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疗

2015-01-24 06:13叶玉霞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年16期
关键词:中风病中风脾胃

叶玉霞

浅析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及诊疗

叶玉霞

目的分析中医从脾胃论中风病病机以及诊治效果。方法84例中风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 研究组实施常规康复锻炼联合中药桂枝人参汤治疗, 对比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有效率、神经缺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风病发生的原因为脾胃失调, 因此临床应对症实施调理气机治疗, 中药桂枝人参汤的温补中气、解肌散气效果良好, 用于治疗中风病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脾胃论;中风病;病机

中风为一种老年多发常见疾病, 其发病有病发急、变化快、致死率高的特点, 且据统计, 该疾病的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1]。有效治疗中风病, 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是当前临床中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院考虑给予中风患者中药桂枝人参汤治疗,治疗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调医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中风病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4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42~84岁, 平均年龄(63.0±7.6)岁, 病史2~12个月, 平均病史(3.2±3.5)个月, 脑梗死20例,脑出血20例;研究组男24例, 女20例, 年龄40~86岁, 平均年龄(63.0±7.1)岁, 病史3~15个月, 平均病史(7.0±2.3)个月, 脑梗死25例, 脑出血1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以及病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 入院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 且符合卫计委关于中风的确诊标准, 其临床表现为舌苔白滑、边缘有齿痕, 睡眠质量差, 面部僵硬, 偶有大小便失禁, 舌头僵硬、暗红、胖大且厚。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 挑选经验丰富的医师, 配合对患者进行吞咽、表情肌、呼吸控制、摄食等专项训练,1次/d,1周连续5 d, 共进行为期14 d的康复训练。

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采用中医桂枝人参汤治疗, 其基本组方为:白术、干姜9 g、人参9 g、桂枝12 g、甘草12 g。之后随证加减:若合并呕吐, 可增加半夏15 g、生姜10 g;若合并便秘, 分别增加茯苓、山药15 g;若合并腹胀, 可分别增加厚朴9 g、陈皮9 g;若腹中寒冷者, 可增加附子12 g、细辛12 g。反复用水煎煮3次, 去渣后温水冲服,每天早晚1次, 连续用药治疗14 d。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全国第四次脑血管学术会议, 对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2], 满分45分, 分数越高, 则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为91%~100%;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为70%~90%;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为46%~69%;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5%。有效率=痊愈率+显著改善率+改善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 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0.95±3.02)分, 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21.35±2.51)分, 治疗后, 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4.10±2.71)分, 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6.31±2.52)分, 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有明显差异, 治疗后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临床疗效对比 对照组痊愈14例, 显著改善10例, 改善8例, 无效8例, 有效率为80.0%;研究组痊愈18例, 显著改善12例, 改善12例, 无效2例, 有效率为95.5%,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中风为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疾病, 主要是因脑补血液循环而导致, 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局部神经功能缺失, 包括静脉窦疾病、颅内外动脉, 最为常见的是动脉疾病, 病发后患者会出现眩晕、头痛、短暂性肢体麻木等症状, 生活质量水平下降, 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传统中医学角度分析该疾病的发生, 主要是因饮食不当、脾胃失调[3]。脾胃是气机升降的一个重要部位, 起着重要的物质代谢作用, 脾胃阴阳调和,维持有序的气升降, 才能维持正常的化精、生津功能。一旦脾胃功能受损, 气升降无序, 脾胃功能异常, 体内生痰不能顺利排出, 容易导致清窍蒙闭、经络阻塞, 患者出现言语不利、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等中风症状。因此临床认为中风的发病机制在于脾胃失调、升降无序。传统中医认为, 脾胃失调经久不愈, 容易导致营血不足, 经脉无力。传统的中风治疗时依据其半身不遂症状采用大剂量的活血通络药物治疗,但这样更消耗津气, 加重病情[4]。而中医则认为, 脾胃失调导致的中风主要发病原因为痰瘀, 因此, 临床认为中风治疗关键调理中焦, 对患者进行健运脾胃、调理气机的治疗。本次研究中, 中医给予患者桂枝人参汤治疗, 其主要作用在于温补中气、解肌散气。该方剂中的人参具有补益脾胃功效,桂枝具有温中散寒、温阳益气功效, 干姜和胃醒脾, 白术具有益气健脾、生化气血功效, 甘草则起到调和诸药作用, 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可起到解肌散气、温补中气、调理气机功效,有效治疗胃脾虚寒, 从根本上达到痰浊得清, 促进中风患者病情的好转及身体康复。中医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加减治疗, 提高临床治疗的针对性、高效性。研究中所选用的中药药方比较温和, 无明显毒副作用, 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应用安全可靠。

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5%,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0.0%,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 且研究组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常规康复锻炼基础上结合中药汤剂治疗, 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 脾胃为人体的重要脏器, 其健康与否直接着身体健康情况, 脾胃佳, 则气血旺, 脾胃差, 则机体衰落, 人体机体退化, 容易被外界所影响而诱发中风。因此, 临床治疗中风关键在于调理脾胃。从脾胃论角度考虑, 对患者实施对症中风治疗, 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耐受性良好, 应用前景广阔。

[1]李婷婷, 过伟峰, 孙蓉蓉.出血性中风病机证素辨证诊断的思路与方法.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3208-3211.

[2]谢菁, 谷浩荣, 贾春华.基于认知的“中风病”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2,14(5):2100-2104.

[3]刘亚琼, 朱陵群, 王硕仁, 等.中风病“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研究进展.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2(2):98-100.

[4]郭琳.从醒脑开窍针法到石氏中风单元建设——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模式的转变.中国针灸,2005,25(8):581-58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6.171

2015-03-03]

459000 河南省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中风病中风脾胃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神奇T恤助力防止中风
探析古今中风病的发病机制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基于混沌和替代数据法的中风病人声音分析
新年心愿宝宝有个好脾胃!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