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2015-01-26 20:16俞欣,王高生,赵涛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5年6期
关键词:完全性肠管小肠

·临床研究·

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俞欣,王高生,赵涛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南区急诊外科,合肥 230001)

肠梗阻是外科常见急腹症之一,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主要措施。近年来,肠梗阻导管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日益受到重视,可以提高肠梗阻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因保守治疗无效而中转手术的概率[1]。但肠梗阻导管的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治疗效果也存在争议[2-3]。本文通过对我院急诊外科收治的4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肠梗阻导管临床应用价值。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0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导管组与对照组。导管组患者20例,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14~87岁,平均(59.2±15.4)岁;发病时间16 h~10 d,平均(2.8±2.5)d;其中19例既往有腹腔手术史。对照组20例患者,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27~89岁,平均(57.3±17.9)岁;发病时间10 h~12 d,平均(2.9±2.0)d;其中18例既往有腹腔手术史。所有患者符合“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临床表现,腹部立位X线及腹部CT证实为小肠梗阻。以下情况不列入研究对象:有腹膜炎及绞窄性肠梗阻表现,2年内有腹部恶性肿瘤手术史,腹腔放射治疗病史,疑为炎性肠病,嵌顿性疝所致肠梗阻。两组病例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手术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予禁食水,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静脉营养、抑酸及生长抑素治疗等;必要的抗感染治疗。保守治疗36 h,进行临床及影像学评估,如患者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仍表现为完全性肠梗阻,则转手术治疗;临床症状及X线片提示肠梗阻部分缓解的患者,则继续保守治疗至72 h,再次进行评估,肠梗阻无缓解者,则转手术治疗。

1.2.2导管组治疗方法导管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胃肠减压选用经鼻插入肠梗阻导管,外接负压吸引盒,肠梗阻导管在内镜引导下放置。将肠梗阻导管插至胃内,在内镜直视下,利用异物钳等引导肠梗阻导管通过幽门,并确认肠梗阻导管的前端气囊达到十二指肠降部;向导管前气囊内注入无菌水15~20 mL,导管随着肠管自身蠕动向远端行进,每日用0.9%氯化钠注射溶液冲洗导管,保证肠梗阻导管通畅。保守治疗36 h,行X线检查,如患者导管远端未进入结肠,则认为系完全性肠梗阻,转手术治疗;X线证实导管远端进入结肠,如患者肠梗阻症状缓解,则予进食;如患者肠梗阻症状未缓解,则认为系不全性肠梗阻,继续保守治疗72 h后,再次评估,如患梗阻无缓解,则转手术治疗。

1.2.3出院标准患者肠梗阻症状缓解,即无腹痛、腹胀,恢复排气排便,可进半流饮食,X线未见有肠梗阻表现。

1.2.4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保守治疗失败而中转手术治疗的比例,即中转手术率,梗阻症状缓解时间(临床治疗到肠梗阻症状缓解的时间),以及患者在院时间。

1.2.5医学伦理学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方案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取组间t检验,率的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导管组经36 h保守治疗,1例(5%)患者导管远端未进入结肠,证实为完全性肠梗阻,转手术治疗(术中见小肠广泛粘连,行小肠部分切除术);余19例患者导管远端进入结肠,考虑不全性梗阻;后又经36 h保守治疗,仅1例患者肠梗阻未缓解,转为手术治疗,余18例(90%)患者治愈出院。

对照组经36 h保守治疗,5例(25%)患者为完全性肠梗阻,转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小肠部分切除术);另外15例(75%)患者继续保守治疗36 h,再次进行评估,3例(15%)患者肠梗阻无缓解,转手术治疗;余12例(60%)患者肠梗阻缓解者,治愈出院。

导管组与对照组中转手术率分别为10%与40%(χ2=4.8,P<0.05)。导管组与对照组肠梗阻症状缓解时间分别为(16.4±4.0)h与(32.4±10.5)h(t=5.227,P<0.05)。导管组与对照组患者在院时间分别为(5.2±3.0)d与(7.8±2.9)d(t=2.724,P<0.05)。

3讨论

任何原因引起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并有腹胀、腹痛等临床表现时,统称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生率占肠梗阻的40%~60%[4],患者多有腹腔手术、创伤或感染等病史。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可先行保守治疗,绞窄性肠梗阻及完全性肠梗阻应施行手术治疗[5]。

胃肠减压是治疗肠梗阻的基础措施之一,其目的是减少胃肠道积存的气体、液体、减轻肠管扩张,有利于肠壁血液循环的恢复,减轻肠壁水肿。传统的胃肠减压方法胃管难以通过幽门,仅仅抽吸胃内容物,不能引流小肠内气体、液体,延长了保守治疗的时间[6]。肠梗阻导管可利用其前端水囊重力作用及肠管蠕动进入肠管低位,减压范围广,从而持续有效地对肠管减压,改善肠管血运,缓解肠壁充血、水肿。据报道,肠梗阻导管置入其引流量明显大于胃管的胃肠减压引流量[7]。本研究发现,导管组保守治疗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肠梗阻症状缓解时间、患者在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优于胃管,对于提高保守治疗成功率及缩短住院时间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们的体会是,对于完全性小肠梗阻患者,肠梗阻导管不能逆转其病理过程,仍需积极手术治疗;导管组2例中转手术治疗的患者,术中证实1例为束带压迫,另1例为小肠肠管粘连形成狭窄环,需手术治疗才能解除梗阻。对于中转手术治疗的患者,肠梗阻导管的应用仍有积极意义,术前可经肠梗阻导管进行小肠选择性造影,从而明确梗阻的部位、狭窄程度、推测病因,为手术寻找病变部位提供参考[8]。另外肠梗阻导管术中可以作为小肠导管支架,进行小肠重排,避免肠管扭曲,避免再次复发。

总之,对于单纯粘连性肠梗阻,肠梗阻导管治疗效果优于胃管胃肠减压,对于完全性肠梗阻,可经肠梗阻导管进行造影,为明确梗阻部位提供依据,肠梗阻导管是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德春,李瑞红,王守军,等.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粘连性小肠梗阻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4):423-425.

[2]曹雪源,王超,连国栋,等.生长抑素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1,26(12):998-1001.

[3]Di Saverio S,Catena F,Ansaloni L,et al.Water-suluble contrast medium(gastrografin) value in adhesive small intestine obstruction(asio):a prospective,randomized,conteolled,clinical trial[J].World J Surg,2008,32(10):2293-2304.

[4]任建安,黎介寿.粘连性肠梗阻的手术防治[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9):697-699.

[5]陈小丽,乔峰,林琪,等.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9):522-524.

[6]李胜昔,徐美东.经胃镜放置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5):651-652.

[7]王金鹏,舒振波,李永超,等.术前应用肠梗阻导管在粘连性肠梗阻中的疗效观察[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12):1221-1222.

[8]高建军,孙刚,马勇,等.术中经鼻肠梗阻导管顺行小肠内排列治疗严重粘连性肠梗阻[J].临床军医杂志,2011,39(6):1281-1284.

(收稿日期:2015-07-10)

通信作者:王高生,副主任医师,Email:wgs2108@126.com

作者简介:俞欣,医师,Email:funny_yx@163.com

中图分类号:R574.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6790.2015.06.033

猜你喜欢
完全性肠管小肠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数学直觉与数学实在性探析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一根小肠一头猪
养好女人小肠经
小儿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围手术期护理
小肠深处来“探幽”
成人先天性小肠旋转不良长期误诊1例
完全性尿道下裂者行睾丸精子卵胞浆内注射后妊娠一例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