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理论在慢性肾病中的应用探析

2015-01-25 06:13崔领秀陈素枝陈文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23期
关键词:瘀血肾小球血瘀

崔领秀陈素枝陈文军

1.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河北 正定 050800;2.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7;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血瘀理论在慢性肾病中的应用探析

崔领秀1陈素枝2陈文军3

1.河北省正定县人民医院,河北 正定 050800;2.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7;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血瘀是肾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因素之一,也是肾病发展变化的重要原因,常贯穿肾病始终。本文通过总结慢性肾病血瘀形成的机理、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采用活血化瘀治疗该病的临床应用,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慢性肾病;血瘀;活血化瘀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包括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红斑狼疮性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痛风肾等,属于中医学“尿浊”、“水肿”、“尿血”、“虚劳”、“腰痛”及 “癃闭”等范畴,具有发病率高、伴发的心血管病患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1]。中医药在慢性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优势。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本病病机总属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与 “脾虚”、“肾虚”、“血瘀”、“湿浊”关系密切。如赵玉庸[2]提出慢性肾脏疾病的发病机制为“肾络瘀阻”;皮持衡[3]治疗慢性肾病时强调虚实兼顾,既注意保肾之气化,健脾补肾,又重视祛湿、化浊、行瘀、解毒,使邪有出路,其认为该病的病机为脾肾两虚,兼有血瘀、湿浊;张琪[4]认为肾病以脾肾虚衰为基础,湿热瘀血为主要病理产物;孙郁芝[5]提出肾病从瘀论治,常常能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瘀血既是该病的病理产物,又是其致病因素,贯穿于该病始终,极大地影响着该病的诊治及预后。

1 慢性肾病血瘀形成的机理

1.1 中医学认为慢性肾病血瘀形成的病机 慢性肾病血瘀表现为:①因虚致瘀。对于慢性肾病的病机,各家所言不外乎 “本虚标实、虚实夹杂”[1]。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所凑,其气必虚”。慢性肾病多病程绵长,由于体虚或久病致脾肾两虚,脾肾阳虚,无以温阳血脉,血行凝滞而致瘀;或肾阴亏虚,阴虚火旺,灼伤津液,血行黏滞而致瘀;或肾气不足,无以推动血液运行而致瘀;或肾精亏虚,化生无源,血脉充盈不足,血行迟缓而致瘀。所谓:“久病入络,久病必瘀”,病久渐致肾脏瘀阻络伤。对于慢性肾病因虚致瘀的理论,不少医家均有探讨[6-8]。②因湿致瘀。肾病发为水肿,根本原因在于水液输布障碍,乃因脾肾两虚,脾虚失于运化水液,肾虚失于化气行水,致水湿内停。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易阻遏气机,气机不畅则血液运行涩滞而致瘀,即所谓:“病水者未尝不病血”。水湿内停,日久化热,湿热交合,有形阻滞,气机郁阻,气郁失宣,血、水不行,日久成瘀。同时,因慢性肾病病程较长,久病入络,加之湿热胶着,缠绵不去,阻滞气机,气机阻滞无以行血而致瘀血内生,形成肾络瘀阻证[9]。实乃湿可致瘀,热可致瘀,湿与热合,更易致瘀[10]。

1.2 慢性肾病血瘀形成的现代医学研究 慢性肾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脂代谢异常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和凝血机制的紊乱。①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激素、利尿剂的使用均可使血液浓缩,血液粘滞度增加;②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致凝血机制紊乱;③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缩血管因子血管内皮素明显增高,舒血管的生物活性物质一氧化氮、降钙基因相关肽等明显降低;④肾小球由毛细血管网组成,血液灌流量大,血管细长,血流阻力增大。由于肾小球的一些生理特点,加之病理状态下的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和凝血机制的紊乱及代谢异常均可致血液浓、粘、凝、聚[11],是血瘀形成的病理基础。刘宏伟[12]选取108例慢性肾病肾小球内纤维蛋白沉积的病例,研究其与中医分型的关系,结果显示,肾小球内纤维蛋白沉积与中医的血瘀证关系密切,提示慢性肾病患者易兼夹瘀血,而且从病理角度进一步证实;董德长[13]通过测定三组慢性肾病患者的凝血象(PT、APTT、FDP)等指标,总结出慢性肾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认为慢性肾病本身可以激活凝血过程,而且在疾病过程中激素与利尿剂的应用都可以加重高凝状态。

2 慢性肾病血瘀形成的临床表现

慢性肾病患者多面色晦暗,腰痛固定,肢体麻木,水肿,血尿,舌质暗红、舌下脉络瘀滞,脉涩,女性经行有血块等。因血液瘀滞,肌肤失养而致面色晦暗;瘀血阻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可见腰痛固定;瘀血停滞,不能濡养筋脉,故可致肢体麻木;水肿的病机关键是人体气化功能障碍,津液运行不畅,溢于肌肤。若瘀血内停,阻滞气机,津不畅行,则可溢于肌肤而为水肿;瘀血阻络,血行脉外而致出血,临床可表现为血尿等;瘀阻经脉,血行不畅,浊血郁滞于器官组织局部而致舌质暗红、舌下脉络瘀滞;瘀血积留日久,新血不生,经脉失于充盈而致脉涩。

