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戒治模式研究

2015-01-24 05:30张庆军田咏梅山西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
中国司法 2015年10期
关键词:戒毒毒品辅导

张庆军 田咏梅(山西省未成年人强制隔离戒毒所)

近些年来,青少年吸毒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人数增加、低龄化、低文化、群体化、复吸率高、犯罪率高等特点,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 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高达75%以上。为了研究他们的吸毒特点及防复吸对策,我所对200名34 岁以下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实证研究,抽取183 名进行个人及家庭问卷调查,对153 名强戒人员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及行为强化训练。基于一般资料、吸毒状况、家庭状况的统计分析,通过对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进行心理、生理、行为的干预,对比研究干预方法,探讨有效的戒治手段,归纳出“二分十二步”的戒治模式。这一模式打破了目前通用的按时间维度划分“三期”的思路,建立起按年龄维度分类戒治、按群体差异循证戒治的模式,从生理、心理、康复训练、技能培训、亲情修复、操守考验、跟踪助戒等多个方面实施戒治干预,达到戒断毒瘾防复吸的目标。

一、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特点分析

(一)基本情况

1.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文化程度结构

文化程度 文盲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专 大专人数 10 93 71 3 3 3比例(%) 5.5 51 38.8 1.6 1.6 1.6

调查结果显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5.3%。文化水平的高低与青少年的辨别能力、认知能力、自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道德素养等正相关。由此可以看出,低文化程度的青少年是吸毒的易感人群。

2.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婚姻状况

婚姻状况 已婚 未婚 同居 离异人数 51 98 30 4比例(%) 28 53.5 16.2 2.3

调查结果显示,不存在婚姻家庭者占72%。这部分人群,家庭责任感和亲情观念淡薄,缺少家庭和亲人的羁绊,追求个人享受和强烈的感观刺激,易被另类的事物吸引。由此可以看出,不存在婚姻家庭者更易沾染吸毒行为。

3.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经济收入

月收入(元)父母给予 1000-1800 2000-2800 3000-3800 5000人数 37 22 34 38 52比例(%) 20 12 18.6 21 28.4

调查结果显示,月收入3000 元以上的占49.6%。他们文化水平低,精神溃乏,追求虚幻的感观享受和心理满足,在充足的经济基础支撑下,这类人群易沾染吸毒行为。

4.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平时娱乐方式(结果中有双重选项)

赌博 吸毒 其他(网吧)人数 4 71 28 24 40 16比例(%)2.1 39.1 15.2 13 21.7 8.7娱乐方式 读书 电视电影酒吧娱乐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娱乐方式不健康的占59%。娱乐方式是生活习惯与思想状态的反映,对身心健康、压力调节、管理情绪等起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不良的娱乐方式与吸毒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5.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从业状况

从业方式娱乐场所人员个体经营者企事业单位人员在校学生无业人员外出务工其他人数 9 38 21 0 68 32 15比例(%)4.7 20.9 11.6 0 37.2 17.4 8.1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无业人员占37.2%(缺乏代表性)。从业意味着承担社会角色,与角色定位及社会责任心、自我责任心有关。由此可见,是否从业与吸毒行为有密切的关系。

(二)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吸毒原因等情况分析

1.初次吸食毒品原因调查(选项有重叠)

控制疼痛人数 68 56 35 12 12比例(%) 37.2 30.9 19.1 6.4 6.4吸食毒品的原因好奇心 受他人引诱环境影响 为缓解情绪

统计结果说明,吸毒人员在初次尝试毒品是因好奇心、受他人引诱者居多,然后依次是环境影响、缓解情绪和控制疼痛等原因。由此可见,吸毒行为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关。这个时期青少年心理不稳定,好奇心重,喜欢新奇事物及表现奇特,但是非辨别能力不完善,易冲动,以挑战规则来表现自我,从而易突破正常轨道,染上吸毒行为,难以自拔。

