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理性美:内涵、表现与功能

2015-01-26 16:28王长江李卫东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理性美的教学活动

王长江+李卫东

教学中的理性美与艺术美是教学美的两翼。教学中的理性美有特定的内涵,表现为探究美、互动美、启发美、逻辑美等形式,具有陶冶性情、启智生慧、诱发理趣等功能。

教学  理性  理性美

教学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教学具有科学性是强调教师遵循各种教学规律,进行合乎理性的教学活动。教学的科学性由教师的理性因素决定,是理性活动的结果。教学具有艺术性是强调教师娴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技巧,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学艺术多由教师的情意因素决定,是个性表现的结果。教学过程中既蕴含着理性美,又蕴含着艺术美。在梳理以往研究资料中我们发现,多数学者将教学活动中的美等同于艺术美,对教学活动中的理性美则或者认识不足,或者不予肯定。本文试图通过辨析理性美的概念,展示教学活动中理性美现象,揭示教学活动中理性美的内涵,同时阐述它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和功能。

一、教学中理性美的内涵

1.什么是理性美

(1)什么是理性

石中英教授分析了“理性”在现代汉语语境、英语语境和不同哲学视野中的含义后认为,“理性”概念具有5种关键特征或用法,其中包括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思想活动,不仅包括了概念、判断和推理,而且包括了质疑、反驳和辩护;作为一种思想活动,“理性”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就某一问题应用概念进行推理或认识的能力;“理性”不仅关涉到知识的获得,而且关涉到行为目的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辩护等等[1]。他指出教学活动中的理性有:价值理性、交往理性、工具理性和实践理性。

(2)什么是理性美

在美学家眼里,世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认知方式,感性和理性同等重要。李泽厚认为,一方面,“美”是物质的感性存在,与人的感性需要、感官享受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美”又有社会的意义和内容,与人的群体性和理性相连[2]。李泽厚还认为,“美”在今天的日常语言中至少有三种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含义:第一种,它是表示感官愉快的强形式。第二种,它是表示伦理判断的弱形式。第三种,“美”专指审美对象,此种意义的“美”更多用来指示使人产生审美愉快的事物。美与人们的审美感受相联系,因此在美学家看来,不论是何种活动,不管其形式如何,只要这种活动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那么这种活动就是美的。

李泽厚先生对于理性美的观点也可以从中国古代美学中对“理趣”的认识得到印证。理趣是中国古代美学的范畴之一,指的是理融于趣,趣合乎理。“理”意为道理、规律、法则、伦理,是思维活动;“趣”意为情趣、兴趣、趣味。比如,清代王夫之在《古诗评选》卷五中提倡诗应“亦理亦情亦趣”。在美学和艺术理论中,“理趣”说主张“理”与“趣”的融合,在说理、叙事、状物中将“理”的意蕴与审美情趣的巧妙传达结合起来。

石中英则直接提出了理性美概念。他认为,理性本身就具有美的成分。理性是严整的、有序的,是清晰的,是可以明确传达的。这些属性既有实用的意义,也有审美的价值。人们读言情小说,不管对其中的激情有怎样的体验与感受,总要追求一个“合情合理”[1]。人们通常会本能地反感那些逻辑不清、内容混乱的作品,这本身就是理性美的一个表现。

2.什么是教学中的理性美

石中英认为,对教学内容的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内容的存在形态和人们的教学内容观。在教学内容的再思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体会到丰富的理智愉悦。这种由教学内容的再思所产生的理智的愉悦,将会超过任何外在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手段所产生的愉悦,是一种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教学美感”,也是维持高水平的、内在的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其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严整有序的教学设计、和谐自然的师生互动、匠心独运的板书展示、规范科学的演示操作等方面,都透发着理性的教学美感,这种教学美感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成绩、同伴关系,乃至人格养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尝试给出了教学理性美的定义。我们认为,教学中的理性美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进行想象、抽象、概括、推理等智力活动和质疑、批判、辩护等理性探索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的审美因素和美感效应综合而成的整体。教学中的理性美同教学艺术美一样,是教学美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的理性美具有自己的特点,是由各种美的潜因组合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综合美。

二、教学中理性美的表现

1.探究美

探究美体现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概念、探索规律的理性探索历程中发疑问、立假设、求论证而体验到的幸福愉悦之感。

人类生性乐于探究,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学生对于课堂上老师预设或生成的“不同寻常”、“似是而非”的问题情境,由惊奇而疑问,其中无疑渗透着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有了疑问后会提出种种猜想和假设,然后去探索、论证这些想法。学生获得概念、探索规律的过程充满迟疑、艰辛,但正因如此,在掌握概念、规律的那一刻才更能体验到深沉的愉悦。正是教学活动中探究美的无穷魅力,促使教师和学生“为了艺术而艺术,为了文学而文学,为了科学而科学”。而这种彻底的求索勇气和纯粹的非功利精神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2.互动美

互动美体现为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在追求终极知识的理性探险历程中因交流、激励、鼓舞而体验到的幸福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不仅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感共鸣,更表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思维共振。

所谓情感共鸣,是指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双方的情感高度一致,产生了一种精神上的无限延展和契合,从而共处于兴奋激动的状态。第斯多惠对教学互动中的情感共鸣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他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死气只能从死气而来。所以你要尽可能多地使自己习惯于蓬勃的生气!”

