康复动作的轻柔性和渐进性, 避免造成损伤。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9例, 发生率为6.29%, 护理干预组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 发生率为0.70%, 对照组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护理干预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目前, 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几率随着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增加而增加。研究发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研究认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在于[6]:①患者的活动量减少导致下肢肌肉的松弛, 无法刺激血管有效的收缩造成血流减缓, 而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跃进一步加重血液的凝滞;②下肢血管的反复穿刺以及高渗液体的应用造成血管内膜的机械性和化学性损伤;③降低颅压应用的甘露醇等脱水剂导致血液浓缩和粘稠度升高;④恐惧和焦虑情绪刺激肾上腺素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引起血管痉挛收缩。因此, 在护理工作中应针对性的避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诱发因素。通过护理干预措施, 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和多饮水降低胆固醇和脂肪过多摄入,从而改善血液粘度, 减少导致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和护理,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从而降低炎症介质的释放;避免或减少对下肢静脉血管的损伤、提高穿刺成功率能够减少血栓的形成;通过有效的物理疗法和康复护理, 加强下肢肌肉的按摩, 增强下肢肌肉的张力, 促进血管的有效收缩, 提高血流的速度, 从而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取基础护理、心理护理、下肢血管护理、物理疗法护理以及康复护理等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能够有效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效率, 值得推广。

[1] 王瑞源, 符映丽.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与护理.海南医学,2010,21(6):150-151.

[2] 黄玉虹.前瞻性护理干预对预防脑卒中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作用.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314-315.

[3] 李崇娜.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护理进展.内科,2013,8(6):645-646.

[4] 程道荷.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124-127.

[5] 吴燕.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临床护理杂志,2014,13(5):40-41.

[6] 曹亚芬.急性脑卒中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全科护理,2012,10(23):215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6.155

2015-04-07]

110044 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猜你喜欢
偏瘫肢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