2.初次吸食毒品的场所及毒品种类

场所 家中 娱乐场所或酒店朋友家 其他人数 30 26 121 6比例(%) 16.3 14 66.3 3.5毒品种类 海洛因 冰毒 摇头丸 其他人数 130 53 0 0比例(%) 70.9 29.1 0 0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初次吸食毒品在朋友家吸食的占66.3%。由此可见,家长的失职使家庭失去了教育和支持的功能,在忽视家庭管理的情况下,为青少年吸毒提供了聚集的便利。从青少年初次吸食毒品的种类来看,海洛因占70.9%,冰毒占29.1%,新型毒品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3.对毒品、毒品危害、吸毒违法性的认识

不知道 不是很了解 知道毒品 人数 4 9 170比例(%) 2.3% 4.7% 93 %毒品危害 人数 7 87 89比例(%) 3.8% 46.5% 48.6%吸毒的违法性人数 13 134 36比例(%) 7.0% 73.3% 19.8%

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对毒品、毒品危害、吸毒违法性认识中,93%的人都知道是毒品,而只有48.6%的人知道毒品的危害,对毒品的违法性只有19.8%的人知道。由此可见,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对毒品的认识是模糊的,对吸毒行为的违法性更是不了解、不知道。青少年的吸毒行为与对毒品的无知及对吸毒行为的盲从有直接的关系。

(三)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家庭状况分析

课题组对148 名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家庭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1.父母亲对吸毒者的管教情况

父母亲的管教情况能管教有一些不太能不能人数10 13 43 82比例(%)6.6 9.2 29 55.3

调查结果显示,84.3%的家庭对吸毒青少年不太能管教或不能管教。由此可见,青少年的吸毒行为与家庭丧失了应有的管教力、约束力、影响力,处于一种无效的、形式化的管教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2.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 双亲易激怒单亲家庭 惩罚式管教家庭和谐人数 117 23 4 4比例(%) 78.9 15.8 2.6 2.6

调查结果显示,双亲易激怒的家庭占78.9%。由此可见,双亲的行为示范与情感关爱,对青少年的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3.父母亲对吸毒者回归后的接纳情况

父母亲的接纳情况能接纳基本能不太能不能人数117 23 4 4比例(%)78.9 15.8 2.6 2.6

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吸毒者的家庭大多仍愿意重新接纳吸毒者的回归。同时,利用家庭对青少年吸毒者进行矫治和干预,也是我们今后戒毒工作的重要方向。

二、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戒治干预研究

(一)研究参数

1.量表测试指标:以应用最广泛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青少年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程度。此量表包含有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等。共包括10 个因子,即90 项分为十大类,每一因子反映受检者的一方面情况。总分超过160 的,提示阳性症状;阳性项目数超过43 的(43 项2 分以上),提示有问题;因子分≥2 提示有问题。

2.行为评估指标:以内务管理、日常训练、生产习艺、遵规守纪等四个方面违规人员的比例数为评估指标。

3.不稳定性指标:以青少年戒毒人员在我所戒毒期间的思想动态分析及适应环境的不稳定比例为评估指标。

(二)干预方案

针对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心理不健康、认知行为偏差、生理功能受损、社会功能不健全等特点,将调查对象分成心理干预组、行为训练组、生理康复组等三个小组,用三种手段分别进行干预和比较。

1.心理干预方案

(1)团体咨询方案

A.正确认识毒品,改变对毒品的认知;B.正确认识自我与毒品的关系,改变对自我的认知;C.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在团体互动中发生影响和改变;D.认识最初及现在的吸毒原因,发现与情感的关系及影响;E.建立适应社会的信心和勇气,找到与社会连接的契合点。