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双方的思维活动前后呼应、拍拍相合、步调一致、达成共识。思维共振需要起动机,教师的思维状态对学生的思维状态有着直接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思维状态的激发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说:“如果教师的智力生活就是停滞的、贫乏的,在他身上产生了一种可以称为‘不尊重思想的征兆,那么这一切就会明显地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反映出来……学生也就不尊重教师,更加危险的是,学生也像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师生间产生情感共鸣、思维共振需要教师的唤醒、示范、鼓舞、引领,教师首先做一个积极、乐观的、向上的人,做一个积极的思考者。

我们经常发现,思维共振还常常发生在生生互动中。学生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相近、知识基础相当、生活经验相似,在讨论问题中所使用的思维方法大都相近,讨论起来常会非常融洽、投机,大脑皮层兴奋,神经细胞活跃,会产生思维的“共振”,从而引发愉悦的心理体验。

3.启发美

启发美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善于把握最佳的教学时机,运用高超的启发艺术,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达到高潮,从而师生共同体验到的幸福愉悦之感。

苏格拉底经常采用谈话、问答的方法来使学生获得知识。他的教学方法被后世人称为“产婆术”。它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结论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论语·述而》记录了孔子的启发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术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达。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时机,进行诱导,促进思维的发展。

教学实践表明,优秀的老师在进行启发教学时具有以下特点:(1)促发学生产生适度的思维张力。学生需经过一定的智力劳动,出现了思维障碍,产生了适度的思维张力,除非老师的协助无法跨越思维障碍老师才进行启发。(2)强调教师掌握最佳教学时机。即当学生心求通而未得之时,急需教师启示开导的时候,教师适时而教,可收到良好效果。

4.逻辑美

逻辑性是教学理性的重要特征。逻辑美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严密锐利的逻辑、精确辛辣的讽刺、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贴切的语汇等语言技巧来传授知识、开启智慧所产生的幸福愉悦之感。

教学富有理性,它是逻辑、表达、感染力的统一。没有逻辑力量,教学就没有令学生信服的内在力量,更谈不上魅力。尤其在理科教学中,逻辑美体现为教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内在的逻辑力量“征服学生”。而要产生逻辑美感,教师必须准确地表达思想和严密地论证思想,必须运用逻辑力量去吸引学生,一层接一层,一环扣一环,以无可辩驳的实验事实和无懈可击的力量论证来引出必然的结论。

逻辑美是教学理性美的主要表现。教学的逻辑美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条理呈现、教学策略的恰当选择和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等功能属性中,更体现在为实现这些教学过程所付出辛劳的审美愉悦中。教学内容的严整性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自觉形成知识的整体结构。我国古代的教学思想在教学环节的有序性上强调“豫”、“时”、“孙”、“摩”,强调使学生在井然有序的学习过程中轻松地接受知识,养成能力。

三、教学中理性美的功能

1.陶冶性情,润泽心灵

教学中的理性美具有情理交织的特点,能使人产生较为持久的幸福愉悦之感。这种理性美可意会不可言传,犹如细雨,浸透学生的心灵。在长久的理性美的潜移默化中,沉静而理性的课堂气氛、融洽又和谐的师生关系,乃至臻美求是的人格特质、独立自由的精神品质,都会渐次形成。

2.启智生慧,提升思维

教育是慢的艺术。智慧是一种缄默知识,只能通过示范、践行而体悟。教学中的理性美不是说教,不是授受,不是强加,恰恰是通过默会、感染、体验、浸透、体悟来引发思考、开启智慧。我国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的教学就充满了理性美。他在教学中强调: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在教学中,他总是要求学生时时刻刻、事事处处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总是要求学生从系统的高度去把握知识、认识世界和进行思考。他说:“把哲学思想和哲理观点编成教材来教中学生,他们无法接受,学会了也是教条,无助于他们以此为武器进行思考和应用,当然增长不了聪明才干。但是在数学教学中点点滴滴地长期渗透,则会使学生在耳濡目染过程中得到熏陶。”

3.诱发理趣,乐学好教

教学中的理性美可以诱发学生的理趣。清末学者王闿运在《湘绮楼论唐诗》中说王维的诗“吐属高华,……《黄花川》、《石门》等作,亦能得山水理趣”。教师严整有序的教学环节,丝丝相扣的推理论证,“豫”、“时”、“孙”、“摩”的教学时序,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深刻持久的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不是由教师刻画的鲜明直观的形象美所营造的,而是由教学理性所透发的美感。

教学中的理性美直接帮助学生乐于学习。听一堂好的理科课,我们同样能有“如沐春雨”、“如坐春风”的感觉,在这样的课堂上,理性的春风吹在学生身上,使人感到温暖、舒适。理科教学虽然抽象,但不失理性,好的理科教学会充满理性美。一旦教师教学中的例题巧解、妙语连珠、机智应对、有意误导等等被学生默会了、体悟了,这时候教师的教学会产生事半功倍的良性循环效果。教学成为有效地帮学生解除学习疲劳、使学生乐学的“兴奋剂”,教师也会受到学生高涨的学习状态的影响而“诲人不倦”,良好的职业心态就会慢慢形成。

教学理性美与教学艺术美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教学创造性活动中美的不同表现,它们是教学美的两翼。

————————

参考文献

[1] 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泽厚,美学三书.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王长江(1972-)男,宁夏平罗人,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讲师,在读博士;李卫东(1957-)男,陕西米脂人,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理性美的教学活动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好美的雾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探讨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对一夫一妻制度的理性思考
理性看待GDP增速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