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上台 中印关系迎来拐点?

2015-01-28 13:55宋羽
时代人物 2014年7期
关键词:莫迪印度

宋羽

经历“辛格十年”的失望情绪后,印度人迎来了改变的机遇。5月16日,世界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的选举——印度议会下院大选结果公布,印度人民党以压倒性优势赢得大选,该党领导人纳伦德拉·莫迪将出任印度政府总理。

莫迪的竞选成功,与其出任印度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时的出色政绩不无关系。在这块人口仅占印度5%的土地上,莫迪通过私有化、缩减政府规模、支持灌溉工程和水电项目,使古吉拉特邦的农业和工业分别实现了10%与14%的增长率,出口规模占到全国的25%。莫迪许诺,他将把古吉特拉邦的经济发展经验复制到整个印度。一旦他的构想成为现实,印度将迅速从一个区域大国崛起为世界强国,从而与中国、俄罗斯和穆斯林世界分庭抗礼。

面对这样一个外界眼中的民族主义者、被印度国大党马哈拉什特拉省主席称为“想要成为另一个希特勒”的印度新领导人,人们对印度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感。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中印的政经关系会发生什么有趣的化学反应?“龙象之争”会日趋激烈,还是加强合作实现共赢?

印度外交会更加保守吗?

对于莫迪的登台,《经济学人》封面文章毫不客气地表示:虽然莫迪在发家的古吉拉特邦政绩显赫,但对这样一位与宗教仇恨有涉且无丝毫悔意的争议人物执掌印度感到悲观。

莫迪的政治形象广受争议,主要原因在于莫迪带着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对曾经印度的种族暴力冲突事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2年在古吉拉特邦发生了印度教徒对穆斯林教徒的暴力事件。该事件导致至少1000人丧生。尽管无人证实莫迪与此事件有关,但是社会各界普遍指责莫迪作为首席部长在保护穆斯林团体方面的失职。

据报道,在其事业初期,莫迪曾发表讲话鼓动印度教徒反对穆斯林教徒。对穆斯林颇多攻击的莫迪,一度被外界指责为“古吉拉特屠夫”。

《独立报》指出:“莫迪终其一生,除了为印度民族主义奋斗便别无其他。” 古吉拉特邦的穆斯林救助委员会主席沙克伊·阿玛德说:“莫迪政治上的成功是踩在穆斯林的尸体上的。”

竞选期间,印度国大党马哈拉什特拉省主席沙拉德·帕瓦尔更是不无忧虑地表示:“人民党候选人莫迪想要成为另一个希特勒,我们必须击败这一阴谋。”

对此,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唐璐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西方媒体对于莫迪的描述带有比较强烈的西方式思维,我不认为印度会因为莫迪上台而成为法西斯国家。虽然莫迪的执政风格比较强硬甚至是专制,但印度是实行民主制议会的国家,不太可能出现那种由一个人的风格来决定一个国家的道路的情况。”

无独有偶,《环球》记者汪平也表示,“在一些外媒看来,莫迪如果执掌印度政权,印度外交政策将可能偏向保守,甚至可能引发严重边境冲突。不过,事情往往也不会直线发展。要知道,在1998年到2004年人民党执政时期,正是这个标榜强硬印度教主义的政党,与巴基斯坦签署了历史性的停火协议,而中印经贸合作也在这期间得到快速发展。”

很快,莫迪用他的行动作出回应。在上任不久的半个多月内,7位南亚地区国家领导人出席了莫迪的就职典礼。巴基斯坦总理破天荒地出现在现场,这也是近六十年以来首次印巴双方有领导人出席对方领导人的就职仪式。

“龙象之争”会升温吗?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同为金砖四国的成员,两个近邻文明在不同政治体制下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以经济崛起为先导的文明复兴,不仅各自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也引发了全世界对两国竞争力和战略关系的猜想。

5月28日,FT中文网刊文《莫迪像极了下一个安倍》称,“表面看来,纳伦德拉·莫迪赢得印度大选跟地缘政治没什么关系。他的竞选造势面向对国大党的无能和腐败感到厌倦了的国民。他承诺带领印度实现更快的经济增长,同时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不过,他的雄心超越了国境,认为印度应该在国际舞台上与中国平起平坐。”

莫迪的政治强人形象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历史遗留的边境问题,一直是两国关系难以弥合的伤口,据《东方早报》报道,今年年初,莫迪在所谓“阿鲁纳恰尔邦”(我国藏南地区)造势时就宣称,任何超级大国都别想将这一地区从印度手里夺去。

彭博社专栏作家威廉·佩赛克也认为,中印关系目前存在诸多挑战,“中国和巴基斯坦的亲密关系让印度反感,而莫迪和日本军国主义首相安倍晋三的“情谊”也让中国十分警觉。在莫迪的竞选活动中,他承诺会在“保卫印中边界”问题上更加强硬。如果美国总统奥巴马想通过分化中印两国来保持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那他的“亚太再平衡”也是会让中印合作破裂的隐患。”

香港学者彭念质疑说,莫迪首访的第一站是不丹,之后又是日本,“出访不丹显示出印度强化对传统影响区域的控制。但莫迪之后并不访问中国,而是出访日本,则难以掩盖联合制华的战略考虑,尤其是在中日关系处于僵持之际。”另外,莫迪就任总理之后,委任一名前特务和一名前陆军司令分别处理与巴基斯坦和中国有关的事务。