(2)个体咨询访谈方案

A.家庭干预。让吸毒者明白,家庭影响并不能完全决定他的人生,他可以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同时,让吸毒者换位思考,懂得感受亲情和关爱。B.积极赋义。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或闪光点,让他们对生命有信心、有希望、有期待,想发生改变,并拥有正常的生活。C.情感疏通。真诚地了解戒毒人员的生活,使他们打开心扉,愿意与人沟通和交流,从而解开心结,建立正确的情感疏通通道,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D.接纳自己。帮助他们分清现实与虚幻,找到现实中自我的价值,建立自我与事实、自我与他人的链接,获得真实的情感感受。E.找寻意义。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及自我意识,找到其内心深处的爱,并赋予角色,帮助他们在角色中获得价值感和生命的意义。

2.行为训练干预方案

(1)文明礼貌训练。要求他们遵守基本的礼仪礼节,说话文明不粗鲁,和气友善地与人沟通。

(2)纪律约束。实行宽严相济的半军事化管理,令行禁止,遵守一日生活守则,内务卫生整齐划一,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自由必须建立在不影响他人自由的基础上。

(3)行为养成训练。开展强度适中的队列训练,集体行动,坐、立、行有标准,周一升国旗,睡前有自醒,餐前要唱歌,出门进门要报数等。

(4)团队意识。以班组、大队为单位开展各类竞赛,习艺劳动实行流水作业,组建兴趣小组,让他们深刻感悟团队的力量,理解1+1 >2 的道理。

(5)控制情绪。有针对性地创设逆境,逐渐加大强度,适时进行开导,培养耐力、毅力和定力。

(6)考核引导。组织他们学习考核办法,引导他们关注考核结果,通过及时公平地兑现奖惩,对其行为进行匡正和引导;将处遇与考核挂钩,使付出与回报更直接、更直观。

3.生理康复干预方案

(1)了解毒品成瘾机理,让他们知道戒毒初期出现的恶心、出汗、心慌、气短等症状以及失眠等稽延性症状是正常反应,培养对这些反应的心理准备。

(2)组织习练“中医保健戒毒操”“中医推拿按摩术”,舒通经络,调理气血,助力体能康复。

(3)针对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康体训练计划和营养补充计划并付诸实施。

(4)结合习艺劳务,稳步增加任务量和劳动强度,注意劳逸结合。

(5)坚持晨练、午休、早睡、早起,规律作息。

(6)每两月进行一次体能测试,每半年组织一次体格检查,通过对比,调整康复训练计划。

(三)干预前后各项指标研究分析

1.量表测试指标比较

从评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心理干预组、行为训练组、生理康复组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评估分析中,有问题人员的总分比率和阳性项目分比率都有较大幅度的减少,说明此三种干预方式对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因吸毒产生的身心症状及毒瘾均有控制效果。

测验分值 组名测验有效率(%) 总分≥160 阳性项目数≥43心理干预组 辅导前 100 49.3 50.9辅导后 100 23.9 27.8行为训练组 辅导前 100 48.6 52.6辅导后 100 32.5 34.6生理康复组 辅导前 100 49.1 51.3辅导后 100 37.7 35.3

因子分 组名1≥2 2≥2 3≥2 4≥2 5≥2 6≥2 7≥2 8≥2 9≥2 10≥2心理干预组(%)辅导前 72.8 77.3 75.2 75.2 71.2 73.7 65.8 65.2 60.7 75.8辅导后 43.6 40.3 42.7 38.3 41.9 32.4 30.1 31.3 32.7 38.5行为训练组(%)辅导前 71.6 75.8 76.3 76.1 71 72.5 66.1 66.3 59.8 75.9辅导后 49.7 50.2 48.6 43.9 47.1 38.4 39.5 37.9 45.3 47.4生理康复组(%)辅导前 72.4 77.1 75.1 74.8 70.8 73.9 65.3 64.9 60.1 74.6辅导后 48.5 46.9 50 40.8 43.8 39.6 42.5 38.4 43.9 45.2

2.行为评估指标比较(违规人员比率)

内容 组名内务管理日常训练 生产习艺 遵规守纪心理干预组(%)辅导前 15 12.5 13 9.6辅导后 8 7.5 6 4.2行为训练组(%)辅导前 13.1 12.6 10 9.6辅导后 6 7.4 5.8 4.3生理康复组(%)辅导前 13.6 14.2 11 8.3辅导后 7.4 7.8 6.4 5.7

