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肾”论治月经过少

2015-01-24 14:03徐方方苏纪春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16期
关键词:来潮肾精肾气

徐方方 李 琳 苏纪春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从 “肾”论治月经过少

徐方方 李 琳 苏纪春

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月经过少是临床常见妇科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对女性危害大。“经水出诸肾”,“经本于肾”,在月经的生成过程中,肾气盛是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笔者以 “肾”为切入点,认为肾虚是导致月经过少的主要病因病机,常见有肾气虚、肾阳虚、肾阴虚,据此进行辨证治疗,多获良效。

从肾论治;月经过少;补肾调经

月经过少是指月经周期正常,月经量明显减少,或行经时间不足2d,甚或点滴即净者。古籍有称 “经水涩少”、“经水少、“经量过少”。一般认为月经量少于20m l为月经过少[1]。本病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流产、药物流产的增加,其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若不及时治疗可发展成闭经,甚至卵巢早衰,严重危害女性生殖健康。笔者以 “肾”为切入点,浅谈月经过少之治疗。

1 肾与月经的关系

女子从七岁开始,肾气渐盛,到了二七之年,天癸成熟,任通冲盛,月经来潮。正如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论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傅青主女科》也载:“经水出诸肾”,“经本于肾”。

《素问·六节脏象论》载:“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又载: “精者,身之本也。”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互化,为月经产生的物质基础,月经的生理活动也是以精气为基础的。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且 “血之源头在于肾”,因此肾中精气充盛,肾精化为肾气,肾气充盛,则促进天癸成熟。天癸周期性蓄极泌至,月经则按时来潮。故肾气的盛衰主宰着天癸的至与竭,更决定月经的来潮与否。可见,在月经的生成过程中,肾气盛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

2 肾虚是导致月经过少的主要病因病机

肾藏精,主生殖,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五脏六腑阴阳之本也。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而相互滋生,成为月经的物质基础。肾为冲任之本,肾气盛,则冲任通盛,天癸泌至,则月事以时下。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肾阴阳平衡协调,才能维持机体生理正常。若先天禀赋不足、纵欲过度或过早婚育,或不重视避孕,导致屡孕屡堕,特别是多次人工流产、药物流产对脏腑、气血、冲任损伤更严重,终致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功能失调,肾精损伤,无以化肾气,肾气亏虚,精血不充,经血化源不足,冲任血海不能按时满盈,发为月经过少。正如 《医学正传》云:“月经全借肾水,肾水既乏,经水日以干涸”。而过度节食,易导致脾胃损伤,使运化功能失常,肾精失其滋养,再加上先天肾精不足,精不能化气,肾气更亏,天癸不能按时蓄极泌至,导致胞宫无血以下而致月经过少。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女性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劳倦日久,精、气血、阴阳皆有所亏损,肾为五脏阴阳之本,久病及肾,肾中阴阳损伤,肾精匮乏,气血不足,经血生成乏源,血海空虚,进而出现月经过少。因此,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归根到底为肾病,正如 《傅青主女科》中云:“经水出诸肾—经原非血,乃天一之水,出自肾中”。

3 从肾论治月经过少

肾为五脏六腑之本也,肾虚不足,百病由生。肾精充足,肾阴阳平衡协调,对于维持月经的正常非常重要。肾气不足,临床可见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经期延后,色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倦怠乏力,小便频数而清,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治宜补益肾气为治疗大法。方选归肾丸 (《景岳全书》)加减,其中菟丝子、杜仲补益肾气;熟地、枸杞子、山茱萸补肾滋阴;当归补血调经。若见月经量少,腰背酸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夜尿频多,精神萎靡,面色晦暗,舌胖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弱等肾阳虚为主的症状,治宜补肾阳,方选右归丸 (《景岳全书》)加减。若见月经量少,色鲜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方选左归丸 (《景岳全书》)合二至丸(《医方集解》)加减。

4 典型案例

患者张某,女,30岁,已婚,2014年9月25日初诊。以“月经量少5个月”为主诉。于2014年4月上旬行人流术后,周期28~30d,月经量较前减少,经期2~3天,量少,色淡,质稀,无痛经,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二便调,舌质淡,苔白润,脉沉细。LMP:2014年9月10日。辅助检查:彩超示:内膜厚约5.5mm,双侧附件未见异常。西医诊断:月经量少。中医诊断:月经过少 (肾气虚)。治法:补肾益精,养血调经。方药:归肾丸加减,紫河车15g,山茱萸15g,枸杞15g,盐杜仲20g,菟丝子30g,巴戟天15g,当归15g,赤芍15g,川芎15g,黄芪30g,白术15g,茯苓15g。其中,紫河车、菟丝子、杜仲、巴戟天补肾益精;枸杞子、山茱萸补肾滋阴;当归、川芎、赤芍补血调经;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以后天滋养先天,全方诸药配合,相辅相成,共凑补肾益精,养血调经之效。

总共10剂,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2次温服。二诊:2014年10月11日。患者服药后于2014年10月7日月经来潮,经期三天,量较前稍多,色淡,少量血块,小腹冷痛,四肢不温,经期腰酸腹痛症状减轻,二便调,纳眠可,舌淡,苔白,脉沉细。上方加淫羊藿30g。10剂,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2次温服。患者服药后无不适。三诊:2014年11月12日。患者服药后月经于2014年11月7日来潮,经期四天,量中等,色红,小腹冷痛、四肢不温及经期腰酸腹痛症状明显缓解,二便调,纳可,眠差,舌淡,苔白,脉沉细。继首诊方加茯神15g,首乌藤30g。10剂,日一剂,水煎至400ml,分2次温服。停药后随访,月经已调。

5 结语

月经减少多从肾开始,补肾可以从源头上治疗月经过少。相关研究表明[2-4],补肾中药可以增加机体的雌激素水平,有利于子宫内膜的修复,进而调节月经量。现代研究也表明,补肾中药还可通过下丘脑、垂体而对卵巢发挥作用,促进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功能恢复正常[5]。故以肾为切入点,论治月经过少,切中本病的病因病机,是临床上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2-96.

[2]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39-456.

[3]牛建昭,赵丕文,王继峰,等.补骨脂等5种中药植物雌激素活性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0):676-681.

[4]袁丽超,张永宁,詹瑧,等.雌激素效应性中药对内分泌-免疫网络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3):101-103.

[5]蔡立荣,李大金,孙晓溪,等.补肾活血方对小鼠实验性卵巢早衰防治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2):128.

R271.11

A

1007-8517(2015)16-0057-01

2015.04.30)

徐方方(1988-),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医师,从事中医妇科研究。E-mail:872317466@qq.com

猜你喜欢
来潮肾精肾气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长相思·江水东
穆志明:“产品+服务”提升生活品质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春天哪来这么多怪病?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立脑为脏的可行性分析
各年龄段患者应用金匮肾气片处方分析
中医补肾与养生延年
来潮前为何鼻腔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