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8+1城市圈“医养融合”服务体系的思考

2015-01-25 12:37龚勋,王峥,程红平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21期
关键词:医养服务体系养老



湖北省8+1城市圈“医养融合”服务体系的思考

龚勋1,2王峥2程红平1周尚成1张翔3薛镭2

(湖北省预防医学科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关键词〔〕医养融合;服务体系

1湖北医药学院卫生事业管理发展研究中心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

第一作者:龚勋(1983-),男,博士,主要从事健康管理与卫生经济政策研究。

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和经济产业结构转型的试点省份,以武汉市为中心的“8+1”城市圈经过多年的规划建设,已经逐步形成了2 h内城市交通圈,物流服务圈和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和城乡建设的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9个城市间人口流动频率明显加快,资源共享和合作开发力度明显增强。随着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和空巢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释放了老龄产业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对服务体系及其模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研究以湖北省农村地区老年人养老和医疗服务的需求为切入点,探讨适合湖北省社会经济发展与农村地区养老医疗服务需求的服务体系。

1湖北省“8+1”城市圈建立“医养融合”服务体系的意义

1.1“8+1”城市圈老年人“医养融合”需求与日俱增截至2013年底,“8+1”城市圈国土面积为5.78 KM2,占全省的31.2%,人口为3 268.4万人,占全省的52.8%,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为11.47%,老年人口年增2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4.3%左右〔1〕。据统计,城市圈内处于失能和半失能状态的老年人口已经突破190万,截至2013年底,“8+1”城市圈老年慢性病患者已经超过400万人,因心脑血管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死亡占湖北居民总死亡的构成已经上升至80%,占用的医疗服务资源达到67%,医疗费用占家庭经济开支的78%〔1〕。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康复护理和生活起居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加,按照每位老年人年均1 000元基础医药费和3 000元基础生活费计算,老年人的赡养和医疗服务问题将对湖北省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发展、家庭养老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等产生明显的影响。因老年人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的满足涉及民政、卫生、医保等多个政府部门,“8+1”城市圈内仍然处于医养分离的状态,各部门间协同机制及其通道尚未建立和完善,“医养融合”的服务体系还存在着先天不足,如城乡地区医养融合政策设计滞后,养老观念老化,医养融合市场开发不够,城乡区域和城市圈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8+1”城市圈内老年人及其家庭对医疗康复、长期护理、健康管理为主的养老和健康服务需求市场与日俱增。

1.2“医养融合”有利于“8+1”城市圈“两型社会”健康产业发展截止2014年12月,“8+1”城市圈城乡养老机构达到1 279个,床位10.8万张,入住90 000余名老年人,床位使用率达94.78%,“五保”和“三无”对象自愿集中供养率达到100%。由于城市间和城乡养老体系存在较大差异,规模大小不一,社会化养老服务和管理水平不一致,且缺乏相应的医疗服务体系支持保证老年健康需求的无缝衔接,无法满足老年人群的养老和医疗服务的双重需求。由于医养分离的行政管理体制和长期形成的封闭式服务体系,导致了医疗和养老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在此背景下,“8+1”城市圈应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加大养老服务社会化推进力度,养老机构数量和床位数持续增长,供养功能不断提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骨干,各类服务机构协调发展、多种服务形式相互补充的“五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和服务,打造环境友好型和资源共享型“医养融合”健康产业集群。

2“8+1”城市圈建立“医养融合”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目前采取的“医养融合”模式,主要存在三种方式,第一种是青岛市政府主导的由民政、残联、卫生等部门批建的具有医护资格的老年护理机构〔3〕;第二种是武汉市中心医院与社会福利院建立的分工协作、分级诊疗的“医养结合”合作模式〔4〕;第三种是宁波市采取构建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多元投资渠道的“医养结合”服务网络〔5〕。

从发挥“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功能、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成本效益等角度进行分析,“医养融合”是“8+1”城市圈内老年人最经济实惠且效能最高服务模式。它不仅能有效解决在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的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而且可以有效发挥社区养老和家庭养老服务模式中的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能为失能或者半失能老年患者出院后回归家庭或社区过渡期间提供临床护理服务。

据预测,湖北省到202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818.37万人,其中,“8+1”城市圈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上升至16.38%〔2〕。养老机构难以满足入住老年人的医护需求,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难以提供细致快捷的养老服务,这将对“8+1”城市圈内的城乡一体化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与资源配置等产生重要影响。“8+1”城市圈“医养融合”的路径应综合运用上述三种服务模式,即由民政、卫生、残联、医保等政府相关部门统筹规划、有机整合区域性养老服务机构的各项资源,发挥区域医疗集团的协作和医疗资源辐射作用,完善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结构、区域性医疗集团和基层医疗服务机构间的双向转诊服务体系和服务网络,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和网络建设中,同时将部分专科医院或区域性规模较大的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转型为老年康复院,最大程度发挥“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和网络全覆盖的作用。