从行为评估指标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行为训练、生理康复后,违规率有明显的减少,说明此三种干预方式对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行为规范有较好的矫治作用。

3.思想不稳定性指标比较

内容 组名思想不稳定人员 环境不适应人员心理干预组(%)辅导前 5 2辅导后 2 1行为训练组(%)辅导前 2 5辅导后 1 3生理康复组(%)辅导前 3 5辅导后 1 3

从分析结果来看,心理干预组、行为训练组、生理康复组在进行干预训练后,思想不稳定人员和环境不适应人员都有所减少,说明此三种干预方式对思想不稳定人员和环境不适应人员均有效。

三、青少年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综合戒治模式研究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与中年及老年戒毒人员相比,青少年戒毒人员脱毒耗时短,康复速度快,只要有封闭的无毒环境,多数不需药物治疗即可脱毒,但他们认知不完整,心瘾根治慢,易“戒”而难“治”,所以青少年戒毒的重点不是医学治疗,而是心理矫正、行为矫正和习惯养成。基于以上研究,我们认为,青少年戒毒模式应打破目前通用的按时间维度划分“三期”的思路,建立按年龄维度分类戒治、按群体差异循证戒治的模式。这一模式归纳为“两分十二步”:

(一)两分,即按照年龄段和吸食毒品的类型两个维度进行编组编队。这种管理模式在欧洲通常被称作“同伴疗法”。

1.按照年龄段,可以分成三个组别:18 岁及以下为未成年人组;19~26 岁为青少年前期组,27~34岁为青少年后期组。

这三类人群虽然均属于青少年群体,但其之间差异很大:未成年人组心理发育尚不成熟,明辨是非能力差,缺乏家庭责任感,毒龄短,中毒程度浅,好奇心强,有很大的矫治空间;青少年前期组刚刚步入社会,心理趋于成熟,正在经历诸多事情,心理状态易波动,对毒品依赖性强,戒毒愿望不强烈;青少年后期组心理已成熟,有阅历积累,具备了一定的家庭责任感,戒毒愿望强烈,但受毒害较深,交际圈与事业圈高度重叠,难以摆脱原来环境,重树信心难。随着年龄的增大,有其他违法犯罪经历的比例明显加大,按年龄分组,就是要避免大龄青少年向低龄青少年传授犯罪技巧,介绍吸毒经验,形成交叉感染,同时发挥同龄群体的“同伴”优势,增进交流,实现共同矫正。

2.按照吸食毒品类型,可以分成两个组别:传统毒品组和新型毒品组。

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无论是成瘾机理、发病症状,还是受众群体、初吸动机等都有差别,前者对人体主要以“镇痛”“镇静”为主,而后者主要有兴奋、抑制或致幻的作用。从调查结果看,山西省青少年吸毒人群以吸食传统毒品为主,但吸食新型毒品或混合型毒品的比例在逐年升高。按照吸食毒品类型进行编组,主要是为了让吸食同类型的戒毒人员能够长时间地在一起交流戒毒感受,传授戒治经验,达到同忍、同戒、互促、互帮的效果。

(二)十二步,其实是十二种方法。并非完全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划分,步与步之间可以交叉,也可以反复,有些步骤还需贯穿戒期始终。

1.生理脱毒法

入所后,首先要由医务部门对其毒瘾程度进行鉴定,对其身体状况进行全面检查,对其戒断反应进行预测,然后分成三种情况进行脱毒治疗:(1)有一般戒断反应症状的,如疲倦、时寒时暖、昏昏欲睡、出冷汗、流鼻涕、饥肉疼痛等表现,采取自然戒断法(也称冷火鸡法、干戒法),大约10~20 天左右,戒断反应将逐步消失。多数青少年戒毒人员通过此法可完成生理急性脱毒。(2)有严重戒断反应症状的,如呼吸困难、呼吸中断、行为失控、幻听、幻觉、幻视、幻嗅、极度疼痛等表现,要采取相应的药物替代或药物治疗,并辅之以物理治疗,尽可能减轻或消除戒断症状,减少身体伤害。出现这种情况的青少年属于少数。(3)如果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其他症状,在采取脱毒治疗的同时,要对这些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此外,在脱毒阶段,要合理安排膳食,确保不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满足最低能量要求。