分析人士认为,这两项任命显示莫迪接下来对中巴这两个邻国将采取更强悍对策。这对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显然并非利好消息。

还有部分学者主张,印度目前处于优越的战略位置。印度裔耶鲁大学学者纳延·钱达近日就撰文称,印度内政部国务部长计划访问印中争议地区,印度在中国特使到达之前宣布莫迪与奥巴马将会面,意在发出强烈信息,即安全利益仍是印度的核心考量,印度和美国的关系也很强劲。钱达说,莫迪恢复了与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现在日本、澳大利亚、美国也恳求印度在地区扮演更为核心的角色,这给了印度强力的支持。形式上灵活,实质安全利益上强硬,印度就能很好利用中国寻求合作的请求。

对此,南亚问题研究专家傅小强认为,印度目前确实拥有比较优越的外交位置,这对莫迪加强国内经贸发展,实现执政理念创造了很好的外围环境,但印度如果用力不对,总想做某些国家的小伙伴,扮演制衡中国的角色就很危险。endprint

中印能否实现“大同”?

与此同时,更多的观察者对中印双方关系趋暖表示看好。

5月20日,《环球时报》刊出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钱峰的评论,他认为,“上世纪90年代至今,印度无任何政党拥有议会过半席位,造成印度历届政府在制定外交政策时越来越多地要看盟党的脸色,在对华问题上也概莫能外。此次印度人民党赢得过半议席,具备单独执政的实力,这赋予莫迪政府在外交领域极大的自由度和回旋空间,有利于减少对华外交的政治掣肘。”另外,“从温家宝总理与辛格总理的‘老友情谊,到李克强总理将印度作为就职之后的首访国家可看出,中印关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得到极大改善和发展,固然离不开中方的不懈努力,但印方的审时度势,与中方相向而行也是重要推力。……客观看,瓦杰帕伊执政后期对华政策的调整,被公认为印度人民党政府最大外交亮点之一,奠定了其后至今印对华政策的主基调。珠玉在前,莫迪偏离轨道可能性不大。”

另有预计从双边贸易角度出发。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布的政策简报分析称,与中国签署自贸协定将使印度国内制药业和IT业极大受益。在区域贸易中,莫迪看重由东盟国家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自贸协定,认为中印两国的高速经济发展将为此框架内的其他国家 提供更多的经济机会。在投资领域,中资企业投资印度基础设施建设将大有作为。中方有着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的优势,印方则有改变本国基础设施落后局面的渴望,投资前景广阔。在互联互通方面,中印缅孟经济走廊建设将加速推进。按照规划,走廊将途经印东北部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边际效益较高,莫迪将更加重视对东北部省份的投入,这对中印缅孟走廊建设来说是重大利好。

即使对中印关系不无疑虑的彭博社专栏作家威廉·佩赛克,也指出,中印之间存在着“大同”可能。“中印大同”是10年前,印度经济学家、政治家拉梅什提出的概念,“这一想法十分诱人,但也转瞬即逝。各路专家都在期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印度总理辛格提出的彻底的国内改革以及地区合作——但均未能成真。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把重点放在了国内,着力解决国内问题。”在威廉看来,“现在中印两国领导人均已完成交接,担子落在了习近平和莫迪的肩上,这两位都宣称是改革家,”中印大同“绝对值得一试。设想一下,中国的沿海城市可能已经蓬勃发展,但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内陆城市必然需要一些经济上的刺激。两国可以共同合作,建立经济特区,共同雇用两国的工人。同时减少繁文缛节,印度此刻最需要的是新的道路、港口、桥梁和电网,这样才能增强全球竞争力。而中国的强大财力可以出资帮助印度经济腾飞,而印度本地的公司则出力负责建造。……中国正渐渐摆脱低端制造业(而这正是印度梦寐以求的),走向一个更为企业化的经济模式(印度已具备这种模式)。和印度分享经验和策略,对中国绝对是有利无害。”

6月11日,外交部网站转载了外交部长王毅在新德里接受印度CNN-IBN电视台专访的答问内容,王毅表示,“边界问题是西方殖民者遗留下来的问题,我们必须要面对它。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们双方已经确立了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现在进入了第二阶段,就是制定解决边界问题的基本框架。”王毅对印度的出访及访谈对外界释放了十分积极的信号。

《纽约时报》说:“这两个相邻大国举行一系列高级别的会晤,为两国关系注入新活力”。印度外交部发言人称,“正如一句中国格言所说的那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印度新政府和中国政府已经迈开了这一步”。

印度总理莫迪在推出的一本书中写到,印度如果要与中国竞争,也应当是在“技术、规模、速度”上的竞争。莫迪解释道,教育是印度可以超越中国的领域,印度应当用技术培育下一代,印度不渴望子弹头列车,只需要中国现在所拥有的快速列车。

中印关系未来走向如何,或许可以从这句话里获得启示。endprint

猜你喜欢
莫迪印度
印度总统定了
如果可以去印度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印度人拿莫迪做了上百个App
莫迪须切实兑现执政承诺
最高警察
印度数字
印度地毯