3完善“8+1”城市圈“医养融合”服务体系的对策与建议

3.1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养老医疗产业转型升级总体上看,“8+1”城市圈内的城乡养老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产业规模和产业链,滞后于人口老龄化应对步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目前,武汉蔡甸区政府与合众人寿、侨亚集团、同济医院联合投资兴办武汉·中国健康谷项目,孝感市。面对城乡地区的养老和医疗服务需求,各级政府可以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发展“医养融合”产业对推动区域性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把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作为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内容,在保证政府公共财政投入逐年增加的同时,通过市场调控,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养老服务业中来,形成多元投资、多种建设方式竞相发展的格局,统筹规划养老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整合民政、卫生、社保、残联等部门资源,理顺各行业管理间的政策,将老龄产业纳入现代服务业中,并优先发展,促进养老和医疗服务有机融合和产业转型发展。

3.2发挥城市圈和经济带建设优势,建设“医养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湖北省8+1城市圈建设为实现地区资源集中整合、优势互补、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沿城市圈建设的城郊地区因交通便利、环境优雅、生活配套设施齐全逐渐成为城乡养老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融合产业发展基地的首选地区。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教育大省和经济强省,可以依托湖北智力资源,鼓励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养老服务学科,增设老年护理,培养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加大养老护理结构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为医养结合的养老事业发展提供机构人才支持;同时依托院校、中医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加强老年家政护理人员中医药相关技能培训。借助“8+1”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之机,依托长江中游和汉江周边的水资源,武汉、黄石、黄冈等地区的自然环境,可以在城郊地区建设分级诊疗、转诊方便、医养协同的服务体系,以及功能齐全、类型多样、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医养融合”服务网络。

3.3整合优惠政策,推动“医养融合”产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通过政策扶持、经费补贴、行业指导、宏观调控等手段,支持引导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个人承包等形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还可以挖掘医疗机构床位、单位老年活动场所、社区空闲设施等,整合和利用社会闲散养老资源。对发展“医养融合”产业的机构在土地使用和相关费用上给予优惠或者减免,同时在城郊预留养老医疗机构的建设用地或在开发规模在10万人以上居住的社区内预留“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的建设空间,并减征或免征相关费用;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免征所得税;在社会融资和银行信贷中加大对“医养融合”产业的金融信贷投放力度,促进“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的快速协调发展。推行失能、失智、失后、失保各类人员分区、分类护理,推行养医结合、康护结合的养老方式,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化,加强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支持发展一批多层次、多档次、多服务的养老机构。

3.4制定适宜的标准,规范“医养融合”产业健康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按照“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多元化养老、专业化介入、社会化互动、人性化服务”的要求,因地制宜,制定统一的“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的准入和服务标准。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主要任务是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构建养老、照护、保健、康复、临终关怀服务于一体的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拓展养老服务功能,丰富养老服务内涵,形成“失能、失智、失后、失保”等个性化服务格局,加快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不断完善养老事业发展的管理和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业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加快构建“五位一体,城乡统筹”的养老服务体系〔6〕。对中医药诊疗群众基础较好的武汉、黄冈、孝感等地区,优先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新机构,设立以中医药健康养老机构为主的护理医院,并要求地级市和县级中医院新建、托管和对口协作养老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推行失能、失智、失后、失保各类人员分区、分类护理,推行养医结合、康护结合的养老方式,推进机构养老社区化,完善文体设施;加强规范管理和优质服务,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保证养老床位数稳步增长和管理水平的同步提升,不断提升和拓展养老服务功能。

3.5加强地区协同发展,建立多层次“医养融合”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体制优势,以创建“两型社会”为重要契机,加强圈内城市养老和医疗服务机构间的交流、合作,形成合力,探索候鸟式养老、一体化养老的新模式,带动圈内“医养融合”服务产业的整体发展。可以依托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武汉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等区域性医疗联合体资源,加强技术指导与合作,提升城市圈内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并拓宽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间的合作通道,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等资源的共享,重点做好老年人生活照料、护理、卫生康复、教育、娱乐、心理关爱等具体服务项目和服务行为等方面的服务,依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建立多层次的“医养融合”服务网络,全面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对于独居、困难老人,可以尝试安装紧急呼叫装置,通过服务终端与社会养老服务企业联网,使老人方便快捷地享受包括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安全巡视、权益维护等各项服务。

参考文献4

1湖北省统计局.2013年湖北人口发展状况分析〔EB/OL〕.http://www.stats-hb.gov.cn/wzlm/tjbs/qstjbsyxx/109056.htm,2014-12-31.

2郭习松.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首次突破10%〔N〕.湖北日报,2014-7-16(第二版).

3王贇,曹勇,唐立岷,等.青岛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探索〔J〕.卫生软科学,2015;29(2):72-4.

4夏家红.武汉市“医养结合”模式评析〔J〕.长江论坛,2014;(6):41-3.

5周国明.宁波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发展政策路径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11):1316-39.

6龚勋,陈斌,吕晖.湖北省医养融合养老模式构想〔J〕.医学与社会,2015;28(1):37-8.

〔2015-03-11修回〕

(编辑袁左鸣)

通讯作者:薛镭(1960-),男,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医疗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健康管理与卫生经济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No.7137309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No.13BGL137);湖北省卫生计生科研基金资助(No.WJ2015Z048);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开放基金资助(No.2015A001)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202(2015)21-6288-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135

猜你喜欢
医养服务体系养老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医养当兴
养老生活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养老更无忧了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养老之要在于“安”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