2.毒害认知法

从脱毒期开始,就要强化其对毒品危害性的认识,让他们从心灵深处惧怕毒品,达到“不敢吸”。(1)系统地认识毒品。将毒品知识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通过印发宣传教育读本、组织专题讲座等形式,让每一位戒毒人员都了解毒品的属性、致病原理、成瘾机理。(2)直观地看到危害。要通过集中学习典型案例、开展真人真事教育、张贴宣传挂图、民警系统讲解等方式,将吸毒造成的家破人亡、精神分裂、寿命缩短、暴病猝死、人性泯灭、亲情丧失、诱发犯罪等严重危害充分地展示在他们面前,让他们的思想受震撼,进而从内心深处产生对毒品的恐惧。

3.意念斗争法

戒除心瘾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正负意念的斗争过程,正意念即“我要戒”,负意念即“我戒不了”。意念强化就是要强化正意念,弱化负意念。对于青少年戒毒人员,可以采取三种办法:(1)反复灌输法。利用每日的餐前、工前、睡前时间,集中背诵《戒毒信条》《戒毒三字经》等内容,睡前15 分钟播放相关录音,组织集体反省,反复强化,使正意念内化于心,负意念逐渐消失。(2)毒品厌恶治疗。设置专门的毒品厌恶治疗室,配置声光电人体模特,让戒毒人员看到毒品的同时,立即会看到许多肮脏、丑陋、恶心的物件,立即会感受到浑身不舒服,每日反复多次,形成条件反射,对毒品产生厌恶感。(3)静心疗法。可以借鉴广东省的做法,组织开展呼吸静心操和抖动静心操两项训练,对情绪烦躁、焦虑、抑郁的学员进行催眠暗示,让戒毒人员身心状态得到放松,在此状态下植入戒毒信念,使之不断得到重复和强化。

4.同伴鼓励法

也称同辈支持法。这种方法由英国匿名戒毒组织NA 创设,基本思路是让相同身份、相同戒毒经历的人在一起,由于他们之间容易建立信任感,容易分享戒毒体会,因此戒毒效果明显。这种方法在青少年人中很盛行,也很受欢迎,完全可以嫁接到在所内戒毒的青少年群体中,按年龄分队编组更加适合此种方法。具体做法:一是同伴例会。以组为单位每周组织一次例会,由学员自行组织,只要不偏离戒毒这个主题,不预谋违法犯罪,谈论什么都可以。民警不参与,不干涉,不指导,给学员充分的自由空间。二是同伴调整。每周在组与组之间调整一到两人,使这个松散的组织不断有新鲜血液流入。三是同伴外延。定期邀请期满出所人员或者戒毒成功人士来所,以“曾经的同伴”这种特殊身份现身说法,民警只联系、不参与,只组织、不指导。可先行试点,逐步推开。

5.习惯矫正法

实践证明,行为训练不仅是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戒治措施。在强戒所对青少年戒毒人员开展行为训练具有独特优势,应该抓住这20 多个月的时间,从三个方面开展行为训练:一是通过纪律约束提高自控能力。采取所规队纪训练、队列科目训练、半军事化管理、定置管理、集体行动、板块移动,使令行禁止内化于心,促使他们在遇到任何选择时首先考虑后果,不冲动、不盲动,进而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二是通过训练养成匡正行为习惯。落实《戒毒人员一日行为规范》,组织学习《弟子规》,开展行为养成竞赛,让积极的言行不断重复和强化,使之养成知礼节、有礼貌、懂感恩的好习惯,进而外化于行,主动配合戒毒。三是通过拓展训练弥补人格缺陷。抓住青少年戒毒群体的心理特点,经常开展有较强针对性的团体活动,如信任摔背、快乐传球、齐心协力跑等心理运动项目,帮助他们体会团结互助,体验团队力量,寻回自尊自信,进而支持其戒毒行为。