3 慢性肾病血瘀形成的病理特征

有研究[14]显示,肾小球内纤维蛋白原的沉积以及肾小球微循环障碍与中医的血瘀密切相关,血瘀程度与肾小球病变程度呈正相关。慢性肾病患者肾脏活检显示为血管襻闭塞,细胞增殖,炎性细胞浸润,球囊黏连,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多,局灶或阶段性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等,王耀献[15]将其归属于 “癥瘕”范畴。赵玉庸[1]结合现代医学肾小球为毛细血管团组成,毛细血管属中医络脉范畴,肾小球毛细血管狭窄、阻塞或肾小管纤维化导致其功能丧失的病理基础是络脉瘀阻,从病理学角度证实了 “肾络瘀阻”的客观性。王永钧[16]通过对光镜、电镜等检测到的肾脏病理形态学研究,结合中医理论,认为肾纤维化是发生在肾脏的微型癥积,瘀血阻络则是肾微型瘕积的主要病理基础。有研究[17]表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小板聚集、纤维蛋白渗出,最后新月体形成均与瘀血有关。

4 从瘀论治慢性肾病的临床应用

血瘀是慢性肾病的基本病因病机之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贯穿疾病始终,是病情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慢性肾病血瘀证的治疗,对延缓疾病进展,保护肾功能有积极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单味中药[18-19]可以加快肾组织循环速度,使血黏度下降,复方中药[20-21]更能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抑制肾小球硬化,延缓疾病进展。临床上很多医家从血瘀论治慢性肾病取得很好的疗效。如赵玉庸[1]认为慢性肾病的主要病机是“肾络瘀阻”,临床常采用乌梢蛇、地龙、僵蚕、全蝎、水蛭、蜈蚣等走窜通络的虫类药,配以活血化瘀之丹参、川芎、红花、鬼箭羽等,可以减缓疾病进展,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孙郁芝[4]认为肾脏疾病多有瘀血现象,临床上把肾病瘀血证分为4型,即气虚血瘀、阳虚寒瘀、阴虚血瘀和湿热浊瘀,治疗分别采用益气活血化瘀、温阳化瘀、养阴活血化瘀以及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法,临床疗效颇佳。抗凝治疗不仅可以减少肾小球病变范围,而且能减轻病变的严重程度,甚至可以防止肾小球硬化,改善肾功能。檀金川[22]治疗糖尿病肾病时常用活血化瘀药,无论患者有无瘀血征象均酌情使用当归、川芎、丹参、水蛭、地龙等活血药,疗效突出。

5 小结

结合慢性肾病普遍存在高凝状态,属中医 “血瘀”范畴,采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该病,可以有效改善慢性肾病血瘀高度浓稠性、高度粘滞性、高度聚集性和高度凝固性的特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病优于单纯现代医学的治疗,尤其是血瘀理论在慢性肾病研究中的应用,可以从其病理变化、发病过程、治疗预后等多方位进行积极有效地干预,具有较大的研究前景。但应注意慢性肾病在邪实方面除了有瘀血的病理外,尚有湿热、湿浊等,应针对病因病机全面治疗。

[1]吴东蛟,马红珍.从 “虚”、从 “瘀”论治慢性肾病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6):1232-1234.

[2]许庆友,韩琳,秦建国,等.赵玉庸 “肾络瘀阻”病机学说及临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702-704.

[3]皮持衡,付春梅,吴国庆,等.皮持衡教授辨治慢性肾病学术经验撷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12):852-854.

[4]张元莹,张玉梅,姜德友.张琪教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经验 [J].四川中医,2006,24(2):1-3.

[5]高艳霞.孙郁芝从瘀论治肾病经验述要[J].山西中医,2012,28(4):7-9.

[6]方春仙,马红珍.李学铭教授论肾病与瘀血 [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8):662-663.

[7]熊芳,叶俊玲,宴子友.活血化瘀法治疗肾纤维化探析 [J].四川中医,2011,29(3):41-43.

[8]杨洪涛,陆一竹,姜智浩,等.肾虚血瘀证与慢性肾病的相关性浅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11(9):832-833.

[9]吴进仕,宋嫦娥,艾军.慢性肾病湿热致瘀的病理机制及治疗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6,41(4):187-188.

[10]艾军.湿热致瘀证治浅探[J].新中医,2005,37(9):83-84.

[11]王唏星,李源增.医苑精华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社,2007:123.

[12]刘宏伟.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纤维蛋白的沉积与中医分型的关系探讨.辽宁中医杂志,1991,18(4):6.

[13]董德长,陈庆荣,周惠忠.肾小球疾病中的高凝状态 [J].中华内科杂志,1982;21(2):99.

[14]孙敬昌.从痰瘀论治肾小球硬化理论探析 [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7,25(8):1691-1693.

[15]王耀献,刘尚建,付天昊.肾络微型症瘕探微 [J].中医杂志. 2006,47(4):247-249.

[16]王永钧,张敏鸥.痰瘀互结与肾内微型癥积 [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3,4(1):1.

[17]史耀勋,张波,田谧,等.于敏教授治疗IgA肾病对药应用经验举要[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7):1357-1359.

[18]任现志,汪受传,翟文生.水蛭治疗系膜增生性肾小球的探讨 [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3):244-245.

[19]吴永贵,林辉,钱浩,等.灯盏花素对糖尿病肾病模型肾组织TGFB1与CTGF表达影响的试验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4,20(9):1050-1054.

[20]董正华,李小会,赵鑫,等.通络益肾汤对链脲佐菌素DN大鼠血浆ET影响的试验研究[J].陕西中医,2006,27(6):757-759.

[21]师晶丽,陈坤支,李小波,等.芎芪颗粒防治肾小球硬化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2):62-63.

[22]秦聪,檀金川.从 “瘀”论治糖尿病肾病 [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4,15(9):836-837.

R692

A

1007-8517(2015)23-0039-02

2015.08.22)

猜你喜欢
瘀血肾小球血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赵振昌教授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经验
话说血瘀证
白藜芦醇改善高糖引起肾小球系膜细胞损伤的作用研究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肾小球系膜细胞与糖尿病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慢性心衰4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