6.环境体验法

青少年戒毒群体回归社会前普遍存在恐惧感,担心出去后抵制不住毒友诱惑,重新走上吸毒老路。因此,在所期间开展针对性的拒毒体验十分必要。要建立拒毒训练室,让拒毒体验常态化。开展拒毒体验要注意三点:首先,模拟情景多样化。按照初吸诱因的不同,分别设置不同的模拟情景,如:毒友诱惑情景、情绪低落情景、缓解疲劳情景、追求刺激情景等。其次,创设氛围高危化。毒品模型要逼真,情景设计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除了有毒品本身的诱惑,还要设计毒友的诱惑,最大限度地达到高危环境,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再次,拒毒技巧专业化。针对拒毒体验中学员出现的不适,心理医生、医务人员要及时介入,进行调理引导;针对不同毒品引起的不同反映,采取不同的调适措施。要经常性地开展拒毒体验,使学员的恐惧感、不适感逐步衰减,最终能够在毒品面前坚决说“不”。

7.康体运动法

对于青少年戒毒群体来说,康体运动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体能机能的恢复和保持,二是劳动观念的树立和能力的培养。在所期间开展康体运动主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康复健身。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毒龄、不同体质,分别采取不同强度的体育锻炼项目,低强度的项目如广播操、戒毒操等,中等强度的项目如太极拳、广场舞等,高强度的项目如各类球赛、田径项目等。当然,康复健身也包括养生保健运动,通过姿势的调整、呼吸的锻炼、意念的运用,来调节和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二是劳动锻炼。劳动时间要规律,每日保证6~7 小时、每周保证五天劳动;选择强度较低、能够磨炼毅力、培养耐力、锻炼定力的劳动项目,最好可以流水作业,培养其团结协作意识。三是培养劳动意识。针对青少年学员群体的不同年龄、不同体质,分别制定不同的劳动定额、报酬标准,对超额完成劳动任务、劳动中有创新的要给予奖励;处遇上,劳动报酬可以自由支配,但亲友接济的钱款必须限额使用。通过系统化的配套措施,引导青少年戒毒人员感受到金钱来之不易、劳动创造财富的真谛。

8.技能培训法

让青少年戒毒人员在所内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谋生本领,是防复吸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多渠道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机制上,除了所内自行办班,要与社会上的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形成联合办学机制,定期开办各类培训;项目设置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青少年戒毒人员不同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从业基础,开办简单易学、周期短、实用性强的培训项目,实行“菜单式”选学;培训费用上,可采取“学员出一点、所里补一点、培训机构免一点”的方式进行筹集。通过培训,不仅使他们真正学到一门手艺,而且能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另一方面,要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利用国家对戒毒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出所后从事相关工作出台的优惠政策,积极与社会保障、民政等部门协调,解决好师资、费用、安置等具体问题,拓展技能培训平台,加大职业技能教育工作力度,建立就业培训基地,形成从场所到企业的直通车,让戒毒人员得到无缝的后续照管。

9.亲情修复法

帮助戒毒人员修复亲情对于巩固戒毒效果、防止复吸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要扎实做好双方的思想引导工作。一方面,引导学员进行反思,可组织他们以吸毒对家庭的伤害为主题,进行自主式讨论,让他们主动向家庭亲属认错、忏悔、求谅解、表决心;同时引导学员家属树信心、给机会,用戒毒典型启发他们,用戒毒成果说服他们。另一方面,要帮助双方搭建亲情沟通桥梁。通过家属来所探访、视频会见、亲情电话、亲情餐和设置亲情倾诉室等形式,让戒毒人员与其家属相互交流,表达情感,弥合心灵创伤,修复家庭关系。二是要主动协调当地社区、街道、公安、民政等部门,定期沟通信息,及时通报情况,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学员在处理家庭关系上遇到的问题,实现帮教工作社会化。

10.动机激励法

实践证明,青少年戒毒群体比中老年戒毒群体更在意别人的评价,更在乎考核评估。目前各地制定的戒毒人员考核奖惩办法和诊断评估办法均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笔者主要从青少年戒毒群体的特殊性考虑,在实施层面上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坚持以正激励(奖励)为主、负激励(惩罚)为辅的激励原则。尤其是对未成年和青少年前期的戒毒人员,日常管理中要善于发现其进步,善于放大其优点,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对违纪学员重在批评教育、重在思想疏导;对个别严重违纪、屡教不改的学员,要抓住时机给予处罚,重在教育本人、警示他人,但处罚力度适可而止。对犯过错误的青少年学员,在考核评估时要留有余地,给予改正的机会。二是评价、考核、处遇三种激励手段要综合使用。考核只是激励手段中的一种,需要和评价、处遇等手段结合运用,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青少年戒毒人员要多用评价手段,用同伴的目光给他以动力,用大家的看法给他以约束,用民警的评价给他以引导。要把处遇激励贯穿到评价和考核当中,精神鼓励(或精神惩罚)的同时给以物质方面、待遇方面的鼓励(或惩罚)。

11.操守考验法

戒毒人员戒期内的操守考验对于回归社会后保持操守具有重要的意义。戒期内考验操守有两种途径:探视考验和戒毒康复中心体验。其中探视是一种完全将戒毒人员放在所外的考验,对于检验戒毒成果具有独特优势。用好这种考验方式,需要突破思维束缚。人们总是担心探视学员逾期不归或者在所外吸食毒品,其实,只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这些担心完全没有必要。我所今年共批准了30 余名学员回家探视,全部按时回所,无一复吸。戒毒康复中心体验是考验操守的另一重要方式。可以组织余戒期较短的学员自愿转入康复中心,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巩固戒毒成果,接受回归考验。

12.跟踪助戒法

处于青少年阶段的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面临着家庭维护、亲情重构、职业选择及交际圈建设等多种抉择,从两年平稳的戒治生活一下子融入丰富多彩的社会,对他们是个巨大的考验,多数复吸者也正是在刚出所一年内重蹈覆辙的,这个时期被称为高危期。作为戒毒专门场所,在这个时期应主动地帮助他们保持操守,完成过渡,步入正轨。具体说,要打造三个平台:(1)信息共亨平台。建立戒治情况告知制度,将解戒人员在所期间的有关情况书面告知所属地社区、派出所和司法所,实现无缝对接。根据其在所内表现提出相应的延续帮教措施和建议,并敦促其家属定期将解戒人员的情况反馈回来,实现信息对接。(2)持续帮扶平台。开设“回归热线”、QQ 聊吧、微信群等媒介,便于解戒人员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寻求帮助,获得有效指导,也便于解戒人员之间交流思想、互相鼓励,共同保持操守。要主动与重点解戒人员联系,定期提供心理辅导和信息服务。(3)回访调查平台。建立每年一次的回访调查制度,采取电话回访、面谈回访、社会调查等方式,对解戒人员跟踪回访,为有复吸危险的青少年戒毒人员提供及时而有效的帮助。

【说明】

1.关于“青少年”的年龄界定,目前国内外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将“青少年”界定在15~34 岁,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标准确定的。

2.英国匿名戒毒组织NA 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超过60 多个国家有这个组织,实行会员制,会员都是成瘾者,是一个非职业性、自由松散的组织。该组织基于社区建立,主要的理念是让成功戒毒者谈经验,让正在戒毒者谈感受,通过互助来实现戒毒,不提供任何医疗治疗。

3.文中数据“以上”含本数,“以下”不含本数。

猜你喜欢
戒毒毒品辅导
销毁毒品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火烧毒品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不抛弃,不放弃
从“白粉妹”到“戒毒明星”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